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静山(1909~2003),著名针灸临床家、教育家。15岁学医,受教于一代名医马二琴先生,22岁时开业行医,临证近70年,精通内、外、妇、儿、针灸,提倡针药并用,临床经验丰富。在1960年代,彭静山先生因遭受迫害而失去听力,在此后的临床实践中听诊受挫,他克服重重困难,突破望诊极限,根据《黄帝内经》“观眼察病”和《证治准绳》对眼的脏腑划分理论,于1970年代创眼针疗法。眼针疗法自1982年公布予世后,不少学者分别对眼针进行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其临床和解剖学结果均肯定彭氏的眼针穴区划分和眼针疗法的临床价值,使眼针疗法得到推广应用,并在海内外针灸界产生较大影响。
1
大接经
《内经?海论》中叙述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分布周身各处,上悬贯于脑,内联于脏腑,畅气血往来,各经保持相对平衡,自然无病。经络不平衡,人就会生病,经过针灸多次而不效的疾病,可用大接经的针刺方法。
操作方法:只用一根1寸长的28号针,每次只针一侧,针刺十二经的原穴和络穴,依照经络循行的顺序各穴只刺一下而不留针。每次只针一侧,下次针另一侧。共针4次,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一)由原穴到络穴
肺原太渊——大肠络偏历——胃原冲阳——脾络公孙——心原神门——小肠络支正——膀胱原京骨——肾络大钟——心包络大陵——三焦络外关——胆原丘墟——肝络蠡沟。
(二)由络穴到原穴
肺络列缺——大肠原合谷——胃络丰隆——脾原太白——心络通里——小肠原腕骨——膀胱络飞扬——肾原太溪——心包络内关——三焦原阳池——胆络光明——肝原太冲。
2
身柱妙用
身柱shenzhu督脉第十二号穴
部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间凹陷处取穴。采取坐位,俯首取穴。
操作方法:用1.5寸28号针(长112.5px,直径0.32mm)对准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针尖下边有抵抗,针尖达到脊椎骨膜上边为度。如果针下空软,那是针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刺偏而误入胸膜则有发生气胸的危险。
针进到应刺的深度则停止,使针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针20分钟至30分钟。起针时先动摇针柄,感到针体松动时以不紧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压住片刻。
作用:
(一)增加强壮
1.先天不足或后天亏损者;
2.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者;
3.多次针灸不效者。
(二)预防感冒
1.冷天、大风天外出以前针之;
2.感冒流行发生季节;
3.同室的人有感冒时;
4.经常好感冒的人。
(三)抗高烧
1.感冒高烧至39℃者,针后半小时汗出烧退,轻松愉快。
2.常发低烧者。
(四)小儿疾患
小儿疳疾、惊风、便溏、虫积。可用艾卷灸身柱穴十分钟,每日1次。连续3—7天。
病例举要:
1.高烧
1984年,光明函授大学召开筹备会议时,夜间一代表突发高烧,为针身柱穴。半小时后,周身大汗而烧退。
2.感冒
辽宁中医学院一教研室,4位教师,经常感冒。每人针身柱3次,从此竟不再感冒。
因此,针刺身柱穴对预防流行感冒多次实验有效。
3
治脑三穴
