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为治疗慢性病虚症和虚实夹杂症的最佳剂型,所以制订膏方当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选方用药也颇为灵活,但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如补气常用人参、党参、黄芪;养血常用当归、阿胶、首乌;益阴常用沙参、麦冬、女贞子;壮阳常用鹿茸、淫羊藿、巴戟天;活血常用丹参、赤芍、桃仁;行气常用柴胡、木香、枳壳;运脾常用苍术、白术、陈皮等。此外,膏方之要,尚在于其形,若盲目追求质轻气薄之品,只恐难以成膏,故而对于质润、滋腻、胶质之品当有所任用。本章介绍膏方中常用的中药和胶剂,供制订膏方时参考。
人参
性味甘微苦、沮。
归经入脾、肺二经。
功效大补元气,益血生津,宁神益智。
主治肺虚喘促,脾虚泄泻,胃虚呕吐,久病气虚,崩漏暴脱,惊悸,消渴,以及小儿慢惊,痘疮虚陷等症。
文献摘录《神农本草经》曰:人参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按语古圣用参之旨,原为扶助生生之气而设,一切虚症弱症服之能大补真元。人参分两大类别。白参类,档次由高到低,有野山参、移山参、生晒参;红参类则有高丽参、别直参、石柱参。白参性平,红参性温,宜量体质之阴阳偏胜使用。高档的野山参、高丽参属名贵补品,价格昂贵,常用于危重急症,或久病不复,元气大损者。《本经》所谓“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即指此。而“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只需次一档即可,几宜久服。服参时忌食萝卜、浓茶。凡感冒发热、消化不良、舌苔厚、肝火偏旺之实症者,人参不相宜。
党参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肺、脾二经。
功效补中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脾虚食胀,肢倦乏力,肺虚咳嗽,烦渴等症,功与人参相近而偏补中。
文献摘录《本草从新》曰:党参甘平,主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为调补,甚为平妥。
按语党参为调补中气之良品,常在处方中代替人参,价格较便宜,用于脾胃虚弱及气血两亏之症,实有扶止祛邪之功,融祛病、强身于一体,产于山西五台山名台党参,是党参中上品。
西洋参
性味苦寒微甘。
归经入肺、胃二经。
功效补肺阴,清火生津液。
主治久咳肺痿,虚热烦倦,口渴少津,胃火牙痛。
文献摘录《本草从新》曰:西洋参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
按语本品味苦微甘,性凉,功能上润肺液,中养胃津,下滋肾精。凡老人阴虚血热、虚阳牙痛、津少咽燥等症,用之确有殊效。
黄芪
性味甘温。
归经入肺、脾二经。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疮。
主治表虚自汗,脾虚泄泻,阳虚血脱,及水肿血痹,痈疽等症。
文献摘录《本草别录》曰:黄芪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按语黄芪味甘气温,为补气要药,既能实卫固表,又可温气举陷。老年人常表现之表虚自汗,用之可以实卫敛汗;气血不足神疲体倦,用之可补虚益损;脾胃虚弱食少泄泻,可以温中止泻;阳气不运,水肿溲闭,可以运阳利水;痈疽久疗不愈,可以托毒排脓;中风偏枯手足不遂,可以通气活血,应用广泛。
白术(苍术)
性味甘苦微温。
归经入脾、胃二经。
功效健脾,和中,燥湿,化痰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脾虚胀满,胸膈烦闷,泄泻,水肿,痰饮,自汗,胎气不安等症。
文献摘录《神农本草经》曰:白术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
按语术赞云:味重金浆,芳逾玉液。实补脾健脾运脾之正药。产浙江台州燕山者多脂,得土气最厚,味甘而香,能外御百邪,常作贡品,又名贡术;产於潜者亦佳,名於术,补脾健胃兼有益气之功;冬月采者少燥烈之气名冬术,用以调摄病后诸虚,无劫阴之弊。出茅山有朱砂点者名茅术,一名赤术、苍术。苍术气味辛烈,运脾除湿,于滋补药中加此一味,则补而不滞。在冬令滋补之膏方中,我们常于诸多腻补之品中加入苍白术等运脾醒胃之品,则可增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薯蓣
性味甘平。
归经入脾、胃、肺、肾四经。
功效健脾胃,补肺肾。
主治泄泻久痢,消渴,虚劳咳嗽,遗精,带下,小便频数等症。
文献摘录《神农本草经》曰:薯蓣气味甘平,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
按语此药因唐代宗名豫,与蓣同音,避讳而改名山药。在补剂中应用甚广,为理虚之要品,补而不滞,温而不热,补脾气而益胃阴,土厚生金,金生丽水,水旺木涵,木育则少火,频频而生,故善疗诸虚百损。其藤上所结子名零余子,性甘温,功用强于薯蓣,益肾强腰脚,补虚损,食之不饥。
甘草
性味甘平(炙后微温)。
归经通行十二经。
功效补脾胃,润肺,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清火宜生用,温中宜炙用。
主治炙用治脾虚便泄,胃虚口渴,肺虚咳嗽;生用治咽痛,痈疽肿毒,小儿胎毒等症。
文献摘录《神农本草经》曰:甘草气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
按语本品色黄味甘,为脾脏之正药。善解百毒,缓调中。同热药用则缓其热,同寒药用则缓其寒,补能守里,泻而不骤。惟中满者不相宜。
大枣
性味甘温。
归经入脾、胃二经。
功效补脾益气,养胃生津,调和营卫,和解百药。
主治脾虚便泄,痢疾,营卫不和等症。
文献摘录《神农本草经》曰: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按语《内经》云枣为脾果,脾病宜食,其性不寒不滞、不温不燥,调摄营卫,安内攘外,实有殊功。
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湿热蕴毒、腑气不通所致的胁痛、胆胀,症见胁肋胀痛、发热、尿黄、大便不通;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0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健忘,食少体倦,面色萎黄以及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崩漏,带下诸症。
健客价: ¥7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13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健客价: ¥11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泻泄,症见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健客价: ¥12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
健客价: ¥19.5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3.5舒肝理气,散郁调经。用于肝气不舒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月经不调,头痛目眩,心烦意乱,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气滞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黄褐斑)。
健客价: ¥45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乏力,面色萎黄以及脾不统血所致便血、崩漏、带下诸症。
健客价: ¥34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健客价: ¥37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9.9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健客价: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