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五大新进展
2015新年伊始,广大糖友们最关心的是糖尿病防治领域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哪些新进展,以及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还有哪些可以期待。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
糖尿病友常听说南瓜能降血糖?真的假的?
一项由哥本哈根大学营养学与运动学系完成的最新研究表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在增强胰岛素刺激肌肉利用葡萄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一个突破性进展,将有利于人们充分利用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当前,血糖测试仍普遍采用有创或微创的测试仪,尽管这种测试仪只需2~10μL末稍血,但因有痛感患者仍尽量回避这种有创测试。因此,无创血糖测试仪就成为糖尿病人的期盼。
2015新年伊始,广大糖友们最关心的是糖尿病防治领域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哪些新进展,以及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还有哪些可以期待。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
在2015年美国临床工程学会(AACE)的内分泌临床和科学会议上,仿生胰腺的发明人,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的爱德华?R?达米亚诺教授对仿生胰腺做了简要介绍。
2015年就要结束了,新旧之交,让我们撷取精华、做个盘点,看看在这即将过去的一年里,肥胖与糖尿病领域都取得了哪些令人欣喜和振奋的重要研究进展。
降糖本身不是治疗糖尿病的目的,更重要的治疗目标是预防致死性大血管病变。利拉鲁肽虽然降糖效果并不强,但心血管获益显著,从这一角度看,LEADER研究意义重大。
提前预知患糖尿病的风险,成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关键。然而,饿着肚子、抽血、数小时的漫长等待……这些不快却又必不可少的传统糖尿病检测程序,令很多人不胜其烦。
糖尿病是痴呆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其严重程度对痴呆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明确糖尿病严重程度和病情进展对痴呆的影响,台湾学者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严重程度和进展可提示痴呆风险,且糖尿病并发症严重程度指数(aDCSI)的早期改变可预示新发糖尿病患者痴呆风险。
近日,MRC临床科学中心的科学家们首次表明1型糖尿病早期阶段的患者血液中有小分子循环,一个简单的血液测试就能检测出数年甚至几十年后的糖尿病生物标志物。
“未来,我们将朝着更加小型化、简单化、智能化的无针注射产品,还会专门为12岁以下儿童开发研制无针注射器。”北京快舒尔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宇新认为,无针注射将成为一种趋势,除了胰岛素领域,还会在生物制药领域有更广阔的空间。
进行2型糖尿病筛查可以使患者提早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IFG)或葡萄糖耐量受损(IGT)等异常情况,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潜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