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特色 > 针刺针灸 > 这种灸法很多人不敢尝试,但是它的疗效是最好的!

这种灸法很多人不敢尝试,但是它的疗效是最好的!

2018-03-08 来源:艾灸大学堂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化脓灸又叫瘢痕灸。上图中那个深深的瘢痕,就是化脓灸的杰作。化脓灸是既古老又独特的治病方法,它以中医辨证理论和经络学说为依据,用艾炷直接或间接放在穴位及适灸部位上施灸,人为造成局部组织烫伤,并出现无菌化脓、灸疮结痂,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方法。

化脓灸,是用艾直接在人体特定的穴位皮肤上,用火烧的方法形成一个所谓的“人工种植疫苗”的机会,这种方法我们的古人经过千余年的大量临床观察与应用,证明其特异防疫功能是一种有效防病强身的好方法。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书中记载:“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意思是说,大凡从外地到吴国(江南水湿)蜀国(深山密林多瘴疫毒气)上任的官员们,只要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经常灸得令疮面保持化脓的状态,人就不会中毒得病而身体健康。

这些记述表明,灸能使人体获得对流行病原体的抵抗力。有研究报道发现,在伏天用化脓灸治疗哮喘病,灸后用膏药封贴,以促使灸疮形成,这与西医用的哮疫苗极其相似。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化脓灸其实就是在给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疫苗的再种植。

化脓灸引起穴位处出现水疱、化脓、结痂,在这一炎症过程中,它在机体上开启了一扇有限的窗口与外界交流,从而使流行的病原体进入该处,而与大量的被激活了的防御细胞,尤其是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接触,再通过这些细胞之间相互信息传递,如巨噬细胞吞食了外界来的病原体后,再将病原体上所取得的信息传递给T辅助淋巴细胞(TH),由它再把有关信息传递给T和B淋巴细胞,而形成对该病原体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中国针灸》)。

在古代,医家们将化脓灸用于对狂犬咬人后的治疗,如《黄帝内经》中《素问·骨空论》中记载:“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记录古人应用灸的疫苗作用,来有效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而《针灸资生经》中则更为详细地描述:“先去却恶血,灸疮中十壮,明日以后,日灸一壮,百日乃止”,并提出“过百日乃得免”,意思是说灸法治疗,经过一百天之后才能获得免疫的效果。比较目前的西医治疗狂犬咬后的处理,也是立即清除伤口,并挤出伤口血液,当天注射狂犬病毒疫苗,以后3、7、14及28天之时各注射一次该疫苗,同时用疫苗球蛋白来激活抗体反应,两者相比,其过程几乎是一样的。

化脓灸后,机体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抗病能力得到增强。从免疫角度来看,这种特殊的物质可能是免疫激活素,这种免疫激活素具有催化剂和调节剂的特征,在施灸后,这种被激活的物质不断刺激机体,活化了机体的免疫系统。这种灸法的作用,类似于抗原,但其本身不是抗原,它是一种温热刺激,直接刺激机体,使免疫物质得以激活。从免疫补体激活途径来看,类似于替代途径,走近路、疗效快,免疫激活素的作用就其本质来说,可能是加强了球蛋白的生成,使其发挥免疫作用(《江苏中医》)。特别是灸后小火伤,由于这种火伤而产生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直接从皮肤吸收进机体,在身体组织中产生一种叫做组织毒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可起到药物作用,在施灸过程中,与经常连续注射少量组织毒素有同样的效果。

因此,古代医家强调,灸后必得疮发(脓多),才能达到其防病强身的目的。《针灸资生经》中云:“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针灸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若不发者,其灸疗作用大大打折扣,因此“今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煻火中煨熟,拍破,热熨疮十余遍,其疮三日自发。予见人灸不发者,频用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于灸前后煎四物汤服,以此汤滋养气血故也”。这些刺激灸处窗口之目的,不仅是使其局部化脓,而是为了对机体产足够的刺激,以使人体产生本能的防御性反应,达到保持人体内最佳的平衡与协调状态。这与现代的多种疫苗问世具有一样的目的,因为任何一种疫苗都是针对一种病原体的,而非是广泛性的,只有多种疫苗到人体之内才能达到想要疫苗的效果。而化脓灸,则是通过体内自己的非选择性、广泛性、无目的性作用前提下,逐渐形成多种或某种针对防御性措施,达到具有天然性的疫苗效果,而这种天人合一、物竞天择的自然进化过程中,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之目标。故此,为了加强化脓灸的疫苗效应,长期的不断刺激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在不断加强刺激的情况下,使化脓灸的疫苗水平在长时间作用下得到不断的提升与加强,故古人就有“三里莫要干”之说,就是这样的意图。

由此可以认定,化脓灸及长时间不断火热刺激,就是在给人体种植上一种以不变而应万变的疫苗,这种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免疫性疫苗作用,就达到了《黄帝内经》所说的“上工治未病”之目的,从而把我们被动的治疗疾病而改变成为具有防御性、特异性、广泛而具有针对性免疫性治疗作用。

灸疮、灸花、灸泡的区别

灸泡

灸泡是在艾条不接触皮肤的前提下出现的;灸疮是在艾绒或艾条直接接触皮肤的前提下出现的。灸疮又写作“灸创”,见《武威汉代医简》。

温和灸不以出现灸泡为目的;直接灸则以出现灸疮为目的。

灸泡出现的原因是所灸之处的寒湿较重而在艾灸时短时间无法被身体循环代谢产生的;灸疮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医治疾病,出现灸疮属于良性刺激能够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是提高疗效的做法并不可怕。

