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看病记住这些方法,能让孩子少受罪
孩子从母体出生是不带任何病菌的,生病是必然现象,一定要通过生病免疫力才会提升,长大后才会不容易生病。给孩子看病也有很多方法,这些方法就能让医生治疗效率提高,让孩子少受罪。著名儿科专家崔玉涛为您支招。
1首先是观念上的改变
孩子生病意味着什么?
1、孩子生病某种意义上讲是好事,比如发烧,是因为身体受到了病菌的侵害,免疫机能抵抗产生的体温升高,如果孩子受到侵害却不发烧,那才是有问题。
2、孩子之前不怎么生病,结果一上幼儿园就老生病是怎么回事?
那是因为之前保护的太好了,没有机会受到病菌的侵害,免疫力也就没有得到提升,一旦上幼儿园就会反复的生病。
3、孩子从母体出生是不带任何病菌的,生病是必然现象,一定要通过生病免疫力才会提升,长大后才会不容易生病。
那些上幼儿园前都不生病的小孩,上幼儿园后一定是会频繁生病的。
2家长在等待看诊的过程中
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孩子的发病过程
1、准确叙述发病时间,不要自己都没搞清楚,就是着急,要平复自己的情绪。孩子生病真没什么大不了,国外的医生门诊都是提前三天预约的,除非是急诊,而发烧、咳嗽这些都不算急诊。
2、家庭中其他人有没有类似的疾病,比如感冒、过敏等。
3、要告诉医生孩子的主要症状,就是一眼就看到的症状,发烧、咳嗽跟咳嗽、发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治疗也会不同。
4、疾病变化趋势,比如说,如果先发烧,然后咳嗽了,其实是在好转,而不是加重了。
比如发烧不要说好烫,要说体温多少度,这是量化;拉肚子几天,要说具体的天数,不要说经常腹泻。
3去看医生带上宝宝吃过的药
告诉医生,孩子没吃药是什么反应,吃完药后是什么反应。去看医生最好带上宝宝吃过的药,有没有效果,医生一看就能明白。之前吃什么药有效果,现在还可以继续吃,而不是又重新开新药,让孩子重新以身试验。
1、不要描述说,我的孩子老不吃饭,我的孩子老感冒,这些都是虚词,医生无法判断。
2、孩子生病的过程可以用数据记录下来,而不要过多的写自己的心情,跟医生描述也是同样,不要一直宣泄自己的情绪,让医生无从判断。
3、客观叙述,而不是自己下判断,“我觉得孩子怎么怎么样”,并不一定准确,要让医生来做判断。
其实有时候不是孩子有问题,只是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大人的预期,就认为孩子生病了,其实孩子都是正常的。
4判断一个孩子是否生病
生病是否严重有以下几点
1、吃喝是否正常,精神状态好不好,睡眠状况,便尿情况。
2、哇哇大哭的孩子往往不严重,而不哭不闹、看起来很“乖”的孩子,往往更严重,因为ta已经没力气哭闹了,精神状态好坏,是衡量孩子病情是否严重的一个标准。
医生们初诊的出错率是很高的,因为不了解具体的情况,比如手足口病,初诊几乎无法判断,并不是医术高低的区别。
所以:
1、不要一直给孩子换医生,一次没看好,就认为这医生不行,马上换医生看,如此下去,每次给孩子看的医生都是初诊,诊断准确率都是不高的。
2、复诊非常必要,因为有了初诊的经验,同一个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且第二次看同一个医生,其实医生自己也会很有压力,会更仔细给孩子看。
5孩子生病到好的过程是一个曲线
需要一定的时间
1、父母要做的不是马上把症状压下去,没症状自己就安心了,其实很多时候疾病还在。比如发烧,不超过38.5摄氏度没有必要吃退烧药,打针,所有的退烧药都只是让体温退下来,并不能杀灭病菌,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反而对身体有损伤。
2、家长们认为的“最佳治疗”往往是希望“药到病除”,要知道疾病的本质是有一个过程,表面的症状消失了,往往不是真的恢复了健康,很多人都见不得孩子发烧、咳嗽,希望孩子马上就能好,这是不对的,适宜治疗才是更好的方法。
3、除了脑膜炎之类的发烧,其他都不会让孩子“烧坏脑子”,超过39摄氏度的退烧,只是为了防止孩子高烧惊厥。
6给孩子吃药,要看清副作用
给孩子吃药,一定要看清楚说明,有哪些副作用,副作用写得越详细的药,越成熟越安全。
1、宁愿吃老的药也不要吃新药,因为新药往往还没得到充分临床数据,有什么副作用也不清楚。
2、全世界有80%的抗生素是在中国做实验的,所以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当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