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曝光平台 > 揭医院体检乱象:套餐名目繁多价格最贵上万

揭医院体检乱象:套餐名目繁多价格最贵上万

2015-07-13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在中国,各类体检机构正呈现出全面开花的局面。在许多城市,你走在街头听着最流行的歌曲《小苹果》,无意中抬头就可能看见一家体检中心的巨幅广告招牌。据统计,截至2013年,国内体检市场规模已达到600亿元人民币。体检的意识也随着商业体检行业的发展而深入人心。

  “颠覆性的意见”

  作为一名医生,吴海云说,他自己从不接受那种成套包装的体检,只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每隔几年检查一些具体项目。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他表示,“世界上几乎没有第二个国家,体检行业如此红火,如此花样繁多。‘中国式体检’,可谓一朵奇葩。”

  吴海云有一位朋友,是国际上大名鼎鼎的美国梅奥诊所的一位预防心脏病学专家。在听说中国体检机构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套餐”后,感到困惑不解。这位心脏病学专家介绍说,在梅奥诊所内,也有个由内科学教授负责的诊室,专门提供“贵宾体检”服务。前来接受体检服务的顾客中,很多是世界各国的王公贵族、亿万富豪。但实际上,服务的内容主要是由医生详细询问生活方式;既往疾病史;做视、触、叩、听检查,辅以一些必要的化验、超声波或X线检查等。这种“贵宾体检”的平均费用,每次大概在3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间,其中大部分是医生的服务费。

  尽管如此,这样的“贵宾体检”(在美国被称为“executive physicals”,即高管体检),在国外还是遭到了质疑和争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就曾专门刊文,指名道姓地批评梅奥的这种“高管体检”是一种“糟糕的医疗”——“昂贵、无效率、不公平”。

  相比之下,商业体检行业在中国扩张式发展的过程中,则一直缺乏专业的论证和规范。吴海云说:我们大量的保健经费都被投入到了这些其他国家并不推荐进行的筛查当中——这些检查有的不具备证据支持,有的则具有极差的投入/产出比。

  吴海云的说法,在另一个重要的场合得到了支持。今年5月24日,在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作了一场题为《对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和疾病筛查的思考》的报告。这位著名的病理生理学家在开始报告之前就“警告”与会者,这个报告将涉及一些“颠覆性的意见”。

  韩启德以高血压、糖尿病前期、骨质疏松举例说,当前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实际结果是,极少有个人因采取措施而受益,绝大部分干预没有任何效果,其中有些人的健康反而因此受到损伤。

  他以美国一项研究为例:这项研究涉及7.6万例病人,55岁~74岁的男性,一半人每年测一次PSA(前列腺癌的一种筛查方法),一半人不做检查,结果怎么样呢?筛查组发现前列腺癌每1万人中有108人,对照组只有97人,前者增加了12%,也就是说PSA筛查以后发现的病人增加了。但是13年以后,结果是,这两组(筛查的和不筛查的),死于前列腺癌的人没有任何差别。

  韩启德接下来又举了一个肺癌的例子:美国做了45万人的研究,对各种筛查办法和不筛查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每年做两次以上高频度的X胸片检查,肺癌死亡率反而增高。如果把做胸片再加做细胞检查的人和单独做胸片检查的人进行比较,死亡率似乎降低,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别。

  对于体检是否获益,国际上对大规模的人群进行过分析。圣西睿智也在其博客中写道:2012年,一份考克兰(国际权威的循证医学资料库)荟萃分析对超过18万人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者们在被试者参与体检后的10年内对其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死亡率、癌症或心脏病发病率并没有显著降低。美国普通内科学会也提醒医生,“不要对无症状的成年人进行常规的普通体检……没有特别原因而定期安排的普通体检,在减少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方面并没有显著作用,并且不必要的检查还引发了潜在危害。”

  对于以上结果,韩启德解释说,“(对于)小概率(的疾病风险,如果)要干预,效果绝对是很小的,但是要落实到个人的话,谁也不能确定自己是在1%(有病的)的人里面,还是在99%(没病的)的人里面。”让韩启德担忧的是,这是公众所不了解的,尤其这种情况在疾病筛查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

  谁来规范体检

  吴海云说,从保健的角度而言, 很多人的确应当定期体检。对于已患有慢性疾病的人, 定期检查是监测病情进展, 观察治疗效果的必要措施。例如高血压病人, 应定期测量血压, 还应定期做心电图检查,定期做尿液化验, 以早期发现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或肾脏损害。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至少每半年应该做一次肝功能检查。

  另外, 从事某些特殊职业的人, 应定期做一些特定的检查。例如,工作中经常接触粉尘的人, 应定期做胸部X 线摄片检查。而对于一般健康人群, 体检的一个重要目的, 是为了和医生做个交流,让医生就个人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体育锻炼、是否服保健品等方面进行一些指导。

