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看病,望闻问切其实是对人的关心和观察:常人一般是什么样,病人是什么样,春天人是什么样,秋天人是什么样,脸上什么样,脉上什么样,说话什么样。
跳出惯用的思维,听南怀瑾老师讲生动活泼的望闻问切。
要说起医学,真是一门了不起的大学问,几乎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还要中通最要紧的一门学问——人。
先替「人」字看一看相。左撇是阳,右撇是阴,一阴一阳构成了人。再看看我们这些人,从人中以上,两鼻孔、两眼、两耳,岂不就是坤卦吗?从人中以下,一张口,外加下体的另两孔,就是三个阳爻,构成了乾卦。所以人是地天泰卦,就是平衡的意思。
就算这个说法是一个笑话吧!要认识「人」的确不易,而要做一个医生,最基本的条件是要认识「人」。中医之医学有一个说法:「医者意也。」要头脑聪明,将呆板的原则,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对付灵活变动的「人」。所以,医是智慧之学。
中医的头一步,了解病情,诊断病人,要由「望闻问切」四个字入手。这是谁都知道的,但这四个字到底包含些什么?
望:看相术
清朝有一个才气纵横的名医,名叫陈修园,对于所谓「望」,有诗一首如下:
春夏秋冬长夏时,
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
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
审时若遇克为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
隐隐微黄是愈期。
这一首诗说明了由外表诊视病人的原理与方法,就是说人的气色可以与四季同样,与颜色配合,以断病情。面颊上左边气色灰暗表示肝有病,右边灰暗是肺有病,如果心有病的话,额头颜色必会反常,肾病表现在颐处,鼻子呈现了脾脏的毛病。
如果各部位气色与时序相合则佳,如果逢到克制当然不吉,颜色的不佳则愈久愈劣。如果面现微微的黄气,则证明胃气上升,是病愈之兆。
所以所谓「望」,是用看相的方法,察究病人的病情,其中还包含了看舌苔等等,及一切眼睛可以观察到的因素,来判断病情。
闻:听病人的声音
根据五行生克,及五脏六腑的配合,用声音判断病人的情况。
肝病出怒声,容易发脾气,轻易动怒的病人,一定是肝有病;若常自喜笑,那么他的病一定是偏重于心脏方面;脾病则多思虑,除了一般过度用脑,神经有问题外,得病时,比平时思虑还多;肺病忧悲爱哭泣;肾病多呻吟,转身弯腰起身坐下,浑身疼痛,常发哼唷之声,必是肾病体弱。
实际上,从声音分辨病情是颇为困难的,关于这方面以后还要作较详细的说明。
问:病人自己的感受
给病人看了相,注意到了病人声音的变化,现在要问一问病人自身的情况与自己的亲身感受了。
关于问的范围,陈修园也编好了要点: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辩。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脉要参机便。
妇人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言告儿科,
天花麻疹虔占验。
由于这几句要点,可知古代中医的治闻,对病人事先也要经过严密的审察,等于现在的全盘检查,同时已对「人」有具体彻底的了解,才好下诊断。所以中医内科是全科的医生,包括了小儿科、妇科等。
切:诊脉
诊脉是最深奥的一门学问,事实上,这是需要长久及多方面的实验,才能有所成就的。
初学的人常从诊猪狗开始,试一试没有生命的脉,是怎么一回事,再来摸有生命的脉。什么猪呀狗呀,抓到了就要摸一摸它们的脉,其中的道理,陈修园有诗如下:
微茫指下最难知,
条绪寻来悟治丝。
三部分持成定法,
八纲易见是良规。
胃资水榖人根本,
土具冲和脉委蛇。
脏气全凭生克验,
天时且向道从窥。
阳为浮数形偏亢,
阴则沉迟势更卑。
外感阴来非吉兆,
内虚阳陷实堪悲。
诸凡偏胜皆成病,
忽变非常即弗医。
只此数言占必应,
脉经补叙总支离。
在《礼记》中有一句话:「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许多人以为,这个医家要三代做医生,才能请他治病。其实这个三世,不是三代的意思,三世是指:一《黄帝内经》(《灵枢》《素问》),二《神农本草》,三《太素》(脉理)。精通这三项,是做医生的必备条件。所以,不通三世者,不能算是医生,不能服其药。
