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是避暑之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为“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又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段。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三伏”也是一年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期,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经络较通畅,药物通过穴位吸收也最充分。
因此,在三伏期间应用穴位帖敷、艾灸等方法,可更好地起到益气温阳、散寒通络、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能有效防治冬季的易发疾病,被称作“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目前,“冬病夏治”的方法已被广泛认可,多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体虚易感冒等病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伏贴。
1.三伏贴的理论基础
三伏贴是在三伏期间以中药穴位敷贴,持续刺激穴位,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治疗方法。一般认为三伏贴具有温肺化痰,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胃,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温阳化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盛夏人体皮肤血液循环旺盛,汗腺及毛细血管普遍开放,入全身血液循环,且皮肤间层有储存作用,此时进行穴位敷贴,药物浓度曲线平缓,可以避免口服或注射给药中时间-血液曲线上表现出的峰谷现象。且不经口服,从而避免胃肠道消化液及肝脏首过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能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
此时穴位敷贴还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体过敏状态以及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有利于机体的康复。
因此,穴位敷贴法集内治外治于一身,融药疗与理化刺激于一体,多位点调节身体机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2.三伏贴防治支气管哮喘
中医的“咳喘病”属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及其他肺部疾患。此类疾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或气候变更时,易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期多采用西医消炎或激素疗法以暂时缓解症状,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咳喘的发病,一是由于外感风寒之邪或邪气潜于肺,使肺气失宣、通调水道功能失职、水液输布失常,导致痰饮内停,一旦外感风寒即引动“宿根”而发哮喘,二是由于正气不足虚证所引,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则卫外不固而易感外邪。
有研究观察了三伏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发现患者生命质量评分、哮喘症状、缓解期时间、发作次数均明显好转。
另有几项研究,分别观察了哮喘患者三伏贴治疗前后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白细胞介素、免疫球蛋白、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降钙素、25羟维生素D3,血浆P物质,以及唾液中的褪黑素与皮质醇的含量,发现三伏贴可调节神经介质的释放与细胞因子的分泌,降低炎症发生的程度,改善肺功能与免疫功能。
3.三伏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一项研究观察了三伏贴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干预作用。从北京市44所幼儿园筛查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885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温肺化痰穴位贴敷,对照组给予穴位贴敷模拟贴,两组均贴敷大椎、膻中、肺俞(双侧)、膏肓(双侧)。从每伏第1日起,隔2日贴敷1次,每次4小时,每伏贴3次,共贴三伏,连续3年。观察三伏贴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有效率及患儿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次数、发病天数。结果显示,三伏贴对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发病次数方面具有明显作用,且具有简便易行、副作用少、患儿依从性好等优点。
4.三伏贴的适应症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虽然有方便、有效、安全等优点,却不是人人都可以用的。一般来说,三伏贴适用的基本证候是素体阳虚、寒邪袭肺、痰饮为主,对于寒饮伏肺、肺气不足、卫气不固、肾阳不足、心阳虚衰、经络不通、脾阳不足、寒凝胞宫等症还是比较适宜的。在辨证符合的前提下,主要适用的主要疾病有:
1)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易感冒者等。
2)骨关节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痛、慢性腹泻、慢性胃肠炎等。
4)儿科疾病:消化不良、厌食、生长发育迟缓、遗尿、免疫力低下等。
5)妇科疾病:月经不调、产后失调等。
6)其他疾病:慢性疲劳、早衰等。
5.三伏贴的使用注意
由于三伏贴的应用原理,湿热证、阴虚证等患者不宜应用。尤其是以下情况者,应禁用或慎用:
1)皮肤有破溃、伤口者;
2)发热患者或急性感染患者;
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4)肿瘤、糖尿病等创口不易愈合者;
5)对所用药物及敷料敏感者。
6.三伏贴主要药物
一项研究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相关文献进行了收集、整理,对所用基本药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等作为基本药物。
白芥子辛散温通、豁痰利气,外用刺激性较强,且具走窜之性,善治“皮里膜外之痰”,引诸药入里。细辛发表散寒、温肺化痰。
延胡索性味辛、苦、温,具有活血、利气、止痛之效。甘遂性味苦、寒,具有泻水逐饮的功效。
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生姜汁、麝香、麻黄和肉桂,目前麝香多以人工麝香代替。贴敷时局部涂抹姜汁,具有温肺止咳、驱散寒邪之功,并可促进诸药之性透过皮肤渗入脉络发挥药效,起到透皮、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麻黄性味辛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肉桂性大热,辛、甘,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功用。此外,白芷、冰片、半夏、莱菔子、苏子等药物也常被用于三伏贴中。
7.三伏贴主要穴位
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冬病夏治三伏贴穴位以肺俞、大椎、膻中等作为基本处方穴位。
肺俞是肺的背俞穴,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最基本的穴位,主治咳嗽、气喘、胸满、背痛、潮热、盗汗、骨蒸、吐血、鼻塞等中医辨证与肺相关的病证。研究证实刺激肺俞可以改善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膻中为心包募穴,又是八会穴之气会,是宗气会聚之处,具有调理人体气机的作用。大椎为人体诸阳经的交会穴,具有振奋人体一身之阳的作用。膏肓是治疗久病虚损的保健要穴。
此外,定喘、心俞、膈俞、膏肓和肾俞等穴位也是三伏贴的常用穴位。定喘为经外奇穴,善治咳喘。肾俞、脾俞和心俞是肾、脾、心三脏的背俞穴,也是治疗相关脏器疾病的重要穴位。
8.应用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1)三伏贴贴敷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根据不同的病证、穴位、药物、患者体质等情况,贴敷时间要求会有所不同,请遵循医嘱进行贴敷,到时间按时揭下。
2)有的患者接受三伏贴治疗后局部皮肤会出现烧灼感、水泡、红晕等情况,属于正常现象。小水泡或红晕可不处理,等其自然消退;大水泡可在局部消毒后刺破引流,并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如发生接触性皮炎等症状需由专业医生进行处理。
3)贴敷期间尽量清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