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文化 > 中医经典 > 中医治病的最高治则是什么?

中医治病的最高治则是什么?

2017-10-29 来源:中医出版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仲景明确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并分肝虚肝实而有不同治法。

  损有余、补不足,是中医治病的最高治则。《灵枢·寒热病》说:“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这是正治。人们应依据邪正盛衰的具体情况,正确使用补泻二法。虚补实泻,是虚实治疗的总的原则。可以说大凡学过中医的人,没有不知道补虚泻实这一最高治则与治病大法的。但要问一问此语出自何处,能答得上来的就不多了。

  损有余、补不足,是中医治病的最高治则。所谓有余,指的是实证,“邪气盛则实”;所谓不足,指的是虚证,“精气夺则虚”。而且还须指出,邪气是危害健康、造成疾病的致病因素和病理损害,必须祛除,邪气无所谓不足。正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战胜疾病的根本保证,必须充足,正气无所谓有余。但是后世医家又发现,“气有余便是火”,正气太过就转化为邪气了。

  《灵枢·寒热病》说:“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这是正治。如果该损的反益,该益的反损,就会加重病情,甚者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特别指出,“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重(据《甲乙经》改)病,病益甚”。

  同样的看法,又见于其他篇章,并有进一步的发挥。

  《素问·厥论》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如上所述,“盛”,指邪气亢盛,就是有余,为实证。“虚”,指正气不足,就是不足,为虚证。“泻”,指泻法,就是损,是针对邪气而言的,损有余。“补”,指补法,就是益,是针对正虚而言的,益不足。“则”,指治疗原则,实证的治疗原则是泻,虚证的治疗原则是补,虚实补泻的论治原则就建立起来了。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所谓“盛盛”,前一“盛”字指补法,后一“盛”字指实证。所谓“虚虚”,前一“虚”字指泻法,后一“虚”字指虚证。“致邪”,即助长邪气。“失正”,即损伤正气。“盛盛”可以“致邪”,“虚虚”可以“失正”。所以“无致邪”“无失正”,是告诫人们应依据邪正盛衰的具体情况,正确使用补泻二法。虚补实泻,是虚实治疗的总的原则。如果违反这一论治总则,用补法治疗实证,就会助长邪气,使邪气益甚;用泻法治疗虚证,正气已虚再予伤正,会使正气消亡。这就是著名的后世称之为虚虚实实之诫。

  尔后《难经》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先补之,然后泻之”,“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进一步阐发《黄帝内经》虚实补泻的精义,以适应临床病证虚实夹杂的复杂情况,并引入五行生克承制规律,以求完善这一治疗原则。

  到了张仲景时代,对“上工治未病”进行更深入地讨论。仲景明确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并分肝虚肝实而有不同治法。最后强调指出,“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虚泻实无可争议地成了治则中的最高准则。

  就此,明代医家张介宾说:“人之疾病,无过表里寒热虚实,只此六字业已尽之。然六者之中又惟虚实二字为最要。盖凡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无不皆有虚实,既能知表里寒热而复能以虚实二字决之,则千病万病可以一贯矣。且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张介宾指出虚实为总纲,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泻二者实为一切治法之要领。以虚实为纲,可以概括一切内伤杂病。

  可以说大凡学过中医的人,没有不知道补虚泻实这一最高治则与治病大法的。但要问一问此语出自何处,能答得上来的就不多了。如果说中医这一治则思想居然源出道家,恐怕更要引人惊愕,但事实是,“损有余、补不足”正是道家思想的精华。

  老子认为“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主张“无为”。无为之法,必须讲损益之道。他说,学道应天天进益,行道应天天减损,损之又损,一直到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想取天下,一定要无为,如果有为,就不能取天下。相对于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人民迫切希望和平安静,老子所说的无为、清静,确是当时取天下的好方法。取天下如此,治理天下也要这样。不过,这时的损益就不是学道行道,而是要求其平,在老子看来这是符合天道的。所以他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七十七章》)

  只有不断地损有余补不足,才能保持天道的正常运行。社会的动荡,两极的分化,正与天道相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结果,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一切灾难祸害的根由。唯有以有余奉天下,等贵贱,均贫富,方能符合天道。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调节的要妙就在于平。

  治国如此,治病又何尝不然。《黄帝内经》很自然地接受了老子之说,把损有余补不足的平治思想引入医学之中,甚至连词句都相同或十分相似。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载:“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不仅其平治思想出自道经,而且抑、举、折、补也与《老子》的“抑、举、损、补”几无二致。可以确信,中医治病疗疾的根本大法——升降补泻、补虚泻实、以平为期的确是出自道经。由此可见道家学说于中医之魅力。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