《太素》所讲求的,完全是气脉的问题。在宋、明以后,懂得《太素》的,称为三指禅,不但在摸脉以后能了解病人的病情,并且可以了解人的穷通富贵。脉理真是一门玄而又玄的学问,难怪称这些人为三指禅呢。
以上摘自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古代中医诊断病情是「望、闻、问、切」。
望,是看病人走路的姿态,注意他的身材,看他的体质个子,然后观察面上的气色,就晓得病在哪里。
闻,是听他讲话的声音。譬如感冒了,声音变了,鼻腔的音出来了,身体里头有其他的毛病,音声都会反应。情绪激动,个性急的火气大,就要注意他肝功能了。
望、闻之后才问,他说感冒了,可是他是运动家或者是练拳的,你下药的成分就不能那么轻了;如果是坐办公室的,背又是驼起来的,弱不禁风,药就要下轻一点,否则他受不了。
切,最后把脉,才把这个病因、病灶、病状找了出来。
这里有好几位同学要想考中医,我是很反对的,因为照现在的考试方法,你们都行,都很高明;但是照我的标准,你连《黄帝内经》都读不通,也解释不了,然后去考医,那是不应该的。
所以有一两位同学考试通过,听我的话不敢给人看病,宁可开药店算了。因为有几次看病开药,病人吃了以后没有好,处方拿来我看,他方子开得都对,不过我说不能那么用的,因为有年龄、性别的不同,你不晓得活用。
以上摘自南怀瑾《我说参同契》
我们讲中医「望闻问切」,四个字很难了。
进来一眼就看出神气、病情,叫做望;听你讲话的声音,西医则听心脏,这是闻;问你哪里不舒服等等,这是问;切就是把脉,西医的诊断靠仪器来化验,比把脉靠得住多了;把脉三个指头在那里试,除了神仙,多半判断错误。所以有许多人有病,我说你先去西医检查,把资料拿来再看吃不吃药。
三个指头把脉,要多高深的工夫啊!把脉的时候完全忘我,自己已经进入定境了,而且把自己的精神进入病人的身体内部去了,那才有一点点像样。
以上摘自南怀瑾《列子臆说》
因为心地诚敬,念佛念到脉解心开,本身身上味道转变成清虚之香。
人体本来都有体臭,每个人味道不同。外国人闻中国人是猪味,我们闻他们是牛味,有时衣服搞错了,大家闻味道就辨别得出来。有修持的人,身体味道又不同。业力重且将死亡的人,身上味道就转变成畜生味,一闻便知。
所以中医诊断四法「望、闻、问、切」。用观色、闻声、问症、切脉,也就知道五脏六腑中是哪儿出的毛病。其实西医用听筒测量心脏跳动的声音,也是「闻」的道理。有些高明医师问问你大便的味道是腥臭或是干燥的,来断定你身上有湿气,还是发炎种种病况。所以,甚至有些修持人,连口水的味道也与一般人不同。
以上摘自南怀瑾《观音法门略讲》
《黄帝内经》的前面提到过望、闻、问、切。望是眼睛看的,就要晓得看气色了。我们的脸上,春在东方(指左颧骨),夏(指额),秋(指右颧骨),冬(指下巴),中(指鼻子)。肝在春天这一面;夏:心脏;秋,肺;冬,肾脏;中间脾胃。所以我们说,就要懂得看相了。
哎哟,你老兄鼻子这里长一颗痣啊!判断你可能有痔疮,或者是外痔,或者是内痔;因为鼻子中央管脾胃、肠道,属土。所以,学中医的话,这一套先要学会。而且气是气,色是色,气色是两回事。
有人一进来,如果你学过中医气色论,一看已经知道他的问题了。不但如此,还包括了运气问题。如果做生意的话,一脸的黑气,或者发青的气(师指右颧骨),一定倒楣,不但蚀本,最少是手边调不动了。严重一点还打官司,坐牢。或者反过来,也可以看要升官发财的。气色怎么看呢?里头告诉你,这个色容易看,气你就看不出来了。
学医的时候,要练眼神,我们过去学,也是这么看,要你在人睡着没有亮光时,用蜡烛在脸上一照,不准洗脸就看出来了。这一套学问一大堆。所以学医先学望,眼睛一看已经知道了一半,等到把脉,那是最后的事情了。
我刚才讲方位里头的气,我常常告诉年轻学医的,你要懂医学看气色,多去看京戏,京戏有脸谱啊。像那个张飞一出来,这里黑的,额头这里白的,白的代表脑子里头的智慧很高,脾气很大,张飞一定有肝病,又会喝酒,所以一脸黑气。
白面书生脸白,肺一定有问题,可是有脑筋,也有思想。那么演刘备、诸葛亮出来,没有脸谱,不化妆,看起来很平常;庄子说,看起来很平常的最高明。你懂了脸谱,就慢慢去研究气色,学医就懂得「望」了。
至于「闻」呢?听人讲话的声音,表情,已经知道病在哪里了。这是要做工夫去练的。然后再问哪里痛啊,怎么啦,几时发生的等等。如果你懂得的话,看到练过武功的人,他的病就有特点了。
所以有人说,哎哟,我腰脊椎这个地方忽然痛。你要晓得他的职业;他说:「我在工地里头监工。」「哦,你碰到东西啦?」「没有啊。」「你想想!」「哦,有,前几天。」他刚好碰到那个穴道。这就是「问」哦。
学医啊,太难学了!医学就是政治家的学问。政治家什么都要懂。望、闻、问,然后才来切脉。切脉还是最后一步了,高明的医师先看相。你们做医生的,尤其学中医的,不是靠仪器哦!两个眼睛就是仪器!
