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有余、补不足,是中医治病的最高治则。《灵枢·寒热病》说:“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这是正治。人们应依据邪正盛衰的具体情况,正确使用补泻二法。虚补实泻,是虚实治疗的总的原则。可以说大凡学过中医的人,没有不知道补虚泻实这一最高治则与治病大法的。但要问一问此语出自何处,能答得上来的就不多了。
损有余、补不足,是中医治病的最高治则。所谓有余,指的是实证,“邪气盛则实”;所谓不足,指的是虚证,“精气夺则虚”。而且还须指出,邪气是危害健康、造成疾病的致病因素和病理损害,必须祛除,邪气无所谓不足。正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战胜疾病的根本保证,必须充足,正气无所谓有余。但是后世医家又发现,“气有余便是火”,正气太过就转化为邪气了。
《灵枢·寒热病》说:“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这是正治。如果该损的反益,该益的反损,就会加重病情,甚者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特别指出,“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重(据《甲乙经》改)病,病益甚”。
同样的看法,又见于其他篇章,并有进一步的发挥。
《素问·厥论》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如上所述,“盛”,指邪气亢盛,就是有余,为实证。“虚”,指正气不足,就是不足,为虚证。“泻”,指泻法,就是损,是针对邪气而言的,损有余。“补”,指补法,就是益,是针对正虚而言的,益不足。“则”,指治疗原则,实证的治疗原则是泻,虚证的治疗原则是补,虚实补泻的论治原则就建立起来了。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所谓“盛盛”,前一“盛”字指补法,后一“盛”字指实证。所谓“虚虚”,前一“虚”字指泻法,后一“虚”字指虚证。“致邪”,即助长邪气。“失正”,即损伤正气。“盛盛”可以“致邪”,“虚虚”可以“失正”。所以“无致邪”“无失正”,是告诫人们应依据邪正盛衰的具体情况,正确使用补泻二法。虚补实泻,是虚实治疗的总的原则。如果违反这一论治总则,用补法治疗实证,就会助长邪气,使邪气益甚;用泻法治疗虚证,正气已虚再予伤正,会使正气消亡。这就是著名的后世称之为虚虚实实之诫。
尔后《难经》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先补之,然后泻之”,“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进一步阐发《黄帝内经》虚实补泻的精义,以适应临床病证虚实夹杂的复杂情况,并引入五行生克承制规律,以求完善这一治疗原则。
到了张仲景时代,对“上工治未病”进行更深入地讨论。仲景明确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并分肝虚肝实而有不同治法。最后强调指出,“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虚泻实无可争议地成了治则中的最高准则。
就此,明代医家张介宾说:“人之疾病,无过表里寒热虚实,只此六字业已尽之。然六者之中又惟虚实二字为最要。盖凡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无不皆有虚实,既能知表里寒热而复能以虚实二字决之,则千病万病可以一贯矣。且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张介宾指出虚实为总纲,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泻二者实为一切治法之要领。以虚实为纲,可以概括一切内伤杂病。
可以说大凡学过中医的人,没有不知道补虚泻实这一最高治则与治病大法的。但要问一问此语出自何处,能答得上来的就不多了。如果说中医这一治则思想居然源出道家,恐怕更要引人惊愕,但事实是,“损有余、补不足”正是道家思想的精华。
老子认为“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主张“无为”。无为之法,必须讲损益之道。他说,学道应天天进益,行道应天天减损,损之又损,一直到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想取天下,一定要无为,如果有为,就不能取天下。相对于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人民迫切希望和平安静,老子所说的无为、清静,确是当时取天下的好方法。取天下如此,治理天下也要这样。不过,这时的损益就不是学道行道,而是要求其平,在老子看来这是符合天道的。所以他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七十七章》)
只有不断地损有余补不足,才能保持天道的正常运行。社会的动荡,两极的分化,正与天道相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结果,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一切灾难祸害的根由。唯有以有余奉天下,等贵贱,均贫富,方能符合天道。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调节的要妙就在于平。
治国如此,治病又何尝不然。《黄帝内经》很自然地接受了老子之说,把损有余补不足的平治思想引入医学之中,甚至连词句都相同或十分相似。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载:“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不仅其平治思想出自道经,而且抑、举、折、补也与《老子》的“抑、举、损、补”几无二致。可以确信,中医治病疗疾的根本大法——升降补泻、补虚泻实、以平为期的确是出自道经。由此可见道家学说于中医之魅力。
舒肝理气,散郁调经。用于肝气不舒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月经不调,头痛目眩,心烦意乱,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气滞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黄褐斑)。
健客价: ¥39益气养阴,培补脾肾。用于气阴两虚,脾肾不足所致的乏力气短,自汗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等症。
健客价: ¥259透窍消肿,祛风退热。用于慢性鼻窦炎、鼻炎及鼻塞头痛,浊涕臭气,嗅觉失灵等。
健客价: ¥25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开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寒,脘腹隐痛,喜温喜按,胃纳不香,食少便溏。
健客价: ¥26.5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跌扑肿痛。
健客价: ¥248健脾和胃,平肝杀虫。用于脾弱肝滞,面黄肌瘦,消化不良。
健客价: ¥24收敛止泻,解毒消食。用于湿热泄泻,伤食泄泻。
健客价: ¥22辛凉透表,宣肺止咳,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健客价: ¥27降气化痰,止咳定喘。用于风寒入肺,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痰多,喘促胸闷,周身酸痛或久咳不止,以及老年支气管炎咳嗽。
健客价: ¥25健脾,燥湿。用于胃脘胀痛。
健客价: ¥38健脾和胃,理气活血。用于脾胃不和所致的上腹疼痛,痞满纳差以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4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痤疮,粉刺,口舌生疮,胃火牙痛,咽喉肿痛,目赤,便秘,尿黄赤。
健客价: ¥43有效缓解牙龈上火出血红肿等牙痛相关问题,平衡口腔微生态。
健客价: ¥38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健客价: ¥17温中补虚,调和肝脾,行气止痛。用于脾胃虚寒及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疼痛,腹胀喜温,反酸嗳气;慢性浅表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
健客价: ¥19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除湿痹、解疮毒等症。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疼、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等症。并可作清凉饮料。
健客价: ¥12彝医:嗨补里让希习奴,乃让希习奴。中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腰腿痛,风湿关节痛,癌症疼痛。
健客价: ¥23黄葵胶囊:清利湿热,解毒消肿。用于慢性肾炎之湿热证,症见:浮肿、腰痛,蛋白尿、血尿、舌苔黄腻等。 尿毒清颗粒: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在临床上尿毒清颗粒主要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早期、中医辨证属脾虚湿浊症和脾虚血瘀症者。尿毒清颗粒可降低肌酐、尿素氮,稳定肾功能,延缓透析时间;另外尿毒清颗粒对改善肾性贫血,提高 血钙、降低血磷也有一定的作用。
健客价: ¥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