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是进补的好季节,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至时阳气初生,饮食养生宜顺应体内阳气潜藏,饮食性味宜减咸而增苦,补理脾胃。但是不少人会出现一补就上火等补不进的现象,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脾胃功能的不顺,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些调脾胃的方法。
脾胃是人体的后勤主管,保障供养各器官的营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才能益气生血,脾胃管着能量的吸收和分配。脾胃不好时,器官代谢减慢工作效率或停工,五脏六腑不能好好工作,短期还可以透支肝火。长期下去疾病缠身。脾胃是后天之本,若不好好保养后天之本就会枯竭。
冬季以后气温变为寒冷。中医学认为:寒属阴邪,易伤阳气,内客于胃,伤及中气,气伤失运,气机凝滞,胃气不和,不通则痛。西医学则认为:寒冷可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其兴奋性增高,使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使得胃部的血管痉挛、收缩,胃内血流下降,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胃粘膜保护力下降,导致炎症、溃疡等,从而出现胃胀、胃痛。正因为如此,冬季历来是胃病高发季节,轻者出现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呕吐、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所以冬季需做好保“胃”战。
脾胃失调的症状
脾胃胀气者:气血两虚,胃寒,食物停留在胃里腐烂产生浊气浊水。
肠胃动力不足者:消化吸收不好,就会有宿便。
大便溏薄者:脾胃虚损不能运化水湿,水湿下注于肠道。
脾胃不好的人,会表现为皮肤发黄,松弛,上眼皮浮肿、嘴周围颜色深,胃包过大、便溏,便秘。
脾湿的人,会表现为,大便不成形,手脚发汗,粘稠,无力,白带增多,脸上长痘痘。
起居保“胃”:天气寒冷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及时添加衣被,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因而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抵御能力。
饮食保“胃”:饮食调摄也是关键的措施,进入寒冷的冬季,每个人食量都会有所增加,但不要暴饮暴食,要少食多餐,以减轻胃的负担。选择食物要易于消化,以温、软、淡、素、鲜为宜。温食是暖胃的最直接的方式,早晚饭喝些热粥对胃肠健康大有裨益。要避免过食生冷、辛辣、浓茶咖啡等刺激之品。
进补“保胃”:中医学认为,冬天是收藏的季节,也是积蓄力量以待“萌发”的季节,抓住这几个月进行调理,可以补偿夏季高气温以及过食冷饮等因素损害的脾胃功能,使其恢复正常运转。冬季复发的老胃病多数属于脾胃虚寒证,应选择具有温胃健脾功效的药物或食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虚寒体质,进补之前应先辨证,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补。
心理“保胃”:冬天容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冬天改变情绪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慢跑、跳舞、打球等。经常保持精神愉快,情绪乐观,心理健康,避免焦虑、恐惧、紧张、忧伤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可以调剂胃肠节律,保障胃肠健康。
如果胃痛反复发作,自行调理不能缓解症状时,需注意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发生。溃疡病除疼痛影响人的生活工作外,还可有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因此平时应做好预防保健,一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表现(黑便或呕血)或穿孔(突然发生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灸疗
冬至。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至更是补阳的好时机。阳气初生时,就像农民育苗,女人怀孕一样,需小心呵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人只有体内阳气充足,才能达到祛病延年益寿之目的。
所以,冬至也是一年中艾灸养生的好时机。此时艾灸可将节气、艾灸和穴位三者结合更好地起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还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总体来讲,冬至这天艾灸效果好,此时,适合的穴位就是神阙穴,艾灸神阙穴可将初生之阳坚固在体内,慢慢生发生长,为体所用。神阙的位置就是肚脐。肚脐正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是调整人体功能的最佳作用点。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
也可以灸一灸关元穴,关元穴位于神阙下三寸,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调理。现代研究证实,艾灸关元穴可以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强身固体的作用。
