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五脏六腑指的是什么 五脏六腑功能是什么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脏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详解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里的一味方剂,在生活中很常见。现在也有六味地黄丸的中成药。那么六味地黄丸有什么样的功效呢?又有哪些人群是不适合使用的呢?下面健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关于六味地黄丸的知识。

最新发布
2017-05-15

经脉辨证论治对针灸的影响有多大,很多人都估量错了!

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其脉可深入体腔内,连属于五脏六腑,也可浅出体表、肌肉,联络于筋骨、皮毛,以濡养周身。如《灵枢·本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标签: 经脉 通道 体腔 
2017-04-26

二十四节气与健身—春分

春天风和日丽,人却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早晨也不醒,这种现象就是大家季说的“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因体内循环季节性差异,春天气候转暖,皮肤血管舒张

标签: 健身 春分 皮肤血管 
2017-04-11

《黄帝内经》病机理论的精髓,原来是它!

病机十九条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五脏病机(心、肝、脾、肺、肾、上、下)与六气病机(火、热、风、寒、湿)两个方面。五脏病机以其病位而言,六气病机以其病性言,言病位必有病性,言病性则又不离病位。因此,五脏病机不外乎六气之变,而六气之变又是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出现的病理反应。

标签: 病机 五脏 气血 
2017-04-11

国医大师裘沛然:白芍是一味破药,你怎么看?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80 条载:“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此芍药与大黄并提,既然“自便利”,当减大黄、芍药,说明芍药与大黄均有通便利作用,临床上我将白芍与当归并用,取其通便之功,辄效。

标签: 伤寒论 芍药 药用 
2017-04-05

中医:继承还是发展,这是个问题

经典中医的理论来自于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不是来自于医疗实践,这个理论是终极理论,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发展的空间

标签: 中医 天文 地理 
2017-04-05

论中医技术(一)

调脉就是调气,脉平就是气和,可以随意改造脉的中医就是身怀绝技的中医。治疗当中,脉平而症状没改善的,回家以后可能会好转

标签: 调脉 调气 针灸 
2017-04-05

论中西医关系(一)

虽然医学和科学是两个不同体系,但两者还是有交叉,医学促进科学发展,科学为医学提供新思路。但医学还是医学,科学还是科学,就像物理学用了很多数学,但物理学还是物理学一样。

标签: 医学 科学 中医 
2017-04-05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不但要引领中医回归经典,还要引领易经回归天道

易分三才,天道、地道、人道是也,伏羲之易为天道易经,神农之易为地道易经,黄帝之易为人道易经。天道易经是自然哲学,用于记录天文,有历法功能,隐于道家,老子为史官,自然知晓个中奥秘

标签: 天道 地道 孔子 
2017-04-05

“辨气论治”是比“辨证论治”更高层次的思想和方法

“辨气论治”是比“辨证论治”更高层次的思想和方法,它不以消除症状为目的,而是以“气平”为目的,诊断以脉诊为主,治疗以调气为目的,完全摆脱了“形”的制约。由于证是气运行的结果,直接调气,可以达到不治证而症消的目的。“灵枢”中的针脉体系和“伤寒论”中的“平脉辩证”皆属于“辨气论治”。

标签: 辨气 中医 针脉体系 
2017-04-05

论经典中医(二)

学中医有三难,一是难以相信古人的智慧;二是难以理解超出医学常识的疗效;三是难以找到那条正确的登堂入室之路。

标签: 中医 智慧 大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