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之人中焦,有寒湿,有湿热,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窍,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茵陈五苓散
(1)药物组成:绵茵陈,柳桂枝,炒白术,猪苓,白茯苓,建泽泻。
(2)基础配伍:出自《金匮要略》卷中,全方六味,由绵茵陈加五苓散而成,适用于阴虚湿热,气化不利为基本病机的黄疸、胁痛、阳痿、眩晕、痹证、不寐等急慢性疾病。该方以绵茵陈为君药。茵陈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其气清芬,善于渗湿而利小便。臣以建泽泻、白茯苓、猪苓,取其甘淡渗利之性,辅以君药,加强利水之功,且水散热亦消也。叶天士谓“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即乃此意。佐以炒白术健脾利湿,柳桂枝助阳化气,俾土实气行,则水湿化矣。
(3)主治:①阴虚湿热为基本病机,阳气不伸为阶段病机,当前趋于主位,症见肢重腰酸、神疲头昏、尿黄浊臭、大便溏滞。在此基础上加淡竹叶、焦栀子、滑石粉、生甘草等。②阴虚湿热为基本病机,肝络不畅为阶段病机,当前趋于主位,症见右胁隐痛、尿黄苔腻。若湿热偏盛者,在此基础上加夏枯草、垂盆草、虎杖根、白花蛇舌草;若阴虚偏甚者,在此基础上加女贞子、桑椹子。③阴虚湿热为基本病机,脾肾阳遏为阶段病机,症见性欲减退、阳痿不举、畏寒肢冷、大便不化。若兼夹病机趋于主位,在此基础上加茵陈术附汤(茵陈、白术、附子)及二仙汤(仙茅、淫羊藿)出入。④阴虚湿热为基本病机,风痰瘀阻为兼夹病机,症见形体肥胖、头晕欲仆、胸闷少气、肢体不仁。若兼夹病机趋于主位,以风气甚者,在此基础上加降压四味(桑寄生、明天麻、石决明、夏枯草)出入;以痰瘀甚者,在此基础上加降脂四味(生蒲黄、决明子、建泽泻、绵茵陈)出入。⑤阴虚湿热为基本病机,脑络不畅为阶段病机,症见头晕困乏、神疲肢倦、颈项不舒、尿黄便黏。若阶段病机趋于主位,在此基础上加紫丹参、生葛根、大川芎等。⑥阴虚湿热为基本病机,经脉闭阻为阶段病机,症见诸大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若兼夹病机趋于主位,在此基础上加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赤芍、知母、甘草、麻黄、生姜、白术、防风、附子)出入。⑦阴虚湿热为基本病机,心肝血虚为兼夹病机,症见夜寐不宁、心悸难平、肤亮油垢、尿黄浊臭。若兼夹病机趋于主位,在此基础上加酸甘宁心汤(枣仁、龙齿、茯苓、麦门冬、百合、淮小麦)出入。
此外,秦艽鳖甲汤、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汤、当归六黄汤、茵陈术附汤、暑湿气化汤、导赤散、三仁汤、猪苓汤等方亦为常用的治疗阴虚湿热的主方。
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湿阻(阴虚湿热,气化无权)
陈某,男,38岁。2016年3月23日初诊。
主诉:肢重腰酸半年余。
病史:半年以来,渐起肢体困重、腰背酸楚之恙,尤以晨起为甚,每于敲打、抬手、伸腿后可缓解。平素神疲头昏,尿黄浊臭,大便溏黏,日行3次,口干不喜多饮。
查体:面肤红疹,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滑。
中医诊断:湿阻。
辨证立法:阴虚湿热为基本病机,气化无权为阶段病机。治以滋阴清热、升清利湿,基本病机、阶段病机标本兼顾。
处方:茵陈五苓散加味。
绵茵陈20g,建泽泻10g,白茯苓15g,猪苓10g,炒白术15g,柳桂枝8g,广木香12g,小川连7g,生甘草6g,滑石粉(包煎)20g,淡竹叶12g,焦栀子12g。水煎服,7剂。
二诊:2016年4月20日。服药1周,诸症皆减,复服3周,除尿黄、泡沫未罢外,余症皆失。此乃阴虚复,湿热除,气化渐振之象,当守原法继进,巩固疗效。上方7剂。
三诊:2016年5月11日。连进滋阴清热利湿之品40余剂,诸恙若失,遂以健脾生津之品善后。
按语:《温病条辨·中焦》:“湿之人中焦,有寒湿,有湿热,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窍,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本案患者长年居于底层,易于染受湿浊之邪;况工作辛劳,频思设计而暗耗阴液,久之而有阴虚湿热之患。湿性重浊,缠绵难解,气化无权,升降失司,终致肢重腰酸,神疲头昏,尿黄浊臭,大便溏黏,日行3次,口干不喜多饮诸症。其中,阴虚湿热为基本病机,气化无权为阶段病机,故拟滋阴清热利湿之法方为合拍。是方唯以桂枝其性升腾,余皆药性趋下,其乃反佐之中而蕴化气升阳之理,既除基本病机,又解阶段病机,故而药后疗效较著。王晖认为,阴虚复,湿热除,以防复作,当以健脾生津法善后,切忌过服香燥、滋腻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