艾灸时可以肚脐为中央,沿着肚脐周围熏灼腹部。按照艾灸理论,腹部为太阴,它属于阴性,用热的东西来加速循环,能够使人体的气机生发起来,乃至冲开身体不通的气脉。记住,艾灸的时候尽量贴近肚脐,但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就好。这样的灸法有利于冬至一阳生,对身体非常有好处,可以一冬不感冒,甚至第二年都很少生病。
肚脐,也叫神阙穴,是连接脐带的地方,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胎儿在母体时就靠脐带供给营养,就好像瓜蒂一样,是吸取营养的唯一途径。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是联系人体先天和后天之要穴。
所谓神阙,即是指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地位极其显贵。实际上,在人体当中,神阙穴也是心肾交通的门户,心藏神,肾藏志,都是不可小觑的五脏神。
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不能通达调剂,就会引起阴阳失调,导致各种疾病接踵而至。而在肚脐眼上的神阙穴,是腹部的核心,对于发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如五更泻,慢性腹泻,后尿潴留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戏。
现代人的脾胃虚弱,大都是脾阳虚,艾灸则是升阳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可以通过对神阙进行灸疗而达到调理脾胃阳虚之目的。
艾灸神阙穴,用易臻国际的温胃和脾的“和”,在肚脐上悬灸,长期坚持下来,会有很好的效果。
2,灸足三里
俗话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是第一长寿大穴,长刺激可以降血糖,治疗胃下垂,肌肉萎缩。
3,灸中脘
治疗所有胃的问题,是治疗胃病的专家。
4,灸建里穴
和胃健脾的作用
日常养脾胃的方法
1,揉带脉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揉带脉,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
对治疗便秘非常有效。
带脉究竟是什么?<br>带脉是奇经八脉之一,有“总束诸脉”的作用。人体其他的经脉都是上下纵向而行,惟有“带脉”横向环绕一圈,好像把纵向的经脉用一根绳子系住一样,所以哪条经脉在腰腹处出现问题,如郁结气滞,瘀血堵塞,都可通过敲打带脉的方法来进行调节和疏通。<br><br><br><br>“带脉”有两层含义:一是此经脉像是一条带子缠在腰间,二是因为与妇女的经带关系密切,按现代的话说,就是专管调理月经及妇科各器官功能的重要经络。<br><br>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腹部为阴,所有阴经都要经过腹部,如胆经、肾经、脾经等。如果腹部着凉,很容易就会让带脉变得瘀堵起来,因此平时一定要注意腹部“保温”,不要让腹部着凉。注意腹部保温,少穿低腰裤、露腰装,以免
造成“带脉”瘀堵。除保温外,还可以做做艾灸等疗法保养,因为当人的内在阳气不充足时,必须借助外在力量来补充。对于平时爱穿低腰裤、露腰装的美女来说,如果不想小肚子长赘肉,就要改变一下着装习惯了。尤其是夏天,即使再热,这么好的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医艾灸,睡觉的时候也要把腹部保护好,盖上薄被。
2,爬山
《皇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谷气通于脾”。在繁体字中,山谷的谷写作“谷”而谷物的谷写作“毂”二者不可混同!唐代医家王冰对此的解释是“谷空虚,脾受纳故”。
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爬山不仅能锻炼筋骨,让人汗水淋漓------这也是排除体内水湿的良法,同时还能让人的脾通天地之气,山谷之气。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微言大义,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极其深刻的哲理,暗含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3,踮足功
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经络通过第二脚趾和第三脚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胃经功能较弱的人,不防经常锻炼脚趾。
你可以踮着脚尖走路,你也可以试试踮着脚尖站个十来分钟,记住在踮脚尖时要尽可能地把脚尖踮得高一点,这样效果才会好。
世上之事凡事皆无定法,养生也好,做事也罢,凡事应先悟“道”,悟道之后再找“术”万事不必过于拘泥。
饮食推荐
炒米和锅巴
按中医的五行学说,黄色入脾,所以炒得焦黄的大米和锅巴都是入脾健脾的好方法。
冬季养生粥:
苹果粥——生津润肺开胃消食
做法:
将苹果去皮,洗净,切块;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纳入苹果,煮至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将苹果洗净,榨汁,待粥熟时调入药粥中服食,每日1剂。
苹果粥
冬季天气寒冷,人们不知不觉就吃多了,所以这时苹果粥就派上用场了,苹果粥具有生津、润肺、除烦健胃,开胃消食等作用,适用于气力不足、反胃、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大便干结、高血压等。
胡萝卜粥——助消化润肌肤
做法:
