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推掉“积食”之只鬼!
小儿积食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吃的过多或者过于高营养,超出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导致很多食物不能被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损。
最近和积食杠上了,因为有些家长自以为有几个臭钱,就不停的给孩子吃吃吃,美其名曰“不吃奶哪有营养”、“不吃肉哪有营养”!真是懒得和他理论,李博士时间很宝贵,我只和聊得来的人解释。
脾为后天之本,中医有句话叫“四季脾旺不受邪“,充分说明了脾的重要性,意思是脾是人体正气的来源,任何时候,只要脾气旺盛,那么人体就不容易受邪(生病)。
从生理上讲,小儿又是脾常虚(现代医学称之为消化功能不足),因此,毫不夸张的说,积食后引起的脾为问题,是小儿各种疾病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根源,李博士才不厌其烦的说这个问题。
为了抓住“积食”这只鬼,李博士提供了10条重要线索(手把手教你抓住“积食”这只鬼!),既然我们抓到了,那怎么处置之个害人精呢,这是个严肃的问题!
上期提供了两个食疗方,但是毕竟吃下去才能解决问题,既然要吃,又存在一个吸收的问题,万一用来消积食的要也积在胃里面了呢?
一番小小的纠结之后,还是忍不住教你们一些实用的方法,比如说最近比较火的小儿推拿,反正我知道有些家长不愿给孩子吃药,又害怕上医院,好吧,废话不多说,开始推“鬼”!
积食的小儿推拿方法
基本原则|只推左手
小儿推拿只推孩子的左手,刚开始手法以轻柔为主,不要追求效果,用太重的手法,让孩子疼痛或害怕,一开始要让孩子能适应推拿。
推拿频率
基础保健:可每天推拿一次
系统调理:每周一至二次
疾病状态:每天2-3次都可以
1、清胃经
位置:大拇指桡侧面,腕横纹到指尖,脾和胃连起来清。向外清。
作用:清胃热、泻胃火、导积滞、降逆止呕。
次数:约100~300次
2、清大肠经
位置: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一直线(从虎口到指尖向外为清)
作用: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
次数:约100~500次
3、揉板门
位置:位于手掌大鱼际中部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多用于防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
次数:约100~500次
4、顺运内八卦
位置:内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之中指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作画圈状。
作用: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
次数:100~300次
5、推小横纹
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关节横纹处
作用:退热、消胀、散结
次数:100~500次。
6、掐揉四横缝(四横纹是常用的消积穴位之一,也是民间挑疳的部位之一)
位置:用大拇指的指甲逐个掐揉宝宝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手指第一指关节处的四横纹。
作用:消食导滞,消除积食
次数:来回10次
7、下推七节骨
位置:七节骨位于背部正中线第4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作用:泄热通便,多用于便秘、脱肛等症。
次数:100~300次
8、分腹阴阳
位置:腹阴阳即两肋弓下缘(也可以说是自中脘到脐)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烦躁不安、夜啼等症。
次数:100~300次
9、摩腹
位置:肚脐周围,顺时针慢慢按摩
作用:消食,理气,通肠道
次数:100~200次
10、捏脊
位置:由尾骨到大椎,从下向上捏脊
作用:强身健体,健脾益气
次数:5次
11、揉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前缘一横中指。
作用:健脾和胃、调中理气、止泻通便,多用于防治腹胀、便秘、吐泻等病症。
次数:30~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