部位:穴在哑门穴直下发际中为治脑一穴,再下一横指为治脑二穴,再下一横指为治脑三穴,用28号针可刺入一寸。
主治:一切脑系疾病,颈强作痛,中风失语舌强。
失语的原因,发音有唇、齿、舌、喉的共同作用。舌短者可刺舌下金津、玉液出血。舌无改变则在喉,可针哑门,但哑门穴之上为延髓,触碰延髓有危险。治脑三穴的第一穴在后发际距延髓较远,无刺伤延髓的危险。
治脑一穴当第二颈椎,治脑二穴当第三颈椎,治脑三穴当第四颈椎,再下一横指当第五颈椎,再下一横指为第六颈椎,再下则为崇骨;横项第二颈椎两边为天柱、翳风,左右共5穴谓之纵横十穴。
4
四缝穴的效验
部位:四缝穴在手指食、中、无名、小指头的第一、二指节横纹中,通于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5个经。手指为神经终末反应灵敏,治病的疗效很好。
主治:
小儿疳疾,气管炎,蛔虫,消化不良,身体羸瘦,发育不良均有特效。
患儿面黄肌瘦,头发打缕,食欲不振,视其腹部微胀而扪之有青筋或硬块,是为疳疾。用该法治小儿疳疾,效果极好。一般针一次即食欲旺盛,数次痊愈。
对成年人形态消瘦,食欲不振,体重达不到正常标准,依法针之,效果显著。对哮喘亦有良效。
操作方法:
手指感觉灵敏,人多畏痛拒针。对成年人作解释劝服,儿童则由其父母强行使之针刺,有的哭闹拒针,须数人帮助施术。
穴位皮肤消毒,由助手从指尖向指根推几下,然后在第一指节上边以指捏住,术者则由指根向前推捏,用26号针刺入穴上,当即有白粘液随针而出,挤净擦干。每隔4天一次,一般4—5次可愈。针后白色粘液渐少,即是好的现象,白粘液渐消失,而针出血液则痊愈。
5
肝肾四穴
中医对疝气分为厥疝、盘疝、寒疝、癥疝、复疝、气疝、脉疝七种。大致寒疝,能够还纳,或只有睾丸肿大或下垂者此方有效。如疝气不能还纳,西医谓之脱肠。肝肾四穴只限于寒疝和气疝。
肝肾两经对睾丸关系至为密切。此方选用肝经大敦、太冲、肾经太溪、脾经三阴交四穴。
大敦dadun肝经第一号穴
定位:在足拇趾上面趾节间三毛之际(此穴一说在足拇趾爪甲角外1毫米),针时以手捏拇趾抻拉而针趾节缝处。
太冲taichong肝经第三号穴
定位:在足背,足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好像手的合谷,但不能使跖骨张开。
太溪taixi肾经第三号穴
定位:在足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三阴交sanyinjiao脾经第六号穴
定位:在内踝高点上3寸,在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6
腰痛针术
人身的经络都是前后呼应,左右相通。任脉为前正中线,相对督脉脊椎正中线,肾经对华佗夹脊(今名脊穴),胃脉对膀胱第一行,肝、脾对膀胱第二行,手足六经亦前后相应。所以缪刺取穴,往往速效。
操作方法:
在腰痛部位,用手按压找出最小而最痛的部位,如大面积一片疼痛而找不到最小痛点的不适用此法。
找好痛点,以最痛处一点涂以红色标记,再找到命门穴为计算总穴。例如最痛点在命门左15厘米,再下6厘米。让病人仰卧,量脐左15厘米再下6厘米处腹部针入1.5寸,恐痛点对得不准,将针刺入,提出1/2,再向四周探刺,不留针。让病人翻身俯卧,按压痛点消失,腰痛即愈。
命门Mingmen督脉第四号穴
部位:俯卧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前方与脐相对,然而练气功的人则脐向下移少许。
此法颇有立竿见影之妙,但找痛点要准,与腹部痛点相对处要准,针刺要准。掌握三准,应手而愈。
7
截根疗法
主治:该法适应于瘰疬,乳腺增生,发际疮,痤疮,疖肿缠绵不愈、此愈彼起,荨麻疹。
找穴:
