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特色 > 针刺针灸 > 针灸治急—抽搐篇

针灸治急—抽搐篇

2017-02-27 来源:天医堂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百会穴长时间留针治疗发热惊厥40例。40例子中首次发作者21例,发作约2~3次者13侧,4次以上者6例。以百会穴为主穴,用1寸半不锈钢毫针,沿头皮刺入针体2/3,留针6小时,上午针刺,下午起针,隔日针1次。

  (二)鉴别诊断

  1.痫病

  痫病反复发作性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喉中发出猪羊样叫声,移时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

  痉证无上述特征,一般不会自行恢复,即使能暂时缓解,亦多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存在。

  2.厥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移动时苏醒,或一厥不起为特征。一般无四肢抽搐和项背强急等症状。

  3.破伤风——典型的痉证

  外伤后创口不洁,感受风毒而成,常在外伤后4~14天出现恶寒发热,苦笑面容,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此为典型的痉证。

  有明显的外伤史,本病常在外科学中介绍。

  四、针灸辨证治疗

  1.热盛风动

  【症状特点】:高热不解,手足挛急、甚至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口噤、口干唇燥、尿少而赤。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熄风止痉。以督脉、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处方】:

  大椎、曲池、合谷

  阳陵泉、太冲、行间

  大椎、曲池、合谷:泻热止痉;

  阳陵泉:(筋会)擅疏筋通络,治筋要穴;

  太冲、行间:平肝熄风;(或百会、风府、风池:平肝熄风。)

  【随证配穴】:

  口噤不开者,加下关、颊车;

  口干而渴者,加廉泉、金津玉液;

  角弓反张者,加后溪、筋缩;

  腓肠肌痉挛者,加承山。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2.热入营血

  【症状特点】:高热不退,肢体挛急,角弓反张,口噤不开,心烦躁动,甚至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镇痉宁神。

  以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处方】:

  阳陵泉、太冲、行间

  大椎、曲池

  十宣、劳宫

  阳陵泉:(筋会)擅疏筋通络,治筋要穴;

  合谷、大椎、曲池:泻热止痉;

  十宣、劳宫、大陵:泄热清肝安神志;

  太冲、行间:平肝熄风;

  【随证配穴】

  头晕头痛者,加百会、太阳。

  口噤不开者,加下关、颊车。

  烦躁神昏者:加内关、人中。

  斑疹隐现者:加血海、膈俞、曲泽、委中。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3.津血不足(肝肾阴虚)

  【症状特点】:形体消瘦,精神疲惫,头晕目眩,盗汗或自汗气短,眼睑或面肌蠕动,肢体搐搦抖动,咽干口燥,舌淡少津,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滋阴止痉。以手足阳明经和足三阴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处方】:

  足三里、脾俞:健脾益气以生血源;

  血海、三阴交、肝俞:滋阴补血柔筋;

  合谷、手三里:益气且可镇静止痉。

  【随证配穴】:

  头晕目眩者,加百会、太阳。

  面肌蠕动者,加四白、翳风。

  咽干口燥者,加照海、涌泉。

  【刺灸方法】:以针刺为主,加灸。针用平补平泻法。

  五、医案举例

  沈X,男,11个月。

  于1977年10月12日晚先有发热、微咳,经用西药抗生素治疗未效,翌日午后体温上升至41.4℃,并突然出现项背强直,角弓反张,手足拘急,两目上翻,牙关紧闭,意识丧失,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中白沫从齿缝、鼻孔中飞溅而出等症状。(浙江省普陀县中医院:徐广拯)

  【取穴】:十宣、人中、长强、大椎、中脘、足三里、阳陵泉、昆仑、丘墟、曲池、解溪,用泻法。

  【操作】:

  先取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取水沟泻之、又刺中脘、足三里泻之。患儿呼吸由急促转为平稳,痰浊即时消散,抽搐也见减轻;

  半小时后体温降至39℃。又取大椎、曲池、昆仑、丘墟、阳陵泉,针用泻法。约1小时后全身抽搐症状基本消失,但项背强直尚存。即刺长强泻之,颈背立软,意识即清,留针约2小时许,起针。约7小时后体温降至36℃,病儿神情安详,能寻乳韫吮奶而愈。

  【按语】:本病为因外感风热,高热伤阴导致一系列惊风的危急症象,如果没有有力的抢救措施,很可能引起呼吸和循环功能的障碍而窒息致死;或施治不力,延误病机而转入昏迷,不仅疗程延长。而且很可能给患儿带来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虽然,此病例用了西药治疗,但针刺对本例的功效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长强一穴刺后颈背立软,神识即清,这给作者提示尤深,证实祖国医学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整体观。上取能升,下取能降。

  作者在1976年,家中6岁女孩,半夜突然出现角弓反张、四肢抽搐、二目上翻、面色苍白、痰浊上雍的症状,急忙之中来不及取针,即用拇指甲掐人中穴而苏;后析其因,为脾肾阳虚,湿痰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阴居阳位发为慢惊。人中有升举清阳之功,故清阳升而痰浊降,不降痰而痰自降。可见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其次要矛盾也能迎刃而解。后服补肾片而告愈。

  人中为治惊厥之要穴,善醒脑而止痉,配足太阳之昆仑,足少阳之阳陵泉止痉力雄。长强穴又为督脉之起端,督脉起自胞中循脊上通于脑,刺长强既能降冲气之上逆,又能疏通督脉,使阴阳清浊升而得降。其中十宣三棱针点刺出血,能清热解毒、疏上焦诸经之气;大椎清督脉之郁热;曲池、昆仑、丘墟、解溪散阳明、太阳、少阳之风热;中脘,足三里疏中焦之气而降痰;阳陵泉、丘墟又能清肝胆之火而熄内风。

  《灵枢·终始篇》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脶。”昆仑,丘墟、解溪三穴为治头病之要穴,临床应用每都获效,诸穴并用效力更雄。

  特殊情况下,可选手三阳之腕下穴或井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临床上证实,左穴治右病,右穴冶左病,疗效十分迅速。此病例同时还配合西药治疗。

  六、注意事项

  (1)抽搐患者在针刺治疗时,每易引起弯针、断针,故医生在行针、留针时应耐心细致,防止患者体位变动,引起意外发生。

  (2)抽搐为多种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因此在治疗抽搐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3)针刺治疗无效时,应适当给予抗惊厥药物。

  热证者--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

  七、现代临床研究

  ★百会穴长时间留针治疗发热惊厥40例。40例子中首次发作者21例,发作约2~3次者13侧,4次以上者6例。以百会穴为主穴,用1寸半不锈钢毫针,沿头皮刺入针体2/3,留针6小时,上午针刺,下午起针,隔日针1次。5次为1疗程。抽搐发作者加人中;高热者加大椎、曲池、合谷;呕吐者加上脘、梁门、气海、内关;腹胀者加中脘、章门;腹泻者加足三里、天枢;咳嗽者如肺俞;面黄体弱,食欲不振者加四缝。结果全部病例在配合治疗原发病药物同时,基本痊愈38例,好转2例。(《中国针灸》1987)

 

1 2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