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湿热蕴毒、腑气不通所致的胁痛、胆胀,症见胁肋胀痛、发热、尿黄、大便不通;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0透窍消肿,祛风退热。用于慢性鼻窦炎、鼻炎及鼻塞头痛,浊涕臭气,嗅觉失灵等。
健客价: ¥25健脾和胃,平肝杀虫。用于脾弱肝滞,面黄肌瘦,消化不良。
健客价: ¥25.2舒肝理气,散郁调经。用于肝气不舒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月经不调,头痛目眩,心烦意乱,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气滞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黄褐斑)。
健客价: ¥45降气化痰,止咳定喘。用于风寒入肺,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痰多,喘促胸闷,周身酸痛或久咳不止,以及老年支气管炎咳嗽。
健客价: ¥25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健客价: ¥28收敛止泻,解毒消食。用于湿热泄泻,伤食泄泻。
健客价: ¥22辛凉透表,宣肺止咳,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健客价: ¥35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黏稠,胸闷口干。
健客价: ¥16煎药
健客价: ¥148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跌扑肿痛。
健客价: ¥228.8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的眩晕、耳鸣、目涩畏光、视物昏花。
健客价: ¥38温中补虚,调和肝脾,行气止痛。用于脾胃虚寒及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疼痛,腹胀喜温,反酸嗳气;慢性浅表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
健客价: ¥17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痤疮,粉刺,口舌生疮,胃火牙痛,咽喉肿痛,目赤,便秘,尿黄赤。
健客价: ¥45解热镇痛。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咽痛。
健客价: ¥9.9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15用于肠内异常发酵、消化不良、肠炎和小儿腹泻。
健客价: ¥7.8清利湿热,解毒消肿。用于慢性肾炎之湿热证,症见:浮肿、腰痛,蛋白尿、血尿、舌苔黄腻等。
健客价: ¥34舒筋活血,补虚祛风。用于腰腿疼痛,四肢麻木,筋骨酸重。
健客价: ¥18.6活血化瘀,通络,用于脉络瘀阻,眩晕头痛,肢体麻木,胸痹心痛,胸中憋闷,心悸气短;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症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35.6用于预防和治疗坏血病以及各种急、慢性传染疾病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病后恢复期、创伤愈合期以及过敏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2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用于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的咳嗽、痰多、口干、便秘等症。
健客价: ¥8平喘,祛痰,镇静,止咳。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
健客价: ¥13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症见不思饮食,嗳腐酸臭、脘腹胀满,消化不良见上述症候者。
健客价: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