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库大全   >  成瘾医学科   >  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

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

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

(一)发病原因
1.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在药物滥用和依赖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滥用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党和国家十分警惕这一国际公害对我国的侵袭,但由于具有国际性,在我国某些地区又出现种毒、吸毒及贩毒者。社会文化背景又经常地决定人们对一些药品和精神活性物质的可接受性,如吸香烟被许多国家认为是一种嗜好,而饮酒是一种酒文化,故使尼古丁及乙醇依赖在一些国家呈逐年上升。由于社会态度的影响,药物滥用及依赖出现了性别差别。多年来在酗酒与吸毒的人群中都是男性远多于女性,其原因可能是酗酒及吸毒女性更不易受到人们的理解。
另外,家庭影响,模仿家庭成员,并从那里得到使用药物的知识。同伴的影响,首次使用药物的年龄往往发生在心理发育的易感期(青少年期)这是一个亚文化群体。其次,由于医疗上使用不当或职业的方便,也有导致麻醉品及精神药物依赖的。
2.个体素质因素 形成药物依赖的因素除社会、文化、教育、家庭、经济、种族、职业、生活习俗等因素以外,还有内在因素,如遗传、代谢、神经生化等以及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等个体因素。在某一个体,各种因素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精神状态对于药物依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某些心理学家认为:吸毒者有某些特殊性格特征,如适应不良、过度敏感、冲动性、对外界耐受性差、不顾及人际关系及社会义务等等是导致吸毒的潜在根源。美国424所学校对16~19岁学生进行调查表明,患抑郁症的学生中药物滥用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者。同时,具有抑郁症家族史的儿童也更容易受酒精和药物的影响。这是家庭环境影响还是体质性因素的作用尚不清楚。但药物依赖者是否存在特殊人格倾向仍有分歧。还有许多依赖者处于未成年期或青春成熟期,此期除生理发育变化激烈以外,其心理状态也处于不稳定期,容易受外界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而染上酒或药物依赖。许多滥用者尤其是青少年在吸毒前就已有违犯法律的行为。个体素质因素还表现在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如有的病人第1次注射吗啡后就有欣快感,而某些健康人确是不愉快感:恶心、呕吐、头晕、肠蠕动加快等。有研究表明,愈能产生“良好”感觉的药物,愈易造成依赖性。药物可获得的机会也是重要因素。形成药物依赖这一结局,往往是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3.心理因素
(1)个人特点:具有反社会性、情绪调节差、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即刻满足的人格特点。
(2)药物的心理强化作用:
①正强化:多数成瘾性物质都有增加正性情绪作用。
②负强化:成瘾性物质都有解除负性情绪作用。
(3)精神病理因素:精神疾病患者服用成瘾性药物以减轻症状。
4.生物学因素
(1)药物依赖和滥用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2)个体对药物的代谢速度、耐受性不同,成瘾的易感性也不同。
(二)发病机制
药物依赖形成的机制:
1.受体学说 由于在动物脑内和人脑脊液中提出一种肽类物质,产生类似吗啡的效应称之为吗啡样因子(morphine like factor,MLF),或内源性吗啡受体激动剂,它可能是一种中枢神经介质。此外,在脑内发现了对吗啡类药物有特殊亲和力的吗啡受体,吗啡类物质通过结合而发挥作用。在脑内还发现了特殊的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它是吗啡受体阻滞剂。观察18种吗啡类药物,发现它们与受体的结合亲和力与在人体内的镇痛作用相平行,惟可待因例外。可待因在人体内,镇痛作用的效价为吗啡的1/6,但受体结合亲和力却不到其1/2000,这可能由于可待因本身并无明显的镇痛作用,经肝脏去甲基变为吗啡后才发挥作用。最近Teschemacher从牛脑垂体中发现另一种多肽,分子量为1750,具有吗啡活性,称之为内腓肽(endorphin)。内腓肽的化学性质与上述吗啡样因子不同,与下丘脑产生的释放因子相似,故认为这是垂体中存在的另一种吗啡受体激动剂。此外,Ungar从耐药大鼠脑内提出低分子肽类物质,注射给其他动物,观察到有耐药性移植现象。
