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资讯 > 道家养生 > 庄子逍遥之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逍遥之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2015-08-18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清人王先谦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要。”若求更好地理解一个事物,最好的方法或是首先从厘清其反面的边界切入

  对于《庄子》一书,历代俱有文人学者对其进行相关的解析与诠释。围绕其产生的口舌笔墨之争或能堆出煌煌一巨制:庄子其人?《庄子》一书执笔者?《庄子》的哲学与文辞……史家欲以《庄子》为窗口探寻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脉络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绵延轨迹,文学家常对《庄子》洸洋自恣的文辞爱不释手,哲学界对于《庄子》的探讨更呈“百家争鸣”、“星火燎原”之状。

精神往来" src="//img.jianke.com/article/201508/20150818161643886.jpg" />

  面对如此“显学”,识见俱乏的笔者似乎并无写作露拙之必要。故本文仅为简单的阅读《庄子》时所得之感受做一记录。在《庄子》的篇章结构分析方面,笔者较为认可杨国荣先生的观点——“在文本之序上,《逍遥游》构成了《庄子》的首篇,但在思想的内在脉络上,逍遥则展开为庄子哲学系统的逻辑终点。”[杨国荣先生的解读对于笔者理解《庄子》甚有帮助,是笔者的主要参考文本。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因此,笔者以为,在笔者可驾驭的范围内讨论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似为一较为适宜的切入点。

  ·玄远哲思: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清人王先谦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要。”若求更好地理解一个事物,最好的方法或是首先从厘清其反面的边界切入。于是,庄子在《逍遥游》开篇所率先提到的,是几种“有所待”的事物。

  庄子写鲲鹏虽大,然其“欲上青天”则仍需借助“好风”。这一点,与小生物者如蜩与学鸠、斥鶕等并无差异。在这里,所谓“有所待”指的是对于外物的凭借(或者说依赖)。具体到人身上,庄子要指出的是人常常“自觉凭借”外在的世俗规范以塑造“良好的自我”,成为能被世俗普遍认可的“典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一层含义是庄子针对“有所待”的世俗行为所进行的最基本的批判:对于外界所设定的礼俗规范的批判(这里强调“外界的规范性”),更进一步说,是对于外界出于社会秩序的考虑而设定了将人“物化”[对于“物化”这一概念本应由更为详细的辨析。然笔者在此仅以此指外界强加给人却未必符合人的本性的标准。]以“长治久安”的规定的批判(这里强调的则是“外界设定规范的真正目的”)。

  批判的同时,庄子通过将鲲、鹏与蜩、学鸠、斥鶕等大小各异的生物并列共置,暗示了自己全部批判的出发点(或曰,基本解决方案)——万物齐一。亦即所谓的大小之别不过是外在形式,其内在本质(自然之性[“自然之性”同样也是一个值得辨析的概念,笔者将在下文的论述中稍加分析。])是相通的。[这是庄子“逍遥”于世的其中一个标准——“齐物论”,同时也是达到逍遥境界的认知前提。]

  接着,庄子将“有所待”进一步定位在“自我的规范”上。蜩与学鸠、斥鶕满足于自己所能达到的“莽苍”与“蓬蒿”之境,对于鲲、鹏的“图南之志”(而后乃今将图南)并不理解——既然在“莽苍”与“蓬蒿”之境已能达到满足的心境,何必再去追寻“九万里”之高远呢?

  这一沾沾自喜并略带嘲笑的“不解”,看似是蜩与学鸠、斥鶕自身外在的条件限制(“飞之至也”,即他们所能飞达的最大高度决定了他们的“视域”范围),实际所指则是他们的认知境界[因庄子对于“知识”看法在学界争议甚大,所以笔者不知在此以“认知”一词来表述庄子的意思是否合适,还望老师指点。]的局限——他们用自己所知道的去解释整个世界。将世界设定在自己的存在境域中,不能有所超越,这是有别于外界限制的“自我设限”。

  在庄子的眼中,“自我设限”似乎比外在限制更值得关注,更需要批判。庄子举宋荣子之例,“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这一看似不为外界所动的表现,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严格“内外之分”(自我与外界)的认知。如果说外界的限制尚能容易察觉并加以反思,内在的“自我设限”则常常是隐蔽的,因此也是难以认识并有所超越的。庄子描绘宋荣子对世人征合礼俗规矩“犹然笑之”,寥寥四字已经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宋荣子对于自己能明乎外界限制之弊的“沾沾自喜”,点透了宋荣子未尝察觉自身已被自己设定的“内外”迷蔽了“双眼”的情况。

  无论是外在限制还是自我设限,事实上都是“有所待”。论述至此,庄子的“无所待”似乎渐有了“轮廓”。既然万物齐一,那么要达到“无所待”则关键在解决“自我设限”这一问题。

  自我设定内外之分,换句话说就是执著于界限。更进一步追问,其实就是杨国荣先生指出的问题:具有不同存在规定的个体之间,如何沟通?事实上,杨先生在这里已经解读出了庄子解决“有所待”的办法——用“理解”去消解“界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笔者以为,这一句话既是所谓的“逍遥”,又是达到“逍遥之境”的途径,亦即达到“互相理解”以消解界限的具体方法。成玄英又指出,“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其实一也。”说明这三者其实“三位一体”。

1 2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