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是物美价廉、唾手可得的保健品,亦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发表、散寒、止呕、解毒的功效。另有一味中药“干姜”,很多人为误以为生姜晒干了,就是干姜,其实不然。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
【用法与用置】3?10g。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在冬季姜的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性味与归经】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与主治】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用法与用量】3?10g。
不同的栽培方式,造就了生姜和干姜不同的中药性味和功效。生姜在栽培的过程中,需要三天两头给它培土,把它掩埋,由于它是根茎,根茎都有趋光性,所以越掩埋,生姜越往上长来获得阳光,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生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我们去生活市场买生姜,那种新鲜的仔姜个头都挺大,里面的纤维很少,很嫩很脆,晒一晒就皱缩了。而干姜不同,干姜栽培过程中是不培土的,因此它的个头较小,内在成分积攒下来,沉淀的就较多,质地较沉重,即使在太阳下晒,也不怎么萎缩。
干姜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胃,为温中焦之主药,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等;常配高良姜,治胃寒呕吐;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功效的“四逆汤”,就以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
在功效主治上,生姜和干姜最大的差异是,生姜用于发散风寒的表证,干姜不用于解表,而主要用于治疗心阳虚的里证。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干姜温里散寒、回阳和温肺散寒。
此外,干姜经炮制还可得另一味中药——炮姜。
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取干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起鼓,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即成。
【性味与归经】辛,热。归脾、胃、肾经。
【功能与主治】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用于阳虚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虚寒,腹痛吐泻。
【用法与用量】3?9g。
金代名医张元素曰:“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本草正》亦载:“阴盛阳格,火不归原,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下血者,但宜(将干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炮姜能显著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动物实验证明,炮姜对应激性及幽门结扎型胃溃疡、醋酸诱发的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生姜、干姜和炮姜本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寒症。但由于鲜干质量不同且与炮制又不同,故性能各异。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之圣药;干姜偏于祛里寒,为温中散寒之至药;炮姜善于走血分,长于温经而止血。所以,生姜、干姜和炮姜使用时要注意区别,以取得最佳疗效。
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湿热蕴毒、腑气不通所致的胁痛、胆胀,症见胁肋胀痛、发热、尿黄、大便不通;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0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13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3.5舒肝理气,散郁调经。用于肝气不舒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月经不调,头痛目眩,心烦意乱,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气滞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黄褐斑)。
健客价: ¥45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9.9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健客价: ¥18透窍消肿,祛风退热。用于慢性鼻窦炎、鼻炎及鼻塞头痛,浊涕臭气,嗅觉失灵等。
健客价: ¥25散瘀消肿,活血止痛。用于关节炎及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局部疼痛。
健客价: ¥33健脾和胃,平肝杀虫。用于脾弱肝滞,面黄肌瘦,消化不良。
健客价: ¥24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除湿痹、解疮毒等症。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疼、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等症。并可作清凉饮料。
健客价: ¥13清热解毒,凉血。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健客价: ¥23辛凉透表,宣肺止咳,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健客价: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