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秋”字本意是禾谷成熟。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露水产生。
寒蝉鸣:寒蝉,也叫寒螀,古人认为是一种类似蝉而偏小的昆虫,在秋季出没,开始鸣叫。
这就是立秋三候了。在立秋,民间一直流传下来的风俗,用来作为迎接秋天的仪式感,也表达对于秋天收获的祈愿。
贴秋膘
夏天天气太热没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人都瘦了。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可以吃的不光是炖肉,还有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啃秋
人们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食秋桃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之后的气候怎样?我们的祖先早已用谚语告诉我们了:
秋后一伏热死人
三伏天是一年最热的时候,立秋前后仍然处在三伏天内(立秋3天后为末伏)。在留下这句谚语的人看来,之前小暑、大暑反倒不算热,立秋后的一伏才会把人热死。这句谚语既是前人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江南地区,进入立秋后台风雨季渐渐消失,气温更加酷热,人们把立秋到秋分这段日子成为“长夏”,即夏季延长的意思。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从立秋开始,人们会感到天气慢慢变凉,但仅限于早晨和晚上,到了中午的时候天气还是特别热。这句谚语反应的就是中情况,意思相近的谚语还有“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立了秋,扇莫丢,中午头上还用着”……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秋天的云层叫夏天稀薄,云层有一定的保温的作用。秋天云层薄弱,到了晚上太阳的热量很快会散去,就会变冷,从而造成昼夜温差大。
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立秋不立秋无所谓,因为从立秋开始,差不多还要热一个月。现代对于秋天的科学认证,要求连续5天平均温度不能超过22度。秋天来临最早的是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大概从8月中旬开始变凉。有研究北京从9月初开始感受到秋季的凉风;秦岭淮河一带是从9月中旬不再炎热;长江中下游一带10月初迎来秋风……当然,也有的地区一年四季如春。总体来说,这句谚语适应全国多数地区。
立秋后无雨,五谷空半秋
此谚语的意思是立秋后的几天如果不下雨,那么地里的庄稼可能就要遭殃了。立秋以后仍然要经历一段时间炎热,秋天云层薄弱,如果不下雨会加剧干旱。干旱除了会让庄稼枯萎,一些害虫也会啃食庄稼,造成颗粒无收。
立秋后要以养阴为主,多食滋阴润肺食物
秋天干燥,人体容易缺水,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
立秋后还要经历十余天的伏天,此时白天依旧炎热,再加上秋季天气干燥,人体排汗多、消耗大,极易导致缺水、乏力、口渴。而且,此时人体内积蓄的夏季湿热还未完全散去,容易导致气阴两虚。另外,立秋后早晚寒气渐盛,体质虚弱的人容易寒气侵体。
在日常生活上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早睡早起身体好
中医上讲“秋三月——阴气始起,早睡早起。”所以立秋后在起居上要比夏季起得早、睡得早,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另外,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尤其是早晚,寒气更易侵体,所以建议大家尽量少开空调,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心情舒畅更健康
中医上讲秋属金、金主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情绪比较容易低落。再加上天干物燥,人们容易感到烦躁,情绪更易不稳,易导致偏头疼、紧张性头痛、抑郁症等心理方面的疾病。所以立秋后大家要特别注意情绪的调节,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遇事多与人交流沟通、主动排解,预防抑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