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在生活中存在诸多中医药传言,它们的流传不仅危害公众健康,也使中医药形象受到负面影响。近日,5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出最让他们头疼的传言,希望以正视听。这些不靠谱传言你信了吗?一起来检验下吧~
传言一:服中药不能吃绿豆
绿豆药食同源,有清热消暑、利水解毒的功效。大多数人认为,绿豆解药性,所以喝中药时不能吃绿豆。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
其实,服中药时能否吃绿豆,取决于所患疾病的寒热虚实,以及所服中药的药性。从寒热虚实角度来看,如果患有中暑、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等热证实证,或因乌头、附子、半夏中毒,喝中药时吃绿豆可辅助治疗。如果患有慢性胃肠炎、肢体关节冷痛、腹痛、腹泻、痛经等寒证虚证,服中药时吃绿豆会加重病情。
若从中药药性来看,在服用人参、肉桂、附子等温补类药物及桂枝、干姜、细辛等温经散寒类中药时,吃绿豆会降低药效。但在服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金银花、石膏等清热类中药时,吃绿豆反而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绿豆“解药”的原理是与其他中药中的生物碱发生反应,而出现沉淀,使药物失效。在西药中,也有与绿豆相克的药物。
如: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美多巴,可以与绿豆中的植物蛋白发生金属螯合物反应,降低药物效果,因此,服用美多巴的病人,不要同时食用绿豆汤,应该间隔1-2小时后食用,以免绿豆和药物发生反应,而降低了美多巴的效果。吃药后1-2小时后,由于美多巴已经吸收了,这时喝绿豆汤是可以的。另外,绿豆与锌、钙、小施尔康,盖中盖,葡萄糖酸锌钙口服液并用,也可能出现上述问题。
同时,绿豆中的蛋白、鞣质和黄酮类化合物可与有机磷农药、汞、砷、铅化合物结合形成沉淀物,使其毒性减少或消失,并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临床上可以用绿豆作为农药和重金属中毒的辅助治疗。
建议大家,在吃温性中药期间,最好是不要食用绿豆;在服用美多巴等药物的时候,应该间隔1-2小时后再食用绿豆汤,在多数情况下,服药是不影响绿豆食用的。
传言二:晚吃姜等于吃砒霜
生姜是每家每户必备的调味品,在烹调鱼肉、鸡肉时放入姜丝,既去膻解腥,又醇香开胃。它更是治病的廉价中药,具有温胃止呕、散寒解表、温肺止咳的功效,属性温。
中医认为一天分为阴阳,白天为阳,晚上为阴。白天我们需要阳气旺盛,多吃温补的食物能帮阳气生发,所以姜就成了参汤一样的好食材了,但是到了晚上,阴气旺盛,我们的作息也不能像白天一样兴奋,需要慢慢安静,不影响休息,所以不能摄入过多的温热食物,这也就成了姜晚上是砒霜的理由。但“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中国人的晚餐里向来少不了姜,生姜没有不合适吃的时间,只有不适合吃的人。
总的原则是,风寒病适宜,热性病不宜,寒性体质适宜,热性体质不宜。阴虚内热者(表现为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等)和热盛病人(表现为发烧、口苦、便秘),及痔疮患者忌服生姜,高血压患者也不适合多吃生姜。但对于体寒的来说,晚上反倒应该喝点姜汤,去去寒气,更容易入眠。
从营养的角度来看,姜中含有的姜辣素能对抗自由基,有抗衰老的作用,同时也能刺激味觉神经、促进肠胃蠕动、增加消化的功能,尤其是在炎热的时候能让人兴奋、排汗降温、提神,还可以缓解疲劳和失眠等症状,所以,晚上吃点姜还是有好处的。
推荐两个常用的方子:
1.风寒感冒患者可用防风10克、荆芥10克、生姜15克,煎水200毫升,分两次温服,卧床盖被至微微出汗,即可痊愈。
2.产后血虚者不妨试试当归生姜羊肉汤,将生姜30克、当归15克、羊肉100克,下锅加水煮,肉熟后加少许盐调味即可。
传言三:名贵药材有益身体
很多老年人常把冬虫夏草、阿胶、人参等名贵药材当做宝贝,身体不舒服就想吃一点,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名贵中药的前提是“对症”,如果“不对症”就容易补偏。比如,人参可补虚养气,火气偏旺的人吃了反而流鼻血。
而且任何一种药物都有毒性,过量服用会有损健康。比如,长期过量服用人参,可引起失眠、易激动、腹胀、食欲减退、神经衰弱、体温升高,甚至出血等不良反应。
其实,大家没必要追求名贵药材,有些药材价格便宜,功效却不比名贵药材差,比如银耳和燕窝都能养颜,党参和人参都能健脾,前者比后者便宜得多。建议大家在用名贵药材前,听从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滋补品。药补的同时配合运动,调理好饮食和心态,才益于延年益寿。
另外,提醒大家,一般来说,名贵中药材大都以冷藏法(-5℃)保存效果最佳,既可杀灭蛀虫,防止霉菌生长繁殖,又可防止中药材色变,如已霉烂变质,或大量生虫结块,则不宜再作药用。
传言四:男人一定要补肾
“十男九虚”等广告宣传,使不少中老年男性一旦感觉腰膝酸软,就认为自己是肾虚,从而乱服补肾药,这种做法实属可笑。
