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湿啰音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咳嗽 呼吸音减弱 干性咳嗽 哮鸣音 大量咯血 发热 鼻煽 咳泡沫黏液痰
概述
喘息性支气管炎就是喘息样支气管炎(asthmatoid bronchitis)是一临床综合症,泛指一组有喘息表现的婴幼儿急性支气管感染。肺实质很少受累。其中部分病儿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病因
1、感染因素 多种病毒和细菌感染均可引起。较常见的有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等。大多数病例可在病毒感染基础上并发细菌感染。
2、解剖特点 婴幼儿的气管和支气管都比较狭小,其周围弹力纤维发育完善,故其粘膜易受感染或其他刺激而肿胀充血,引起管道狭窄,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从而产生喘鸣音。
3、过敏体质因素 婴幼儿患病毒感染者甚多,仅一小部分患儿呈喘息样支气管炎表现,提示同一病毒在不同个别中所产生的不同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与机体内在因素密切相关,如近年发现合胞病毒引起的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出现特异性IgE抗体,其鼻咽分泌物中组织胺浓度明显高于同样感染而无喘息表现的患儿。其亲属往往有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史,约30%左右的患儿曾患湿疹,测血清SIgE含量常见增高。
检查
血清免疫球蛋白M 抗链球菌型M蛋白抗体 抗链球菌壁多糖抗体 血清钠(Na+,Na) 抗溶血性链球菌'O'试验 胸部平片
X线显示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为多见,有的从肺门附近向外伸展。病变常经3~4周后自行消散。部分患者出现少量胸腔积液。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起病2周后,约2/a的患者冷凝集试验阳性,滴度大于1:32,如果滴度逐步升高时,更有诊断价值。约半数患者链球菌MG凝集试验阳性。凝集试验为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传统实验方法,但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不理想。血清支原体IgM抗体的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最敏感,免疫荧光法特异性强,间接血凝法较实用)可进一步确诊。直接检测标本中肺炎支原体抗原,可用于临床早期快速诊断。单克隆抗体免疫印迹法、核酸杂交技术及PCR技术等具有高效,特异而敏感等优点,易于推广,对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有重要价值。
诊断鉴别
1988年全国小儿哮喘会议提出评定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计分法),凡年龄<3岁喘息反复发作者计分原则:
1.婴幼儿患毛细支气管炎或喘息样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发作≥3次者2分。
2.肺部出现哮鸣者2分。
3.喘息症状突然发作1分。
4.患儿有其他过敏史1分。
5.一二级亲属中有湿疹、皮炎或哮喘患病史1分。
以上总分>5分者诊断婴幼儿哮喘喘息发作,只2次或总分≤4分者,初步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并继续追踪观察。
治疗
1、一般治疗 关于休息、饮食室内温度、湿度的调整等,详见'上呼吸道感染'。婴儿须经常调换卧位,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因咳嗽频繁妨碍休息时,可给镇咳药,但应避免给药过量以致抑制分泌物的咳出。当急性支气管炎发生痉挛而致呼吸困难时,轻者参考以下中医疗法'实热喘'处理,重者参考毛细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处理。
2、中医疗法 本病中医称为外感咳嗽,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临床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和实热喘。治法以疏风散寒、清热宣肺、降热平喘为主。可结合临床辨证施治。
(1)风寒咳嗽:以突然咳嗽,声咳急频为主,痰稀薄、鼻塞、流清涕、咽痒或伴头痛、恶寒或不发热、苔微白,脉浮。治以辛温解表,散寒止咳。常用杏苏散加减。
处方举例:杏仁6g,苏叶3g,前胡9g,半复6g,牛蒡子6g,生姜3片。
(2)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以黄粘稠为主,咽红口干,鼻塞流黄涕,或伴发热有汗,舌苔身微黄白,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宣肺止咳。常用桑菊饮加减。
(3)实热喘:除上述症状外,患儿发热较高,同时伴有顺喘憋。治以宣肺化痰,降逆平喘。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外方举例: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15g,甘草3g,青黛3g,苏子6g,莱菔子9g,可随证选加其它药物1~2味:①表邪重时加菊花9g,鲜芦根15g。②热重时加黄芩6g,银花9g,连翘9g。③咳嗽重时加前胡9g或百部9g。④喘重时选加郁金6g,银杏9g或生赭石15g。⑤痰多时加葶苈子9g,蒌仁9g。
3、其它治疗 有时需用适量的吐根糖浆,婴幼儿每次2~15滴,年长儿每次1~2ml,每日4~6次,可使痰液易于咳出。10%氯化铵溶液也有同样作用,其剂量为每次0.1~0.2ml/kg。并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适当抗菌药物。此外对迁延性支气管炎可加用超短波或紫外线照射。
预防
1.预防: 根据上节所述,对喘息样支气管炎病儿,要注意家族与患儿自身过敏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血清IgE水平等进行分析如有支气管哮喘可疑时,应及早给予哮喘的防治措施。
2.其他注意事项:
少吃多餐,进清淡易消化软食,忌过咸过甜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