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样骨囊肿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迄今未明。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局部持续性血流动力学障碍,引起静脉压极度升高致血管扩张,导致受累椎体骨质被吸收。
(二)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目前争论较多。多数学者认为是骨内动脉与静脉异常吻合,致内压增高,血腔扩大,骨质破坏,出血而形成的血性囊腔。近年来不少学者将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所谓原发性是指除了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变以外,没有发现其他伴随病变并存。继发性是指本病常伴随其他良性肿瘤或瘤样病损存在,甚至可与恶性肿瘤并存。
动脉瘤样骨囊肿也可由非骨化性纤维瘤,软骨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单纯骨囊肿,软骨粘液纤维瘤和纤维结构不良继发转变而来。动脉瘤样骨囊肿与上述病变的联系相当密切,所以组织学报告必须包括病损多个取材部位的结果,以排除可能的原发病种。最常见的前原发病为:巨细胞瘤(19-39%)。其次骨母细胞瘤、血管瘤,软骨母细胞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单纯性骨囊肿,纤维组织细胞瘤,嗜酸性肉芽肿和骨肉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内可见多数充满似血液的大小不等的囊腔,呈暗红色或棕色,以纤维组织为间隔。囊壁组织分两型:①肉芽肿型,囊壁厚薄不等,主要由丰富的多核巨细胞及间质细胞所构成。②纤维型,主要为成熟的纤维组织,亦可见不等量纤维性骨化,囊壁的血管改变见中小静脉明显扩张充血,血管壁呈不同程度的增厚。因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大小不等的血性囊腔,囊壁不是正常的血管壁,而由反应性间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构成,其下可见到纤维组织层,内有反应性骨质。在病理学检查时常有伴随病变的组织学特点,因此要仔细观察病理改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