中医的“肾虚”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包括肾阴虚、肾阳虚。肾阳虚的症状为腰酸、四肢发冷、畏寒,甚至还有水肿。肾阴虚的症状有腰酸、燥热、盗汗、虚汗、头晕、耳鸣等。腰酸虽然是肾虚的表现,但也可能由腰肌劳损、胰腺炎或前列腺炎等导致。如果体内阴阳本处于平衡状态,乱吃补药会打破平衡,导致上火、嗓子干哑、大便干燥等副作用。
是否需要补肾最好听从医生建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食补胜于药补。冬季是补肾最好的时节,肾阴虚者应多吃猪肉、鸭肉、黑豆、绿豆、冬瓜等;肾阳虚者要多吃羊肉、鹿肉、韭菜等,护好脚,睡好觉。
传言五:有伤不能吃“发物”
生活中流传着一种说法:有伤口不宜食用鸡蛋、鱼类、豆腐、韭菜等“发物”,否则会影响伤口愈合。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大家常把“发物”特指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但中医对“发物”尚缺乏系统、完整、准确的理论阐释。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是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鸡蛋和鱼类等精蛋白类食物,还能促进伤口愈合。
伤口感染与病原微生物污染和孳生有关,消毒和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是防治感染的关键。目前没有证据提示食物会增加伤口的感染率,其中自然包括那些“发物”在内。当然,如果某些食物会引起过敏,那么无疑应当避免摄入,这无论对健康人还是伤口愈合期的患者来说都一样。
较轻的浅表外伤对全身的影响微乎其微,愈合时并不要求动员很多的营养储备,这种外伤不必刻意追求高营养,同时,发物这些高脂高蛋白或刺激性食物也不会对愈合产生不利影响。
而重大伤或大手术后的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机体以分解代谢为主,此类伤口的愈合需要动员大量的营养储备,此时应对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发物”们反倒是患者应当重点摄入的对象。即便患者因为病情所限不能进食,医生也会对此类患者静脉补充高营养。至于刺激性发物如辣椒等,只要胃肠功能允许且没有禁忌,并不排斥适量摄入。
伤口愈合主要和年龄、免疫力相关。一旦出现伤口,要遵医嘱,避免伤口进水和感染,多吃果蔬和肉、鱼、蛋等精蛋白类食物,促进伤口愈合。
传言六:手脚冰凉是宫寒
手脚冰凉是很多女性生活中的困扰,她们认为自己是宫寒患者,还焦虑是否影响生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李丽芸表示,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中医上的“宫寒”是指女性肾阳不足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包括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少且有血块,甚至月经停闭不行等。手脚冰凉虽是宫寒的表现之一,但并非手脚冰凉就等于宫寒。因为,手脚冰凉也有可能是居住环境寒冷、嗜好寒凉食物等外部因素导致。
“女性到了冬天手脚冰凉如果没有引起其他疾病或者症状,那么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可通过适当多穿保暖衣服、合理饮食、多做运动、勤泡脚、冬季温补食疗有效缓解症状,不必过分担忧。”除了体质,节食、穿得太少也是引起手脚冰凉的一个原因。有的女性由于爱美,过度节食、偏食,能量、营养物质摄入减少,长此以往,气血生化无源以致气血亏虚。
真正宫寒的人比一般人更怕冷,不仅手脚凉,全身都凉。手脚冰凉的人要注意保暖,少穿露脐装,适度运动,推荐有氧锻炼,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瑜伽、健身舞、韵律操等。同时避免吃生冷食物,适当多吃韭菜、核桃、枣等温阳食物。
保暖是手脚冰凉调养的重点,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会觉得暖和。冬季可以适当多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也可多喝炖汤。此外,手脚冰凉的人群不妨每晚睡觉前坚持泡脚,即在40热水中加入艾叶、红花等,一直泡到身体发热为止。
传言七:中药久放药效好
囤积中药是一些老人的习惯,他们认为,党参、当归、川贝、金银花等药材较为干燥,久放药效更好;阿胶、人参、灵芝等比较名贵,囤一些会有升值空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多数动植物类中药在日光、空气、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有些药还会生霉、被虫蛀,更加速其质量变化,影响疗效。
任何药材都有保质期,在18-20℃的阴凉条件下,一般可放置半年至一年,最多2年。比如,枸杞子和冬虫夏草在冷藏条件下可保存1年,灵芝和藏红花密封冷藏可放2年,人参不超过2年,且均要防虫蛀。陈皮、半夏、枳壳、麻黄、狼毒、吴茱萸等在传统用药经验中虽有“六陈”之说,但也不能储存太久。阿胶保存以3-5年为期,过久则易变脆和碎裂。石膏、白矾、代赭石等矿物类药,及龙骨等化石类药的储存以5-7年为宜,且不要长时间露天存放。
传言八:中药“有毒”,对肝肾有损伤