  1861年, 英国医生Horace Dobell提倡大家每年做一次体检, 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在很多西方国家, 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 他们认为, 体检最重要的作用, 是密切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同时,医生还会提供个人发病的风险因素, 从而使这种指导更具体一些。体检的另外一个目的, 是希望早期发现一些重要的疾病, 如癌症, 从而能早期得到治疗, 医学上称作疾病的“筛查”。但在这一点上,专家们一直存在着争议。

  吴海云说,当然,定期做一些必要的检查也可能会有些好处。但检查的项目应当有所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特别值得提醒的是, 体检是有代价的, 这个代价并不仅仅是经济代价。一项检查可能会出现所谓“假阳性”,也就是将本来没有某病的人, 诊断出某种病来, 引起焦虑和进一步的检查。还有些检查, 如X线摄片和CT检查,可能会对身体有一定的危害。体检的另一个代价,是“虚假的安慰”,例如,一个人吸烟很凶, 但每次做CT检查肺部都没什么问题,那么他可能会更有理由不戒烟。

  圣西睿智觉得,造成这种中国式体检的根源在于,中国一直没有建立初级保健制度,也没有这样的社会文化。在美国,家庭医生可以常年为整个家庭提供医疗服务,跟踪他们的疾病风险因素,并在适当的时候建议他们进行合理的筛查测试。但中国人没有家庭医生,因此只好退而求其次,到私立或公立体检中心去做体检。

  鉴于中国的这种情况,吴海云承认,体检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部分地替代家庭医生的角色。但是,这个替代,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

  检查什么项目?由谁来决定?对这个问题,圣西睿智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美国有一个成立于1984年的预防医学特别工作组,这是一个由全国预防医学与循证医学的专家志愿组成的独立组织。美国医生们需要参照政府提供的体检项目清单,来确定谁需要做什么检查。而这个清单,就是由这个预防医学特别工作组制定的,以保证所有检查项目都建立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之上。在英国,也有类似的制度。因而,圣西睿智特别希望中国也能有这样的措施,来保证体检项目的科学性,而不是由商业体检机构自己设计“套餐”。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医生、科普作家李清晨说,他自己及其亲属从来不考虑去商业体检机构做体检。“商业性体检机构里的医生,他们有能力判定一些稍微复杂一点儿的情况吗?那些在网上很活跃的商业体检机构,主要目的还是千方百计让顾客掏钱。即使是大型公立医院的体检中心,虽然号称是非营利性的,也都在按照商业模式运作。过度商业化的体检无法做到个性化的定制体检方案。此外,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体检机构,在观念上能不能跟得上最新的医学证据并与之相符合,也值得怀疑。”

  健康体检套餐制定和实施中的确存在诸多问题。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张成琪认为,体检医生与受检人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导致体检服务的诱导需求。许多医院推出了名目繁多的体检套餐, 然而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 受检对象对这些体检项目或者体检套餐, 无从选择。

  实际上,2014年5月,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组织全国近百位专家研讨编写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公布。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武留信表示:“该《共识》明确了必选和可选的体检项目,希望能解决目前体检行业面临的基本项目不统一、服务内容不规范及公众不知如何选择等问题。”

  11月23日,在第八届中国健康服务业大会上,武留信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这是一份学术共识,没有约束力。但是该共识是国家标准的“前奏”。他们已经给国家卫计委提了建议,明年要搞具体的操作指南。

  在吴海云看来,究竟要不要做体检,个人有自己做选择的自由。但中国的问题是,管理部门、商人与医疗界已经联起手来,耗费大量资源,将体检包装成了一个令外行人看来无懈可击的商业陷阱。

  中国社区健康联盟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鲍勇承认,“目前的商业体检还没有进入到良性循环模式,存在商业化的过度包装。它是以经济为中心,没有以健康为中心,这就是一个问题。过度体检拼命查,拼命增加病种。”

  可是,韩小红并不在意这些,她说,她和丈夫胡波现在每年都要在自己公司做“无数次”的体检。在面对过度体检的质疑时,她用清脆响亮的声音反诘:“体检过度有什么不好呢?我们要鼓励过度体检,我自己就是过度体检者,而且受益于过度体检。”

  然而,作为国内最德高望重的医学家,韩启德说,有一个研究表明,除去老年人,做不做健康体检,对死亡率并没有影响。“但现实是,几乎所有的民众,不管做出什么检查结果都会鼓励他进一步去检查,再加上现在的医患关系,更要查了。”

  “我们现在的医疗出了问题,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韩启德在今年的中国科协年会上说,“在宗教强盛,科学幼弱的时代,人们把魔法信为医学;在科学强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们把医学误当作魔法。”

1 2 3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