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文化 > 古今名医 > 古今名医演绎开表法治内伤杂症

古今名医演绎开表法治内伤杂症

2019-04-15 来源:药匣子晨刊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痢疾夹表,必须先解其表,而后攻里,喻嘉言首倡此论,称之为“逆流挽舟”:“外感三气之热而成下痢,其必从外而出之。

前贤说,“读医不如读案”。学医犹学弈,医案犹弈谱;学医犹学书,医案犹古帖;学医犹演兵,阵图无一不当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道理也适于读案与行医。

民国某年夏季,丁甘仁的一位幼辈患了痢疾,丁老先生用了治痢方药多种,竟然不效,迁延月余,总是身热不退,下痢不止,不免心焦。忧思之际,四川名医唐容川来到上海,名家相见,交谈甚契。丁老先生怜幼心切,特邀唐氏诊治。一番诊视之后,唐氏拟以人参败毒散治之。丁老先生深觉有理,表示赞同。服药一剂后,病人身热即退,再剂下痢亦止。当时上海广为流传,一者盛赞丁老先生虚怀若谷,二者钦佩唐容川经验丰富。

按:痢疾夹表,必须先解其表,而后攻里,喻嘉言首倡此论,称之为“逆流挽舟”:“外感三气之热而成下痢,其必从外而出之,以故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首用辛凉以解其表,次用苦寒以清其里,一二剂愈矣。失于表者,外邪但从里出,不死不休,故虽百日之远,仍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则死证可活,危证可安。治经千人,成效历历可纪。”(《医门法律·痢疾论》)唐容川继承此法而有所得。

中医的“表”多指肌表,表证是指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症状,如“麻黄八症”即为典型表现。解表法即指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通常意味着以麻黄、桂枝、细辛为代表的辛温药物的应用,当然也包含辛凉药物在内。

表证固然需要解表,表不解则病无以除,“常须识此”。但是没有表证,是否就不能用解表法呢?不然。人身一体,表里相通,表气通则里气和,表气闭塞则里气逆乱。如朱丹溪治一男子小便不利,前医治以利水之药,病情益发加甚。丹溪诊之,右寸脉颇弦滑,以宣肺解表之法治之,小便大利而愈。丹溪打了一个比喻:此是积在肺也。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与下焦相通,今上焦闭则下焦塞,“比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下窍之水出焉。”——犹如茶壶盖上必须开一个孔,若没有这个孔,壶嘴里倒不出来水。由此揭示了“提壶揭盖”——宣肺以利水的道理,其法主要用于某些水肿或尿闭之证,用常法不效时,可参用解表宣肺之品,以期起到开上窍而通下窍之功,至今已是中医治疗水肿很常用的方法。

由是可知,解表之奥妙,并不单在一个“表”字上,无表证亦可以解表。古人又称解表为“开表”,编者看法,解表的概念,意味着有表证必须予以解除,开表则意味着虽无表证也可主动使用解表法。打个比方,屋里如果闷热,必须开窗以通风换气;那么即便室内并不闷热,也可以打开窗户,求得空气流通,解表与开表似乎有这么一点区别。

表气通则里气和,外疏通内畅遂。古今名医演绎了许多运用开表法治愈内伤杂症的精彩案例,读来令人大开眼界。

复视治以麻黄汤

刘某,男,54岁。两月前突然发病,视一为二,有时视物变白色。除此全身无明显不适和既往病史。舌淡红,苔白黄微腻、稍紧密。白睛微现淡红血丝。此为寒湿之邪入侵手太阴肺经,形成视歧。法宜散寒湿,利肺气,通经脉,以麻黄汤加减主之:麻黄10g,杏仁12g,法夏12g,甘草10g。

上方连服六剂,复视消失,视觉恢复正常。(《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按:前人对麻黄汤之运用,其要不外太阳“麻黄八症”。范氏对其应用已大大超过上述诸证,许多内伤杂病运用之,亦多获效。此例复视,并无“麻黄八症”而用麻黄汤,即是一例。

逆流挽舟治痢疾

(1)清代朱某,年六十岁外。初秋患痢,其证恶寒发热,脉浮而数,头疼身痛,目赤口干,而又腹痛,痢下脓血,不离秽桶。此虽挟表之证,其势甚危,乃疫毒痢也。表里皆病,必须先解其表,而后攻里,正合败毒散加陈仓米,乃属仓廪汤之证。遂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芍、茯苓、枳壳、桔梗、甘草、陈仓米,日投二剂,身得微汗,表热里痢皆减半。浮脉虽平,而虚数不敛,此高年气虚,即以前药遵古方加人参一钱。二剂遂大汗通身,热退痢止,邪从外解,竟不须攻里矣。(《素圃医案》)

(2)陈玉生秋间病疟,截药乱投将一月,疟未止而又病痢,疟痢并作者又数日矣,最后延余诊。其脉尚浮弦有力,盖疟邪因截,不得外解,内搏作痢,邪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以仓廪汤本方,不用人参,即败毒散加陈仓米也。连进四剂,令其取汗,上身得汗而疟止,再进二剂,通身得汗而痢止。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