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特色 > 推拿按摩 > 认识此穴便有福!按按手脖子脚脖子能治脖子上的疾病?

认识此穴便有福!按按手脖子脚脖子能治脖子上的疾病?

2017-10-18 来源:健客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身体任何部位的酸痛,都可以在身上寻找阿是穴,也就是按上去疼痛的地方;胸胁部位的一切疾病,都可以用内关穴解决。

  不懂穴位不要怕,认识此穴便有福!按按手脖子脚脖子能治脖子上的疾病?按按小腿能诊断胆囊炎、阑尾炎?神奇!

  天应穴,穴名。又名不定穴、阿是穴。以压痛点或敏感反应点等病理反应点作为进行针灸治疗的腧穴。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具有即刻见效的特点。《医学纲目》中把压痛点称为天应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不定穴,又名天应穴,但疼痛便针。”《灵枢·经筋》说:“以痛为输”,即根据痛的部位来定位。这种取穴法是穴位发展的最初阶段,是穴位的起源。从按压敏感这一特点来说,取用经穴和奇穴时都应加以注意。有时按压到敏感的地方,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即可称之为天应穴。也就是说,天应穴是不固定的,但可以治疗疾病,因此有“疼痛取天应穴”之说。

  阿是穴这一名称,是《备急千金要方》开始提出来的。它既无具体的穴名,又无固定的位置,临床上多用于疼痛性病证。相传在古时有中医为病人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无意中按到病者某处,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缓。医者於是在该处周围摸索,病者呼喊“啊...是这里,是这里了。”医者加以针灸,果然使病程转好。於是把这一个特别的穴位命名为“阿是穴”。

  根据中医学著作《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也就是说,用针之时未必一定要扎在穴位上。若有效的话,扎在合适的地方,如果能够达到效果的话就可以。这些特殊的痛点就称之为“阿是穴”,即“天应穴”。

  安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针灸学辞典》:阿是穴指按压痛点取穴,《千金·灸例》:“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普济方》作‘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意指按捏其病痛部位,病人感到舒适(快,或疼痛处)就可以作为针灸的穴位。“阿”,原指对痛感的惊叫声。此法与《灵枢·经筋》:“以痛为输”及后人所称的“天应穴”同义。

  兹就上列文字讨论如下。“阿”,原指对痛感的惊叫声,实有无完之处。《千金·灸例》中已明示即得便快或痛处二者皆云“阿是”,故不宜再单独将“阿”释为“原指对痛感的惊叫声”。

  “不定穴,又名天应穴,但疼痛便针”和“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不同义,和《灵枢》治经筋病的“以痛为输”更不同义。《灵枢·四时气》:“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医易同修公众号提醒您:天应穴在疾病诊断上很高的参考价值,如在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1~2寸左右发现有明显压痛,结合临床右下腹部疼痛等体征,有助于“胆囊炎”的诊断。

  笔者认为,天应穴是机体疾病状况下出现的包括经穴和奇穴,耳穴,眼穴等人体在内的特殊反应点,如丘珍、色斑、出血点,以及以按之快然为主要特征,有时也表现为疼痛等。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当人体中的某一组织器官有毛病时,在头面、腰背、胸腹、四肢、耳、眼等人的体表皆会有相对的反应点出现,只要找准反应点,再进行按压或针灸,即可起得激发人体自身免疫机能,产生对抗致病因子,,如“阑尾炎”的病人,在位于小腿前外侧,足三里下1~2寸间有明显压痛,会有明显压痛,经针灸治疗法,病人即可减痛并治愈康复,因此,只要能找到找准穴位,天应穴就能治好相应的疾病。

  中医有“治未病”思想: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利用天应穴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是最简便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天应穴,不需要你懂得什么奇经八脉,要有什么专的知识,人人一学就知的穴道,因为它对人之健身保健非常重要,是治百病要穴,不懂穴道的人,认识此穴就是福!

  阿是穴——有效就是硬道理

  谈到用穴位治病或者养生,很多人都怕麻烦。摊开一张《穴位图》,密密麻麻的穴位,经穴365个,奇穴还有很多,到底该怎么记住?怎么用?恐怕很难。其实,这么多穴位,就连一般的针灸医生也不会全部记住的,要使用穴位,我们得从最简单的、最有统摄性的穴位开始,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律,慢慢拓展。

  对一个对经络和穴位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平时只要记住一个简单的歌诀就能为自己进行基本的养生保健了。这个歌诀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个歌诀叫“四总穴歌”,四句讲了四个穴,每个穴的威力,打个比喻来说,相当于“原子弹”,一治就治一大片。

