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才是生命的根本,其他的东西都是围绕着气血而运行的。
气是什么
从中医学上讲,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这里的“气”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有的人受了重伤,旁人会探一探他的鼻息,如果“没气了”,就表明这个人没有生命了。常言道:“人活一口气”,也常形容人活着为了“争一口气”,这些都是我们要讲的“气”。
气的来源很多,有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来自饮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气在人体内是不断运动的,不断出入、升降于各个脏腑、孔窍之间。人体所需的精微物质需要通过气的运动传输到身体各个部位;人体新陈代谢之后形成的废物、水液等变成汗、尿、便等排出体外,这一过程也依赖于气的作用。
气的不足称为气虚,由先天稟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久病耗损所致。气不足则其推动、营养、防御等功能减弱。
血是什么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管中的富含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我们摄入的营养物质都依赖于血液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所以脂肪、肌肉等的形成都依赖于血的灌溉与濡养作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长得白白胖胖的,就证明这类人的饮食质量很好,血液中的营养物质非常丰富。
血虚又称血液不足。造成血虚的原因有生化乏源、失血过多、久病耗损等。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气和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两者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气和血一阴一阳,气无形而动,属阳;血有形而静,属阴。气有温煦推动的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的作用。气是人体的动力,血是这个动力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
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气与血一向是焦不离孟的关系。血若无气的统率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若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气虚,人就会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血虚,人就会心悸失眠、形体消瘦、皮肤干燥、面色萎黄。
气血两虚是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气血两虚多因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血化生障碍而日渐衰少,从而形成气血两虚。
中医治病需“求之根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气虚补气、血虚补血,即是气血亏虚时的主要治疗原则。
如何“补”呢?补法又称为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症候的治疗方法。补气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适用于血虚或失血。
中国人的气血,用中国式的方法来补
和西医比起来,中医对生命有其独特的认识,那就是经络和穴位。经络内连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穴位(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邪气所克之处。当脏腑有疾病或邪气侵犯人体引起气血功能失调时,也会在相应的腧穴上出现病理反应。
穴位不仅可以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距离脏腑、器官的病症。运用针刺、艾灸、刮痧、拔罐、按摩等方法刺激作用于腧穴,可以达到疏通气血、调和阴阳、通畅真元、邪去正安的治疗目的。
人体上的穴位有很多,功效各不相同。我简单总结了10个常用于补气的穴位和10个常用于补血的穴位,需要时进行按摩、艾灸、刮痧、拔罐,病时可治疗,无病能保健。掌握了这些穴位,胜过医生开药方。
人体10大补气穴位
脾俞穴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人体的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
作用:外散脾脏湿热之气。
足三里
归经:足阳明胃经。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开一横指(中指)。
作用: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健脾和胃、祛病延年。
膻中
归经:任脉。
位置: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作用:集心包经气血,可以缓解气滞、气逆之心肺胃病、乳病。
关元
归经:任脉。
位置:在下腹部,肚脐直下3寸。
作用:补摄下焦元气,扶助机体元阴元阳。
气海
归经:任脉。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作用:温阳益气、化湿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
涌泉
归经:足少明肾经。
位置: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笫2、第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作用:益精补肾、滋养五脏六腑。
太溪
归经:足少阴肾经。
位置: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
百会
归经:督脉。
位置: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作用: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升阳举陷、通督定痫。
肺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在背部,笫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调补肺气、补虚清热。
悬钟
归经:足少阳胆经。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作用:泄胆火、淸髓热、舒筋脉,平肝息风,舒肝益肾。
人体10大补血穴位
血海
归经:足太阴脾经。
位置: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作用:运化脾血,引血归经。
天枢
归经:足阳明胃经。
位置:在肚脐左右2寸的地方。
作用: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
三阴交
归经:足太阴脾经。
位置:在小腿内侧,足踝骨的最高点上3寸处。
作用:调和气血,补肾养肝。
隐白
归经:足太阴脾经。
位置:在足大趾的内侧,趾甲旁边0.1寸的位置。
作用:调经统血、健脾回阳。
髀关
归经:足阳明胃经。
位置: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作用:理气和胃、健脾除湿、固化脾土。
下关
归经:足阳明胃经。
位置:在面部,在颧骨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
期门
归经:足厥阴肝经。
位置:该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作用: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章门
归经:足太阴脾经。
位置:该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作用: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
说明:足三里、关元两穴补气、补血功效兼有,此处不再重复列出。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健忘,食少体倦,面色萎黄以及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崩漏,带下诸症。
健客价: ¥6.9益气补血。用于轻、中度缺铁性贫血属气血两虚证者,证见:面部、肌肤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眩晕耳鸣,心悸气短,舌淡或胖,脉弱等。
健客价: ¥32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泻泄,症见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健客价: ¥13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
健客价: ¥15.9缺铁性贫血。
健客价: ¥20用于治疗单纯性缺铁性贫血。
健客价: ¥70温补脾肾,益气荣血。用于脾肾两虚引起的虚劳贫血,缺铁性贫血,面色苍白,体弱肢冷,心悸,发斑。
健客价: ¥30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健客价: ¥18益气固表。用于反复外感引起的自汗易感,气短乏力,少气懒言等肺气虚证。
健客价: ¥16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健客价: ¥116补气活血,益肝健肾,养心安神。治疗气血虚弱,肝肾不足所致的胸闷气短,畏寒肢冷,手足麻木,对失眠健忘、神疲乏力、腰膝酸软也有一定疗效。
健客价: ¥655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乏力,面色萎黄以及脾不统血所致便血、崩漏、带下诸症。
健客价: ¥34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健客价: ¥21补血去瘀。用于产后血虚,腰痛,四肢酸软,月经前后腹痛。
健客价: ¥30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健客价: ¥29.8补血,益气,健脾。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45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
健客价: ¥24刺乌养心口服液:健脾补肾,养心安神。用于脾胃气虚,心肾不交所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食少倦怠,失眠健忘,心悸气短。 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
健客价: ¥1329补益气血,滋阴润肺。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久病体弱、目昏、虚劳咳嗽。
健客价: ¥65补血,益气,调经。用于久病气血两虚所致的体虚乏力、面黄肌瘦、头晕目眩、月经过少。
健客价: ¥158补益气血,祛瘀生新。用于气血两虚兼血瘀证产后腹痛。
健客价: ¥45益气补血,通络生乳。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产后缺乳病。症见:产后气血不足,乳汁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等。
健客价: ¥56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健客价: ¥50十全大补酒:温补气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四肢不温。 鹿角胶: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用于血虚头晕,腰膝酸冷,虚劳消瘦。
健客价: ¥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