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王乐亭教授临床针刺手法别具一格、颇具特色,经我整理归纳为八式,现将其手法要诀做一介绍,供针灸界朋友们共同探讨。
针刺八式
针刺治疗时都应严格地按照操作规程,正如《素问·针解篇》所说:“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意思是说,持针施术时,手如握虎一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小心翼翼,从不左顾左盼,态度端正,操作谨慎。
(1)轻刺:左手按穴,右手持针,轻轻用力,缓缓捻针入穴。此式适用于体质比较虚弱的患者。
(2)重刺:左手按穴,右手持针,重用手力,急速刺入穴位。此式适用于体质强壮或寒证患者。
(3)立刺:又称直刺,针体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此式主要适用于胸、腹、背部穴位,如三脘、气海、关元、肾俞、肺俞等。凡直刺,则要求针体直立,站得住,不可有所倾斜或“倒伏”现象。
(4)卧刺:又称沿皮刺,针体与皮肤呈15—25°角刺入后,使针躺倒,贴近皮肤刺入穴内,如曲池透臂臑、丝竹空透率谷、地仓透颊车、头维透曲宾等穴,均用此法。沿皮刺要求进皮浅,针走皮里肉外很薄,与透刺法是有区别的。
(5)仰刺:将针尖向上刺入穴内,如刺素髎、人中、大迎、廉泉、臂臑、长强等。
(6)俯刺:将针尖向下刺入穴内,如天突、肩髃、巨骨、环跳等。
(7)横刺:将针尖横行刺入(沿水平方向),单刺一穴或贯穿二穴,因此它包括透刺法在内,如阳关透曲泉、合谷透后溪、风池透风池等。
(8)斜刺:将针体与皮肤呈45°角,斜行刺入。此法适用于骨缝间的穴位,如丘墟、列缺、犊鼻、膝关、商丘以及头面部穴位。
总体来说,针刺虽有八式,但针刺的深度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一般讲:体胖者,皮厚肉丰、刺之宜深;体瘦者,皮薄肉少,刺之宜浅。年龄大者宜深刺,年龄小者宜浅刺。病位深者深刺,病位浅者浅刺。春夏之际,气血充盛,宜浅刺;秋冬阳弱阴盛,应深刺。腧穴的位置:头、面、胸、背宜浅刺,腹部、四肢宜深刺。
但是有些腧穴可做特殊对待。例如长强、曲骨可深刺3寸,天突可深刺2寸,而背部俞穴、肩井、内关、三阴交、太溪则要求浅刺,以防深刺入脏引起医疗过失。
金针大师王乐亭临床经验概括来讲可以总结为以下6点:
1、整体观念贯穿始末王乐亭先生提出的“五脏俞加膈俞”的配穴方法即是运用整体观念的生动说明。
2、辨虚实,补泻分明王乐亭先生结合前贤所述与几十年的临床研究,将补泻手法归纳为“随济迎夺,进插退提”,即按照各经的循行方向而行补泻手法。顺经捻针为补,逆经捻针为泻。王乐亭教授主张严格按照十四经的起止和循行方向,以及阴升阳降的道理,进行补泻,配合轻、中、重度刺激量形成了简单易行而卓有成效的补泻手法,而不推崇其他特殊的针法。针灸组穴方面也可以反应王老对补虚与泻实的重视,《医学发明》一书中有十全大补汤一方,由八珍汤加黄芪、肉桂组成,补益气血,王老一贯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仿效此方而拟定针灸学的十全大补方。
3、治未病,以防为本王老在以胃为先的前提下,重视治未病,以防为本,提出“老十针”有病可治、无病可防之说。将“老十针”用于体虚或病后的预防治疗,以及慢性病的善后调理,“脾旺不受邪”,实脾胃者,百病可防,体现了王老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
4、治其本,以胃为先中医治疗中强调“治病必求其本”,王乐亭教授提出了“治其本,以胃为先”的观点。《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脾为土脏,灌溉四旁,主运化升清,将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通过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脾胃主一身之气机,脾升胃降,升降平衡一身之气机才可正常运行。明戴思恭认为“胃为水谷之海,法天地,生万物,…五脏六腑皆禀之以为主,荣卫天真皆有谷气以充大。”脾气升发向上,则元气才能充沛,人体始有生生之机。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根据《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及调中益气汤的方义,王老先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著名的“老十针”针灸处方与之相应。
