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目前,很多人对糖尿病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以为糖尿病就是吃糖引起的,其实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但<11.1mmol/L时为糖耐量损伤(IGT),空腹血糖(FPG)≥6.11mmol/L,但<6.99mmo/L时为空腹血糖损伤(IFG)在我国医生在作出诊断时往往要结合临床症状加以考虑,如果有症状只要有一次空腹或餐后血糖达到上述糖尿病诊断标准,就可以判定为糖尿病。如果完全沒有糖尿病症状,就需要空腹和餐后血糖同时达到上述标准,才可以判为糖尿病。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大以及突然遭受心灵创伤等,会引起一系列胰岛素对抗激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中医也认为:情绪不调,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消耗津液,以致阴虚阳亢,引发消渴。
在以前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人们吃得自然不好。有一种专家们的解释是,中国人身上保留着“节约基因”。所谓“节约基因”,意思是人在吃糠咽菜时,身体的某些基因会最大限度地吸收营养。
高龄妊娠是目前公认的孕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专家发现,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孕妇发生孕期糖尿病的危险是20~30岁孕妇的8.2倍。其他学者还有较多的类似发现。
饮酒是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色欲过度则会伤人肾精。有人为提高性欲,滥服温燥壮阳药,以致机体紊乱,燥热内生,阴津亏损,引起消渴。酒、色对防治糖尿病都十分不利。
工作相关的社会心理压力,可能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交感神经系统,导致交感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释放,引起肝糖输出增加、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减少,从而导致T2DM发生风险增加。
目前研究发现,饮食、药物、感染、衰老、基因和应激等因素可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而引发肥胖、糖尿病、感染、免疫、肿瘤及神经系统疾病。
不良情绪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主要限于中老年人。内分泌功能减退,胰岛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功能下降,是不良心理导致发生糖尿病的原因。因此,中老年人应当认识到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危害,把控制不良情绪作为预防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一个重要措施。
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者平均每晚睡眠时间为7.9小时。有257名参与者平均每晚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相比睡眠时间更长的人群,他们的年龄稍大、体重更重、腰围和颈围更大。此外,每晚睡眠时间少的人群其胰岛素敏感性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