以乳头为标志。用卷尺一端放在患者左乳头,横拉至右乳头,松开左乳头卷尺,将卷尺向右肩上伸,过颈部而从左肩再向前胸下垂至左乳头为止。将两乳头的卷尺比齐,把卷尺由颈前向背后下垂,卷尺尽头是穴。因病人肥瘦而异,其穴约当肝俞附近。
女人乳儿后乳房下垂者,从气户穴直下以第五肋间为准。
针具:
用直径1毫米2寸长的针,高压灭菌消毒待用。无此设备条件,用75%的酒精浸泡30分钟亦可。
操作方法:
找准穴位,严密消毒,左手拇、食二指把穴位的皮肉捏起,右手持针向穴处微斜15度向脊椎方向刺入肌肉中间,病人亦不甚痛。
留针20分钟,病重者可留30分钟,隔3天再针,以痊愈为度。
8
痛点止痛法
针灸的缪刺取穴法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即选好病侧的穴位而针其健侧的同名穴,效果较好,是调整经络平衡的治疗方法。“痛点止痛法”是专为治疗小面积疼痛的一种止痛方法。周身不论何处疼痛都可以使用,但只限于直径1厘米以内的小范围疼痛。
该法操作简便,效果迅速,能够达到针入病除。具体做法是用30号1寸针1支,在其痛点的相对侧快速刺入,其痛无不应针而止。
例如痛处恰当内关,可针外关;痛处恰当阳陵泉,可针阴陵泉。头、面、胸、腹、四肢任何部位疼痛都可使用这种刺法。也有不很明显的相对处,如头顶部有痛点,由于颈项的关系,不可能两侧相对。如痛点在前顶可针廉泉,如痛点在百会即无相对处。还有关节部如“网球肘”的痛点下面是肘关节,肉少骨多,不容易找准相对点,其效较差。然而,这仅是很少的局部痛。周身各部位绝大多处是有对立面的。
这种方法可以“应针取效”,甚至不必留针,点一下子,疼痛即失。病例很多,不暇枚举。1993年门诊来一顽固性前额局部痛的小儿,痛3个月,各处治疗花费1000多元无效。经用此法针后即愈,仅用10元挂号费而已。
9
皮内针十法
皮内针最初只用它调整经络,我们临床使用多年,积累经验计有以下十种使用方法:
1.调整经络。在50年代我曾经做过用经络现象来预测生死的实验,即住院病人,濒于死亡,已通知其家属作精神准备者,前后计有6人,男3女3。其中有的十二经脉在仪表指针读数最小者并有数已经为零,而气血尚存;有的十二经均很低,只有数经较好但气血为零;结果前者均转危为安,而后者皆死亡;说明人身以气血为主,经络为气血的循环路,此说颇可研究。
2.一度冻疮,红肿痒甚。在疮面中心埋藏一支皮内针,数日痊愈。
3.疼痛不止,针刺无效时,可在痛点埋皮内针可以止痛。另有一法,例如腰痛不效,让病人站立,身体随便向前后左右扭动,在感觉最痛之处埋皮内针,可以止痛。
4.针刺疗效不巩固,在有效的穴位埋皮内针,有助于疗效时间之延长。
5.失眠症用其他方法不效时,可在安眠穴埋皮内针。
6.小儿尿床。取双侧三阴交穴。一针由下往上刺,一针由上往下刺,两针刺入方向颠倒,则疗效较佳。
7.妇人产后乳汁不足,在膻中穴埋皮内针一支,每天用手按压多次,可促进乳汁的分泌。
8.眼针穴用皮内针埋藏,可延长其疗效。
9.减肥。在双听宫穴内侧耳垂中间各埋皮内针一支,每天用手指按压多次,平常感觉饥饿时以手按压数分钟即不觉饥饿。在每次饭前手压5分钟。
10.单纯膝关节疼痛,在膝上2寸的范围内,用手指遍压,在最痛处埋皮内针一支,可以止痛。但按压无痛点时则不宜使用。
10
甩针挂钩疗法
挂钩操作方法,起针时手捏针柄用力甩出,故又名“甩针疗法”。
1.面瘫初起,不超过两周的容易治愈。病程越久治愈的机会愈少。病程过久的则形成倒错现象,看不出哪一侧是病侧,更觉难治。
对初诊病人作下关试验,可预知针后良否。其方法比较简便,即在患侧下关穴针刺,按正常穴位刺入而不能深刺者为阴证(一),能达到应刺的深度为阳症(+)易愈。不能深入的原因是因为上下颌骨有炎症导致领骨错位阻碍针不得入。
还有双侧面瘫,面部肌肉弛缓,无表情,不能瞬目运动,全面部皮肤变形,就像戴假面具一样。双侧面瘫很少见,数十年来只遇见5例,3例治愈,治疗时间长达数月。两例怎么治也不见好转,成为后遗症。