这一领域里的研究进展,使研究者推测药物依赖性的迅速形成可能与外源性吗啡与吗啡受体的特殊亲和力有关,后者被阻断后,造成耐药性急剧增高。也有研究认为,某些个体(即具有依赖倾向者)具有相对多的对于某种物质敏感的受体,因此一旦接触这种物质就易形成依赖。
2.代谢耐药性和细胞耐药性 代谢耐药性是指因药物代谢加快,在组织内浓度降低,作用减弱,有效时间缩短。如给吗啡8h后,测定脑内吗啡含量,有耐药性动物比正常动物的浓度要低。细胞耐受性是指因神经细胞有了某种适应性改变而致,神经细胞只有在血液中含有高浓度药物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工作。这种细胞适应性改变的机制尚不清楚。巴比妥类在肝内,经肝细胞微粒体中药物代谢酶的氧化而失效。此类药物能够刺激酶的合成,使代谢过程加快。耐药性部分是由于增加代谢率引起,部分是由于中枢神经细胞的适应性改变造成的。
3.生物活性胺的作用 实验资料指出,注射吗啡后脑内5-羟色胺(5-HT)的更新率随着耐药性的出现而增高。用氯丙苯氨酸(PCPA)抑制大白鼠脑内5-HT的合成,随着5-HT含量的下降,痛觉过敏。此时药物的镇静作用也不太明显,耐药性和躯体依赖性也容易发生,因此,认为5-HT的代谢参与药物依赖的形成。也有人认为吗啡的耐药性上升与儿茶酚胺有关,给大鼠慢慢地投入吗啡,脑内儿茶酚胺浓度上升,停止给药后保持几周,然后恢复正常。给大白鼠抑制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合成酶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 β-hydroxylase,DβH)活性的药,使脑内NE含量下降,此时吗啡的镇痛作用加强,说明单胺类神经介质参与镇痛和依赖的形成。美国《科学》杂志1988年的评论文章认为药物对脑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可待因等)药物阻断了多巴胺被重新摄取回神经细胞的通路,从而产生了相对多的多巴胺,刺激了有关细胞,便产生了诸如陶醉和欣快感等效应。
4.戒断综合征与失用性增敏 用药物或手术切断神经后,不论在中枢或周围均可出现“去神经增敏”,即阻断了神经输入后,引起去神经增敏现象。吗啡受体长期被吗啡阻断后出现耐药性增高的同时,也可由于依赖药阻断了受体出现失用性增敏,以致在停药过程中出现戒断综合征。另一种解释是某些神经元的活动被麻醉药阻断后,未受影响的神经元其活动代偿地增强,因此停药后出现兴奋过度现象。
5.神经和神经内分泌的作用 近些年来,有些人提出脑的“犒赏系统”(reward system)或犒赏中枢的概念,并将此概念同用药后产生的如欣快感和依赖的形成联系起来。犒赏系统在人类尚无明确定位,一般认为与中脑边缘系统如腹侧核、嗅结节、中央杏仁核等结构有关。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各种行为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许多实验揭示了垂体、下丘脑激素与各种脑功能的关系,如中枢内注射后叶催产素(OXT)可以降低实验动物对吗啡依赖和耐受作用的形成,OXT还可改变鼠对吗啡、海洛因、芬太尼等药物强化效应的作用。Zimmerman等发现ACTH及有关肽在中枢神经系统与吗啡相拮抗的结果,证实了垂体激素可拮抗吗啡的镇痛。

 

推荐药店

同仁堂

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找资讯

暂无相关资讯!

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找医生

更多 >
  • 王鹏 王鹏 副主任医师
    嘉定区中心医院
    精神心理科
  • 周旭辉 周旭辉 副主任医师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成瘾医学科
  • 高诚忠 高诚忠 副主任医师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成瘾医学科
  • 赵美英 赵美英 副主任医师
    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
    外科

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找医院

更多 >

相关药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