出现灸泡后,灸泡小则任其自然吸收为宜,若大则需刺破,使泡里面的脓水流出,一般不需要做消炎处理,继续在灸泡位置施灸,能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灸疮出现后,局部会变黑、变硬、结痂。如果继续灸,多数会出现化脓现象。一般通过按压排出脓液,继续施灸。如果痂皮脱落,可以将艾灰撒在灸疮表面,继续施灸。

灸泡一般在1-3天内会消失、结痂,个别人稍长一点,这是根据个人的体质所决定的;灸疮一般需要20-30天会自然痊愈,但会在皮肤上留下永久的疤痕。

温和灸适合日常保健和慢性病的辅助治疗;灸出灸疮则适合较重的慢性病或某些急性病,以及癌症等。

灸花为灸法术语。指灸疮的化脓状态。

“灸疮”促发的意义

1.预测疗效

发灸疮可增强局部刺激,延长作用时间,增强艾灸的疗效,自古就被视作为艾灸起效的标准。《针灸资生经》引《下经》云:“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回《小品方》谓:“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外台秘要》日:“得发则疾易愈。”《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针灸易学》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医宗金鉴》中“灸疮调治歌”日:“灸疮不发气血竭,七日发脓病必除。”

2.预防疾病

灸疮预防疾病,体现了“治未病”思想。俗话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就是指灸至发化脓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千金要方》记载:“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三十壮。因此而愈,不复发也。”“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黄帝明堂灸经·正人形第四》对预防中风有明确记载:“常令两脚上有灸疮为妙。”指出当患者有中风先兆时,可在足三里、绝骨处发疮化脓灸来防治中风。

3.治疗疾病

古代灸法除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病症外,还大量用于治疗急症,如:卒中风、妇人横产、卒心痛、卒狂惊悸、腹厥痛、惊痫、急喉等。笔者运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化脓灸”、“疤痕灸”、“瘢痕灸”为主题词,检索得2002年一2012年的化脓灸相关临床文献(剔除重复)共86篇,涉及病种40个,具体如下:哮喘18篇,感冒、中风先兆及复发各5篇,肿瘤4篇,乙型肝炎、颈椎病、颈性眩晕症各3篇,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肠易激综合征、乳腺增生病、肱骨外上髁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瘰疬、鼻炎各2篇,支气管扩

张、糖尿病、强直性脊柱炎、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泄泻、心绞痛、偏头痛、神经性呕吐、面肌痉挛、焦虑症、压缩性骨折、慢性肩胛提肌损伤、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角膜炎、慢性口疮、慢性牙髓炎、下肢丹毒、脱发、阳痿、脑震荡后遗症各1篇。虽然化脓灸的文献量并不大,但其治疗病种几乎涉及临床各科。从分属科室来看,化脓灸对呼吸、内分泌、免疫代谢、骨伤及一些无法归类的综合性、复杂性疾病有良好疗效。巧合的是,化脓灸的适应病症与目前影响国人生命健康的慢性病疾病谱相一致。化脓灸具有治疗“大病、难病”的特点,更加凸显了发灸疮的必要性,也揭示化脓灸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促发灸疮的方法

灸疮的形成与机体的功能状态、外加的促发因素、灸量等均有密切关系。而且《资生经》云:“若任其自然,则终不发矣。”这说明人为地采取干预措施来促发灸疮是很有必要的,古代医家为此创造了诸多发灸疮的方法。

1.增加灸量

在原有基础上加大疮面火力,增加壮数以补充加强热刺激。王执中在《资生经》中描述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予尝灸三里各七壮,数日过不发。再各灸两壮,右足发,左足不发。更灸左足一壮,遂发两月。”由此可知,发灸疮与灸量关系密切。

2.热熨法

《针灸甲乙经》中就有关于发灸疮的最早记载:“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即发。”“或灸履褐熨之,三日即发。”其操作关键就在于“令热,熨之”,以增强穴位局部的刺激。

3.外用药

采用穴位外敷葱白、麻油、皂角汤等辛温发散或生肌的药物来促发灸疮。《太平圣惠方》记载:“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青葱,于灰火中煨熟,拍破,热熨疮十余遍,其疮三日自发。”《资生经》也提到“频用生麻油渍之,而发”,或“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针灸集成·发灸疮法》记载“用薄荷、桃柳叶煎汤温洗”。

4.调补法

药物温补:窦汉卿认为灸疮不发的原因是“本气空虚,不能作脓,失其所养”。对于这种素体亏虚、气血不足的患者需采用内服补益气血的药物来促发灸疮。《针灸资生经》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于灸前后煎四物汤服,以此汤滋养气血故也。”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法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古今医统》记载“食热炙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神灸经纶》日:“若见灸疮不发,用故鞋底焙热熨之,三日而发,仍以小鸡、鲢鱼、豆腐等物与食,灸疮必发。”施延庆老师在《化脓灸须知》中提到,为发灸,可将老母鸡煮烂熬汤,酌加笋尖调味,也可以鲜鲫鱼、蘑菇、香菇、鞭笋等作汤,宜白汤清淡,及适量吃点甜酒酿之类,每日轮换食用。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