在我临床研究中,确实碰到中药饮片有造成肝脏损伤的,但是几千种里也就二三十种。
中药在治疗某种疾病时对肝肾的损伤是中药的副作用,有副作用是正常的,避免不了。对于中药来说,摄取的纯度越高毒性越大,治疗某种疾病的效果越好,这是把双刃剑,使用起来就要讲究分寸。
肝损伤可能存在易感人群,这与药物质量不无关系。以日前备受关注的何首乌为例,药物的品质、炮制是否合规、配伍是否合理等因素对该药是否肝损伤都有影响。而且对中药肝损伤的判定,还存在“不是西药就是中药”的误区。医生在出现不良反应排除诊断时,应采取分层筛选、科学鉴定的方法,避免“非西即中”。
舒肝养血,化瘀理气。适用于急、慢性无黄疸型肝炎及肝炎综合症。
健客价: ¥16清肺热,润燥止咳。用于干咳,久咳。
健客价: ¥17.8温中醒脾,和胃降逆,芳香化浊,消导化食。用于萎缩性胃炎,浅表胃炎及其他性胃炎,胃窦炎及伤食湿重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症。
健客价: ¥15润肺止咳,生津利咽。用于阴虚肺热,咳嗽,喘促,口燥咽干。
健客价: ¥21润肺止咳,生津利咽。用于阴虚肺热,咳嗽,喘促,口燥咽干。
健客价: ¥33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用于瘀血阻滞、风邪上扰所致的偏头痛,症见头部胀痛或刺痛、痛有定处、反复发作、头晕目眩、或恶心呕吐、恶风。
健客价: ¥25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除湿痹、解疮毒等症。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疼、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等症。并可作清凉饮料。
健客价: ¥13用于神经衰弱、头痛、偏头痛等症。
健客价: ¥14有止眩晕,补气血,通血脉,舒筋活血等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引起的头晕,头胀,头痛,目眩,肢体麻木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瘫等病症。
健客价: ¥24用于神经衰弱、头痛、偏头痛等症。
健客价: ¥5有止眩晕,补气血,通血脉、舒筋活血等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引起的头晕,头胀,头痛,目眩,肢体麻木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瘫等病症。
健客价: ¥36散瘀消肿,活血止痛。用于关节炎及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局部疼痛。
健客价: ¥33透窍消肿,祛风退热。用于慢性鼻窦炎、鼻炎及鼻塞头痛,浊涕臭气,嗅觉失灵等。
健客价: ¥25舒肝理气,散郁调经。用于肝气不舒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月经不调,头痛目眩,心烦意乱,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气滞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黄褐斑)。
健客价: ¥45益气养阴,培补脾肾。用于气阴两虚,脾肾不足所致的乏力气短,自汗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等症。
健客价: ¥548用于神经衰弱、头痛、偏头痛等症。
健客价: ¥30健脾和胃,平肝杀虫。用于脾弱肝滞,面黄肌瘦,消化不良。
健客价: ¥24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湿热蕴毒、腑气不通所致的胁痛、胆胀,症见胁肋胀痛、发热、尿黄、大便不通;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0降气化痰,止咳定喘。用于风寒入肺,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痰多,喘促胸闷,周身酸痛或久咳不止,以及老年支气管炎咳嗽。
健客价: ¥25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开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寒,脘腹隐痛,喜温喜按,胃纳不香,食少便溏。
健客价: ¥26.5熄风涤痰,逐瘀止痛。用于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属痰瘀阻络证,证见:痛势甚剧,或攻冲作痛,或痛如锥刺,或连及目齿,伴目眩畏光,胸闷脘胀,恶心呕吐,急躁易怒,反复发作。
健客价: ¥33平肝熄风,活血通络。熄风通络头痛片用于偏头痛(肝风狭瘀症)。症见:头部胀痛、刺痛或跳痛,以额颞部疼痛多见,或伴有眩晕、情绪不畅,或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口干口苦,舌质红或瘀点,苔薄黄,脉弦或弦涩等。
健客价: ¥39.3养血祛风,散寒止痛。用于外感风寒、瘀血阻滞或血虚失养所致的偏正头痛、恶寒、鼻塞。
健客价: ¥5养血祛风,散寒止痛。外感风寒、瘀血阻滞或血虚失养所致的偏正头痛、恶寒、鼻塞。
健客价: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