胡萝卜350克,加粳米100克,先将胡萝卜1~2根(按个人喜好定)洗净切成细丝,沸水稍微煮过后,与植物油、葱花、姜末等佐料炒后待用。用100克粳米加水煮粥,快熟时,加入炒好的胡萝卜同煮。
胡萝卜粥
中医认为,胡萝卜性味甘、平,具有下气利胸膈、补中安五脏的作用,同时也适宜于皮肤干燥、粗糙作用,此粥适用于便秘、肠胃不适、饱闷气胀、消化不良。
黑芝麻粥——补肝肾润五脏
做法:
黑芝麻淘净晒干,炒熟研细,每次取25克,投入以100克粳米煮至将熟的粥内,熬至粥稠食用。
黑芝麻粥
黑芝麻具有润肠通便、益五脏、壮筋骨的作用。此粥能滋养五脏,润燥通便,适用于肝肾不足、虚风眩晕、风痹、瘫痪、大便煤结、病后虚赢、须发早白、妇女产后乳少等。
菊花粥——清肝火明眼目
做法:
菊花30克,粳米100克,将菊花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3-5天。
菊花粥
冬季天气干燥,容易上火,而菊花粥具有散风热、清肝火、明眼目等作用,适用于秋季风热型感冒、心烦咽燥、目赤肿痛等病症,对心血管疾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白木耳粥——润肺健脾
做法:
粳米250克,白木耳15克,水发银耳备用,然后将白木耳和粳米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白木耳粥
白木耳是秋季滋阴、润肺、生津的滋补佳品。白木耳粥具有润肺止咳、益气补肾的作用。适用于阴虚内热燥咳、气阴两虚等。
土豆粥——健脾益气
做法:
土豆100克,大米100克,土豆去皮,清洗干净,切成小块,取锅放入冷水、粳米,旺火煮沸;加入土豆块,再改用小火煮成粥即可盛起食用。
土豆粥
中医认为,土豆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和中、益气调中的功效,此粥适用于胃燥、胃痛、便秘等。
枸杞粥——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做法:
枸杞子15~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将上3味放入砂锅内,加水500克,用文火烧至沸腾,待米开花,汤稠时,停火焖5分钟即成。
枸杞粥
枸杞粥具有滋补肝肾、明目补虚等作用,适用于中老年人肝肾阴亏、视物模煳、腰酸腿软等。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健客价: ¥11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健客价: ¥37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用于脾肾虚弱而致的肢体倦怠,气虚无力,不思饮食,胃脘痞闷,腰痛腰困,腿膝疲软,头晕耳鸣。
健客价: ¥8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健客价: ¥26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健忘,食少体倦,面色萎黄以及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崩漏,带下诸症。
健客价: ¥6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
健客价: ¥18.5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乏力,面色萎黄以及脾不统血所致便血、崩漏、带下诸症。
健客价: ¥34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健客价: ¥14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健客价: ¥15健脾益胃,化湿消滞。用于小儿厌食症所见面色萎黄,消瘦神疲,纳差腹胀,腹泻便溏。
健客价: ¥32健脾益胃。用于老年、小儿及病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面色萎黄,腹胀便溏。
健客价: ¥28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健客价: ¥11.5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健客价: ¥7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健客价: ¥15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健客价: ¥9.5健脾化湿,清肝祛脂。用于肝郁气滞、痰浊内阻型脂肪肝所见的胁肋胀痛,胸腔满闷,食少纳呆,全身乏力等症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45健脾益胃,化湿消滞。用于小儿厌食症所见面色萎黄,消瘦神疲,纳差腹胀,腹泻便溏。
健客价: ¥16健脾和胃,养血安神。用于小儿脾胃虚弱及心脾两虚型缺铁性贫血;成人气血两虚型缺铁性贫血。症见面色萎黄或无华,食少纳呆,腹胀脘闷,大便不调,烦躁多汗,倦怠乏力。
健客价: ¥28.5益气健脾,消食化积。适用于脾虚夹滞所致的不思饮食,精神不振,形体消瘦,助治疗。
健客价: ¥58健脾益肾。用于减轻肿瘤病人术后放、化疗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及脾肾虚弱所引起的疾病。
健客价: ¥49健脾,消食,化积。用于小儿脾胃不健引起的乳食停滞,脘腹胀满,食欲不振,面黄肌瘦,大便不调。
健客价: ¥18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健客价: ¥8补气健脾、开胃消食。用于脾虚湿困所致的食少便溏,或吐或泄,脘腹涨满,四肢乏力,面色萎黄。
健客价: ¥46健脾、消食、止泻。用于消化不良,乳食不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
健客价: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