5、重经络辨证,推陈出新王乐亭先生重视八纲辨证的同时,更充分利用了对于经络知识的深刻理解,将经络辨证与之相结合,使治疗上更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素问痿论》云“治痿独取阳明”,故临床治疗瘫痿病证时,多取阳明经穴为主。王乐亭老医生在开始治疗瘫痿时也遵古训,选用上述经穴,但是实际效果不够理想,于是开始探求新的治疗思路。他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督一身之阳,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皆为阳气所主。如果阳气不能上升下达,则阴血郁闭,筋脉失荣,故痿弱不用。况且督脉与任脉相通,一阴一阳,相互协调。所以治督可使阳气畅达,阴阳气血调和,以期阳生阴长,恢复肢体功能活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治痿独取督脉,并制定了督脉十三针处方: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用补法可补益阳气、强筋壮骨、补髓益脑;用泻法可抑阳清热、疏通经气、调理气机。对于中风的治疗,他首先重视经气的通顺,认为经气舒畅则血脉得以流通,血脉流通则筋肉得养,关节滑利。进而提出中风十三治法,即牵正刺法、牵正透法、手足十二针法、纠偏法、十二透刺法、开闭醒神法、回阳固脱法、督脉十三针法、治背俞法、老十针法、治任脉法、治六腑俞法、刺募法。中风十三治法中,起着通经活络作用的常用配穴是“手足十二针”(双侧合谷、内关、曲池、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和十二透刺法(肩髃透臂臑、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阳池透大陵、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丘墟透申脉、太冲透涌泉)。“手足十二针”是从五输穴中精选出来的,以阳经为主,阴阳相配,是中风的首选方,适用面广,可用于身体虚弱的患者。而透刺法,针感强,刺激大,对病程日久,病情顽固或兼有关节拘挛者可用,但有伤正气之弊,所以虚实补泻一定要掌握好。对于体质比较虚弱或为虚证时,应当在进针之后首先使之得气,然后再透刺到达对侧穴位;如果体壮证实则可进针直达对侧穴位,再候气、得气施行补泻手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针灸治疗时,若辨证已明,治法已定,配穴处方至为关键。王乐亭将配方原则概括为以下三点,即注重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注重调整脏腑气血功能,注重循经为主、证因标本相结合。他取穴要求非常严格,力求精确。当部位确定后,即以左手拇指指甲于腧穴的正中掐一“十”字,交叉的中心正对腧穴的中心,然后轻轻按压。他始终坚持双手配合进针,反对单手进针,尤其重视左手的配合作用。他认为双手配合,用力适宜,持针稳妥,刺穴准确,不会左右摇摆或上下移位,患者一般都感觉不到疼痛。他对病人体贴入微,施术时态度端庄,操作谨慎,确有“握虎擒龙之感”。
6、调气血,异病同治王老认为阴阳失衡是机体病理的实质,阳盛则阳病,阴盛则阳病,针灸的功效就在于调整机体阴阳,以达到阴平阳秘。而人体的阴阳平衡的维持,是依靠脏腑气血功能的平衡来实现的,针灸通过调理气血来调整五脏功能,“老十针”的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其共同的道理在于“老十针”能够调理中焦脾胃,以调理气血之故,人以气血为本,气血不和则为病,气血调和则诸病可愈。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上述内容祥见〈名院名科老专家经验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名老中医集〉)
王乐亭一生中培养出大量针灸门人,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给下一代针灸事业的接班人,如韩福如、耿永明、于汇川、钮韵铎、王立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