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常见的糖尿病是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而糖尿病最主要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甚至有的患者会出现神经衰弱的表现。这就是很多糖尿病因为担心造成的表现
1型糖尿病 病人有胰岛β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有酮症酸中毒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少年。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心血管病变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被作为血脂管理首要目标。
以往,人们对2型糖尿病生理机制的研究,认为有三个重要原因,致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它们是“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肝糖输出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
餐后高血糖的定义为摄食后1~2hPG>7.8mmol/L。餐后高血糖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与第一时相/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外周组织IS下降、胰升血糖素分泌在进餐后不受抑制及餐后肝糖输出持续增高相关。
工作不安全感压力源于收入不稳定和失业焦虑,这些可能会导致睡眠不佳、血糖失调、发胖、抑郁;另外,以前的研究显示压力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也可产生影响。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暂未出现并发症且预期寿命长,应当严格控制血糖(HbA1c<7.0%);糖尿病病史长、预期寿命短、伴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或风险系数高无法遵循强化治疗方案的患者,我们的目标是制定一个安全且不会出现低血糖的方案。
一级预防方面,推荐生活方式干预,暂不推荐药物治疗;二级预防中,在新诊断和早期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并强调对血压、血脂等心血管风险因素的综合管理;在三级预防中,应在个体化血糖控制的基础上,调脂、降压及使用阿司匹林治疗。
1型糖尿病是由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诱导的炎症状态。而脂多糖(来源于肠道内微生物群)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慢性低度炎症发生的重要触发因子。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粘膜屏障完整性和通透性降低,脂多糖和脂肪酸向体内渗透增加,影响机体免疫反应。
肥胖症与诸多代谢性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减重治疗包括行为、心理及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但对中重度肥胖治疗效果有限,减重手术是近十余年来国内外临床研究公认的有效的中重度肥胖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