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和温病是外感热病两个互补的辨证体系。根据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寒性流感和温热性流感两类,辨证治疗均不同。
外感热病与伤寒、温病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广义伤寒为一切外感热病总称,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而狭义伤寒则是外感热病中的一种寒性疾病。
张仲景《伤寒论》以狭义伤寒为主。明清时期形成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治体系,更加注重寒凉清热药物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补充了《伤寒论》治疗温病论述的不足。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均是对同一种外感热病病情不同阶段的症候群的描述。
《伤寒论》六经辨证和温病辨证学是中医外感病两个互补的辨证论治体系。温病学说起源于《伤寒论》,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对外感热病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完善。狭义伤寒和温病对外感热病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温病和狭义伤寒是外感热病的两个组成部分。对于流感的中医辨证不应拘泥于伤寒或温病,而应将伤寒、温病融会贯通,寒温统一,灵活应用伤寒和温病的辨证方法遣方用药。
流感与伤寒、温病
在瘟疫流行背景下成书的《伤寒论》和多数温病学派的专著中所记载的外感热病大部分应属于流感范畴而非普通感冒。
流感与伤寒
结合《伤寒论》的成书背景、在当时及对后世的影响力可以推断,《伤寒论》中描述的“伤寒”是以寒邪致病为证候特点的寒性瘟疫而并非普通的感冒,是张仲景在长年的疫情中通过大量的病例对“建安疫病”发病规律的总结和归纳。
将急性传染病按照症状进行分类可分为发热伴呼吸道症候群(流感、禽流感)、发热伴出疹症候群(麻疹、天花)、发热伴脑炎、脑膜炎症候群(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热伴腹泻症候群(菌痢、霍乱)、发热伴出血症候群(鼠疫、流行性出血热),《伤寒论》描述的疾病并未提及出疹、出血及脑炎、脑膜炎症状,《伤寒论》中的腹泻也仅是某一阶段时可能出现的症状,而不是主要症状,所以《伤寒论》中所描述的瘟疫与流感的发病、发展和转归非常相似。
流感与温病
东汉以前中国人口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且气候寒冷,外感热病以伤寒为主,所以“法不离伤寒,方必宗仲景”的观点逐渐形成。此后几百年间,气候逐渐转暖,且唐代末年和宋代又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迁移,人口密集加之气候温暖导致外感热病以温病为主,这一时期也是温病学派发展的鼎盛时期。
由于《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对表现为“发热而渴,不恶寒”的温病没有详细论述,在治疗方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涵盖全部外感热病,随着后世医家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逐渐加深,又提出了寒温应当分论的见解。
如金代刘河间临床治疗上突破了《伤寒论》辛温解表和先表后里的原则,将苦寒药配合辛温药,辛凉解表兼清里热,自制防风通圣散寒温并用,开创了辛凉治热病的先河。以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为代表的温热学派主张对外感热病从热立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弥补了《伤寒论》的缺陷,使外感病辨证体系臻于完善。如《温病条辨》云:“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吴鞠通创立辛凉三剂,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在现代外感热病的治疗中仍被广泛应用。
流感的寒热之分
总结流感的症状分布,无外乎寒性及热性,寒性流感发病初期发热轻恶寒重、头痛、身痛、无汗、喘促,进而向少阳、阳明传变,出现胸胁苦满、呕吐、腹满、不欲食等消化道症状;热性流感发病初期热象明显,可表现为高热、咳嗽、口渴、咽痛。
流感既可能表现为伤寒型(寒性流感),也可能表现为温热型(热性流感),若只用卫气营血、三焦辨治,则不足以治伤寒证;若纯用六经辨治,则又难以治疗风温、春温、湿温等温热证。
所以,流感的辨治必须根据临床表现灵活运用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方法进行。寒性流感当用《伤寒论》六经辨证,常用方剂包括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等;热性流感辨证当以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常用方剂包括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防风通圣散等。
流感分辨寒温,分期论治
流感的辨证首先是辨寒温,在此基础上分期论治,不应拘泥于六经、三焦或卫气营血辨证。如甲型H1N1、H3N2流感和乙型流感共同流行时临床表现并不相同,辨证以轻、重、危重三期为纲,以风温(冬温)、春温、湿温、伤寒为目,病证结合论治。
乙型流感以风热袭肺证为主,继而出现乏力、口干渴等气阴两伤之证,属于风温(冬温)范畴。而甲型H1N1流感患者恶寒、寒战症状不突出,早期还常见咽痛、口渴欲饮等燥热伤津之象,多咳嗽轻微,以干咳为主,少痰;随着病情加重,多伴有呼吸困难,甚至出血、神昏等。该类型属于温病范畴,当属风温,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起病较急,初起以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证候为主要特点,其发于冬季的又称冬温,治宜辛凉解表,以银翘散、桑菊饮为核心处方。风温在发展过程中有顺传和逆传两种情况,顺传指肺卫之邪不解,内传气分;逆传指肺卫邪热,逆传心包,可出现神昏肢厥。
甲型H3N2流感患者早期可伴随明显恶寒寒战,发病前多有明确受凉史,患者神情淡漠,严重者可见嗜睡、四肢厥冷、脉沉微细,该类型则应属于“伤寒”的范畴,起病可从太阳病论治。
适用于缓解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也可用于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治疗。
健客价: ¥9.8适用于缓解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
健客价: ¥13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头痛、偏头痛、牙痛、痛经,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健客价: ¥24.2适用于缓解儿童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
健客价: ¥10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健客价: ¥1.8适用于缓解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
健客价: ¥2.5适用于缓解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
健客价: ¥2.5适用于缓解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也可用于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治疗。
健客价: ¥9.6适用于缓解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也可用于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治疗。
健客价: ¥2.6适用于缓解儿童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也可用于儿童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治疗。
健客价: ¥7.5适用于缓解儿童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也可用于儿童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治疗。
健客价: ¥19抗病毒药。用于流行性感冒的预防与治疗。
健客价: ¥19.8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流行性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健客价: ¥4.5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健客价: ¥4.5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关节痛、偏头痛、头痛、肌肉痛、牙痛、神经痛、痛经。
健客价: ¥4适用于缓解儿童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
健客价: ¥9.5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症见:发热或高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
健客价: ¥26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症见:发热或高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等。
健客价: ¥21.9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健客价: ¥3适用于缓解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
健客价: ¥19.5适用于缓解儿童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
健客价: ¥2.3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健客价: ¥71.本品作为选用药物之一可用于下列疾病: (1)立克次体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洛矶山热、恙虫病和Q热。 (2)支原体属感染。 (3)衣原体属感染,包括鹦鹉热、性病、淋巴肉牙肿、非特异性尿道炎、输卵管炎、宫颈炎及沙眼。 (4)回归热。 (5)布鲁菌病霍乱。 (6)霍乱。 (7兔热病。 (8)鼠疫。 (9)软下疳。 治疗布鲁菌病和鼠疫时需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 2
健客价: ¥12.5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
健客价: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