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吃”?
如果问到我们为什么要进食,恐怕在刚刚出生的婴儿身上,也可找到原因。
我们因为饥饿和需要而进食。
吃,不光是生理行为,也具有心理学意义。我们吃是因为我们喜欢食物,这种动机是享乐。我们从视觉、嗅觉和味觉上得到愉快的感受,再从进食的过程中感受到食物的美妙。
因此,食物是获得快乐最常见、最普通的方式,也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
人们热爱食物,这也是具有巨大进化优势的。我们的祖先在贫瘠的大草原进化了几百万年,日常活动需要消耗很多的热量,但又没有机会可以无限制的摄取热量。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体重与食欲维持在最佳的范围内,我们进化出了一套有效的生物控制系统,可使我们保持稳定和健康的体重。
二、吃,是本能
如果你曾经有过节食的经历,肯定会有这种感觉:机体总会想方设法挫败你减肥的努力。
科研人员对实验室的大鼠进行实验也发现,严重限制热量的摄入会使大鼠的体脂减少,然而一旦让大鼠恢复了自由摄食,它就会一直进食,直到完全恢复原来的体脂水平。反之亦然,那些因强迫进食而体脂增加的大鼠,一旦有了自己调节摄食的机会,它们就会减少进食量,直到恢复正常的体脂水平。
大鼠的这种行为反应,就是一种维持能量自稳态的机制。体脂与摄食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似乎也在提示着我们,在脂肪组织与大脑之间一定存在某种信息交流。
所以今天,当你要大量减重并想维持不复胖,等于是在对抗人类千百万年的演化能力。
三、吃不吃,下丘脑说了算
几乎人体内的所有生理过程都会受到大脑的监控和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大脑可能通过影响食欲、生理活动以及能量分配来调节体重。研究发现位于大脑基部的下丘脑(hypothalamus)就是这样一个调控能量的中心。
脑部能从身体得知关于体重的信息,据此调节食欲与能量的消耗。接收此信息的部位就在下丘脑,它扮演着控制食欲的角色,而饮食失常的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下丘脑的其中一个分区叫做外侧区(lateralnuclei),负责感应血糖降低并送出“饥饿”的讯号;另一个部位叫做腹内侧核(ventromedialnuclei),负责提高血糖浓度,送出“饱”的讯号。
通过手术,对实验室中大鼠下丘脑的外侧区凿一个小洞,大鼠就表现得不吃不喝,增加能量的消耗,也越来越瘦。给他们提供食物,除非硬塞,否则拒绝进食,直到死掉。
反之,当大鼠下丘脑的腹内侧核受损时,它们就会表现得很饿,过度饮食,减少能量的消耗,体重也可能会增长数倍。
而在临床中,下丘脑有肿瘤的患者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因此,下丘脑受到损伤后,人的饮食行为会有很大的改变。
(图1双侧毁损大鼠的下丘脑引起的摄食行为和体重变化(源自:《Neuroscience:ExploringtheBrain》))
四、要吃!多巴胺对下丘脑如是说
如同我们所有的欲望一样,控制摄食机制的中心也在下丘脑。毕竟,我们总是渴求我们喜欢的食物。
当我们在进食时,身体各部分透过荷尔蒙、神经递质等复杂的交互作用,不断把信息传送到下丘脑。
在进食这个动机形成的过程中,多巴胺(dopamine)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使人产生愉悦感。事实上,我们的许多欲望,比如食欲和性欲,最后都是通过多巴胺来满足的。多巴胺的力量在于,它可以激发思想、感觉以及跟外界有意义的联系。
比如,想到食物,就会渴望嘴里马上可以吃到东西。它驱使着我们去填满自己的欲望和胃口。如果这个驱力不停止,我们就会上瘾。
吃东西的时候表现出的多巴胺释放,被认为是对可口食物的反应,它的释放会使进食者产生愉快的感觉。一些以实验动物为对象的研究表明,多巴胺通路参与了哺乳动物对进食快感的处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