针灸治疗面瘫我曾总结并发表十种针刺方法,其中的甩针挂钩疗法效果较好。其法用六寸长针一支,从患侧颊车下方进针,先深后浅,能看见针在皮下前进以针尖上对口角至唇边为度,然后把针向一个方向旋捻,左手轻压针体部,隔腮看见针尖接近口吻时稍微用力拉针柄,则面皮皱成深纹数条,一拉一松,拉十余次让患者自己手捏针柄,初起的数次可愈。病程久的也有一定的效果。
长针在皮肤表皮下刺入,沿皮横刺,难度较大,须经过反复练习,针到一定部位即停止前进而旋捻针柄,针尖挂住以后手提针柄向上提十余次,一提一松,然后留20分钟起针。
2.这种挂钩疗法适用胃下垂,由右幽门穴进针,斜向胃左,至与脐相平时即旋捻针柄稍用力上提,让另一人握其足胫向上屈腿推之,其动作和提针一致。将病人的腿屈伸上推3次,然后让病人自己手提针柄30分钟而起针。
3.子宫脱垂由维胞(关元旁6寸)进针,斜向生殖器方向,旋捻提针屈腿上推,然后提针柄的操作都相同。
4.维胞穴亦治肾下垂,谓之“三垂疗法”。
11
针灸后遗痛
有一种病人主诉:周身某处作痛,视之皮肤如常,其痛处恰在穴位上。问其原因由于针灸后所发生。询问原治疗医生,针处既然没有改变,医生也无法解决也不能算作治疗失误,但患者确实疼痛。我的治疗方法很简单,在发生疼痛穴位的相对处针之。例如内关痛针外关,阳陵泉痛针阴陵泉,如果两穴对得准确无不应针而愈。无以名之,故名为“针灸后遗痛”。
12
快速降压
膈俞降压法
该法对原发性高血压,不是因其他疾病而继发的效果最好。即或由其他疾病继发的对降压的作用也非常明显。但因其他引起高血压的疾病不愈,则高血压亦不能根治,只能使血压下降而减少其痛苦而已。
穴位:
在八会穴中“血会隔俞”,为针灸界众所周知。膈俞降压法操作简便,只要找准穴位,双侧各埋1号皮内针1支,穴位找准,血压应针而降。冬季可埋5天,夏季因洗澡频繁可埋3天。起针后间隔1天,继续埋针。
膈俞Geshu膀胱经第十七号穴八会穴之一(血会)。
定位:俯伏位,在七胸椎棘突下,当督脉至阳穴旁开1.5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
找好隔俞穴,皮肤消毒,用小镊子夹起皮内针,以左手拇、食二指向左右扒紧穴旁皮肤,将皮内针由膈俞穴中间向脊椎方面横刺,皮内针刺入,在表皮以内真皮之上,不能超越真皮,针尖要向脊椎方面刺入。针刺入后,剪胶布两块,一小一大,大者不过如指甲大,小者先贴在皮内针柄的下面以免针柄接触皮肤,然后将大块贴在小块胶布和皮内针上,压平即可。
皮内针如刺过真皮,患者会感到疼痛。针入以后应医手指在针上按压,如患者说疼即宜起出重新针入。
眼针肝区降压法:
眼针八区十三穴,已有专书,且许多针灸书及中、外针。
中医说“肝藏血”,“人卧血归于肝”,“肝开窍于目”阐述肝经和血液的密切关系。以眼针肝区降压,效果最快。测量血压,如果高于正常范围,血压计不必取下,即在眼的双肝区各刺一针,即再量血压,必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降压针法很多,我曾经提出降压十法。然而十法之中,以膈俞皮内针和眼穴肝区为最快。
高血压属于心血管病,有的病人患高血压数十年而不愈。经验告诉我们,一时性降压很容易,完全彻底治愈很难。还有的病人患顽固性高血压,用什么方法也不见下降,这种病人虽占极少数,在临床中也有时遇到。
1.清洁过程中生成大量活性氧粒子,清新口气、深度清洁保持器。 2.有效溶解顽固污渍,去除异味,令保持器洁净如新。 3.成分温和,不损伤保持器材质,有效延长保持器寿命。
健客价: ¥42用于医疗护理使用。
健客价: ¥5799成人肠胃养护
健客价: ¥238润肤、保湿、防冻裂、减轻因皮肤冻裂引起的痛痒。对冬季引起的皮肤干燥、干裂等均适用。
健客价: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