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很多人来看耳鼻咽喉科,都不知道可以中医治疗和开中药,毛大夫询问患者:想吃中药还是别的。很多人都会说开中药不是中医科吗?现在来毛大夫那里吃中药的人越来越多了,可很多患者开了中药不知道回家怎么煎,拿了一大包中药回来问怎么煎,还有甚者回家以后打开中药包,不知从何下手,今天毛大夫整理了一些中药煎的方法。
常见中药煎服方式
一、代煎:也是比较简便的一种方法,医生开好中药以后,医院提供的煎药服务,也就是医院药房帮你把药用机器煎好,灌入真空袋。一副药分两袋,早晚各一袋。常温保存或冷藏保存均可。冷藏的话吃之前温水再热一下就可以。
二、免煎颗粒:免煎颗粒是最简单的服药方法,就像中成药冲剂一样,开水冲服就可以了。把一副药全部开水冲开,早喝一半,下午的一半加温水喝完就可。或者早晚各冲服一半。
三、自煎:自煎最传统的煎药方式,也是毛大夫还有很多大夫最为提倡的一种方式,自煎药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中药的有效成分,但是需要注意的事项也比较多,有时候有点复杂。
自煎注意事项:
1、煎药工具的选择
煎药时最好用陶器、砂锅,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锅、铁锅、铜锅、带油垢的锅及其它金属器皿。因为油垢中可能含有致癌物—3,4-苯并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铁器可以和汤药中的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类、香豆素及其甙等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服后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中药材是否需清洗?
这是很多人的疑问。虽然很多中药饮片看起来表面会有些灰黑,其实在出售前都经过了加工炮制,所以煎煮之前一般无需清洗。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以及一些细小种子类的药材(如车前子等)被冲走流失。
●煎药前需不需要浸泡?
清洗步骤不能浸泡中草药,但煎煮之前,却需要有个浸泡药材的过程。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浸泡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特别是在夏天,浸泡时间过长会很容易引起酸败),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以缩短煎煮时间,但切不可用开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3、煎药用水
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4、火候与时间
分为武火、文火。急火大火即为武火,慢火小火即为文火。一般先用武火烧开,沸腾后改用文火。另外,治疗不同病症的药物性味也不尽相同,根据具体药物所需煎煮时间要求,酌定火候。
具体煎药方法
一、将药物浸泡30分钟以上后再煎煮。
二、煎药时在药液未沸前宜用急火,沸后改用文火,以防中药很快熬干,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未能溶解出来而影响药效。煎熬时最好经常搅拌,让药液充分煎好煎透。清热、解表药煎的时间不要太长,一般头煎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三煎沸后再煎15分钟即可。补益药宜慢火久煎,大约40-60分钟。有先煎药需先煎10~30分钟,如果是附子等药物甚至要先煎一个小时;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
三、第一次煎药后过滤出药汤,将饮片再一次浸泡、煎煮,方法与第一次相同。最后将两次煎好的药汤合在一起,分早晚两次温服。
特殊煎药方法,在处方中医生都会注明
一、先煎: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以下三种情况需要先煎:
1、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灵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铜、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鳖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2、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等,要先煎1~2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3、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二、后下(后入):气味芳香的药物,因以其挥发油取效,待其他药物煎煮完成前5~10分钟放入,后一同盛出即可。如杏仁等。
三、包煎: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他药一起煎。一般指某些容易粘锅或对咽喉有刺激的药物,如旋复花等。
四、另煎:一些名贵中药如人参、西洋参、虫草、鹿茸等宜单煎或研细冲服,否则易造成浪费。
五、烊化:胶质药物如鹿角胶、阿胶等,不宜与其他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
六、一些不宜加热煎煮的芳香或贵重药物如麝香、牛黄等,先研末再用药液或温水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