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库大全   >  内科   >  Ⅰ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

Ⅰ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别名:淋巴肉芽肿病X

1.发热 1/3的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多为中等或高热,热型多为弛张热,也可为稽留热、不规则热,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退热后多伴有大量出汗。
2.淋巴结肿大 见于全部病人,开始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部位为颈部或锁骨上,其次为颌下或腋窝。以后可发展为全身淋巴结肿大,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均可受累。在淋巴结肿大前或肿大期间可出现高热,淋巴结肿大消退后,体温也恢复正常。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软,可移动,直径一般不超过3~4cm。
3.皮损 约半数病人有皮肤损害,可发生在其他症状和体征出现之前或同时出现。出现皮损的病人,以前多有用药史,以用青霉素为多,其次为磺胺类药或其他药如阿司匹林。皮损多表现为全身瘙痒性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少数病人可出现小的无痛性结节性红斑,主要分布于面部及躯干,其他皮损有面部和眼睑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阴茎和阴囊水肿等。
4.肝脾肿大 3/4的病人有肝大,一般在肋下3~4cm,无触痛,表面光滑。约半数病人有轻度到中度脾大,多伴有肝大。
5.肺及胸膜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胸痛和呼吸困难。呼吸道症状可由原发病引起,也可由继发性感染造成。胸膜受累表现为胸痛及渗出性胸膜炎。
6.其他 少数病人可有多发性神经根炎、肌无力和耳鼻喉病变。因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故可与多种其他自身免疫疾病重叠存在,其中最常见的是冷凝素性溶血性贫血、Coomb试验阳性溶血性贫血;其次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它可引起黏液性水肿;也可与皮肤血管炎、淀粉样变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等合并存在。
凡临床上遇到中老年病人起病急剧,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有时伴有发热和皮疹,并且具有血沉增速、γ-球蛋白明显升高,即应高度怀疑本病,应行淋巴结活检。Luks提出的病理学诊断标准如下:
①小血管呈分支状增生,管壁增厚,PAS反应阳性。
②免疫母细胞及浆细胞增殖。
③淋巴细胞减少及细胞间嗜酸性物质沉着。以上改变见于整个病变的淋巴结,对本病具有特异性。以上3项典型而又病变明显时,才能诊断为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
若病变不典型,Luks又提出了下面2个附加条件:
①病变波及整个淋巴结,并有瘢痕形成而使淋巴滤泡消失。②就整个病变来看,具有淋巴细胞减少的特征。

 

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1.恶性淋巴瘤 尤其是霍奇金病,酷似本病的临床表现,淋巴结活检有斯-李(Sternberg-Reed)细胞,无免疫母细胞增生。而免疫淋巴母细胞病有PAS染色阳性。有管壁增厚的分支状小血管增生及细胞间PAS阳性的嗜酸性无定形物沉着三联症,是其鉴别的要点。
2.药物反应 药物反应与本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可完全相同,但药物反应一般无显著的高γ-球蛋白血症,贫血也少见,淋巴结活检也无血管增生及多种免疫反应细胞增生。
3.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又名淋巴结错构瘤,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结炎症反应性增生。临床特征与本病相似,但发病年龄轻,肿块常见于胸内,特别以纵隔肺门多见,直径可达10cm以上。病理上主要为浆细胞增生,淋巴结结构正常或仅有部分被破坏,增生的血管集中于滤泡生发中心,而且血管有透明变性。
4.特发性高γ-球蛋白血症 主要见于青年男性,临床症状与本病十分相似,血清中无M蛋白,淋巴结活检病理改变为浆细胞明显增生,可有生发中心血管轻度增生,但淋巴结结构基本完整。
5.Oehlert慢性多潜能性免疫增生综合征 其临床和病理均有与本病相似之处。在病理上,其包膜及包膜周围有坏死性血管炎,淋巴结的小动、静脉内有炎性变,有时可波及髓质及皮质旁区,淋巴结外的中、小动脉有弥漫性栓塞及节段性坏死。

 

推荐药店

同仁堂

Ⅰ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Ⅰ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Ⅰ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找资讯

暂无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