  足三里治肚腹部,委中治腰部、背部,列缺治头部、颈部,合谷治面部。每个穴对发生在它所对应部位的几乎所有的病症,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尤其是对于那些慢性病、小毛病,只要坚持使用,最见疗效。

  后人在这四句歌诀后面又加了两句“酸痛取阿是,胸胁内关谋”,就是说,身体任何部位的酸痛,都可以在身上寻找阿是穴,也就是按上去疼痛的地方;胸胁部位的一切疾病,都可以用内关穴解决。这样就更全面了,涵盖了整个人体。把这几个穴位用好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病症,咱们就能解决一大半。

  内关穴

  太溪穴

  以列缺为例。列缺是肺经上的穴,我们把两手的虎口交叉,食指尖端点到的地方就是该穴。列缺善治头上、颈上的疾病。最典型的用法就是治疗落枕。有时候,因为睡觉姿势不对,或者脖子露在外面吹风着凉了,早上起来,发现脖子僵硬、疼痛,非常难受,这就是落枕。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会迅速减轻。此外,这个穴还治疗头痛,尤其是偏头痛、口眼歪斜、牙痛等,效果也非常明显。由于它在肺经上,所以还能治疗各种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列缺穴位置有很多筋时,弹拨列缺穴弹拨这些筋,力度要合适,以有明显的酸痛感为宜。其实,像咳嗽、气喘这样的疾病,都跟喉咙有很大关系,咽喉肿痛就更不用说了。列缺穴的这些主治功能,都可以归属到“头项寻列缺”这一句歌诀中。项,就是脖子、颈,包括里面的咽喉。很巧的是,列缺穴所在的位置手腕,通常也被人们称为手颈、手脖子。手脖子上的穴能治脖子上的病,这不是巧合,其中存在着很神奇的对应关系。

  列缺,经渠,太渊,神门穴

  不仅列缺穴,手颈上经渠、太渊、神门等穴位,对治疗颈椎病、咳嗽等也有疗效。同样的道理,我们不但有手脖子,还有脚脖子,脚脖子上的穴位能不能治疗我们脖子上的病呢?答案是肯定的。艾灸太溪穴治疗慢性咳嗽,效果非常好。总之,当脖子出现小毛病的时候,我们在手腕、脚踝等部位到处按压、弹拨,找到有明显酸麻胀痛的地方,那就是治疗点。

  《黄帝内经》中有一个重要原则:“以痛为腧。”就是说人体哪里出现了疼痛,哪里就是治病的腧穴。照老祖宗说的办,我们人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特定腧穴。

  这个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人体手足上很多部位的命名,都在互相借用。人体有颈,也有手颈、脚颈;有肚子,也有腿肚子;有背,也有手背、脚背,以及耳背。这种借用,不是完全出于偶然的,人们在潜意识中意识到了这些部位的关联性,所以在命名上也让它们相互关联。我们如果能把这种关联运用到养生和治病上,效果是不可思议的。比如,腿肚子上的合阳、承筋、承山,对腹痛都有很好的疗效,肚子痛、肚子胀的时候,可以在这3个穴连成的线上寻找压痛点。背部酸痛或者背部僵硬疲劳的时候,可以在手背、脚背上找压痛点,都能起到非常好的缓解作用。耳背更为神奇,它也对应于人体的背部,当我们独自一人无法捏积的时候,可以用从下往上捏耳背代替,每只耳朵捏10次,会感觉非常舒服。

  合阳、承筋、承山穴

  使用穴位,是不需要死记硬背大量内容的,只要抓住最核心、最重点的内容,其余内容可以根据一些规律去推演,我这篇文章只是做了一个示范,教大家一个举一反三的方法。更多的规律,我后面还会陆续谈到,当然读者也可以举一反三,在自己身上试验,得出更合身的经验。

  阿是穴,百度百科的解释

  穴位分类名。指以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的穴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中医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灵枢·经筋》说:“以痛为输”,即根据痛的部位来定位。阿是穴这一名称,是《备急千金要方》开始提出来的。它既无具体的穴名,又无固定的位置,临床上多用于疼痛性病证。阿是穴在疾病诊断上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在足三里下1~2寸间有明显压痛,结合临床右下腹部疼痛等体征,有助于阑尾炎的诊断。

  阿是穴的存在有两个讲法

  相传在古时有中医为病人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无意中按到病者某处,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缓。医者於是在该处周围摸索,病者呼喊“啊...是这里,是这里了。”医者加以针久,果然使病程转好。於是把这一个特别的穴位命名为“阿是穴”。

  根据中医学著作《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也就是说,用针之时未必一定要扎在穴位上。若有效的话,扎在合适的地方,如果能够达到效果的话就可以。这些特殊的痛点就称之为“阿是穴”。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