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就有文字性的著作《神农本草经》其中收录中药材365种,发展至今我国药典已收录中药材2000余种。中药在预防、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吃中药就需要煎煮中药,其煎煮质量对药物疗效有着直接影响。如果患者掌握了中药汤剂的正确煎煮方法,在预防治疗疾病上将事半功倍。
中药煎煮容器的选择
1.推荐使用容器
砂锅
砂锅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不易与中药成分产生化学反应,有利于保持药性;砂锅传热快、散热慢,能较均衡的把热传递到内部,有利于水与药物之间的相互渗透,能更好的煎煮出药物的有效成份。
耐高温玻璃容器
耐高温玻璃容器主要材料为高硼硅玻璃,该材料耐酸、耐碱、耐水,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能有效保持药性;耐高温玻璃器皿传热快、并拥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搪瓷容器
搪瓷容器是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或数层瓷釉,通过烧制将两者牢固结合在一起的复合材料器皿,其涂层化学性质稳定且具有耐腐蚀、耐磨、耐热、无毒等特性,不易与中药成分产生化学反应。
不锈钢容器
不锈钢中含有一定量的铬合金元素,能使钢材表面形成一层不溶于某些介质的坚固钝化膜,使之与外界隔离不容易发生化学作用,对许多种酸、碱、盐也很稳定,而且在高温、低温环境中也能保持耐腐蚀性,适宜煎煮中药。
以上容器推荐顺序为:
砂锅>耐高温玻璃容器>搪瓷容器>不锈钢容器
2.不推荐使用容器
铁质容器、铝质容器(俗称锑锅)、铜质容器、锡质容器,这些容器不宜于煎煮中药,因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和中药的化学成分起反应,轻者降低或改变疗效,重者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中药煎煮前浸泡时间及方法
中药材大部分为干品,在煎煮前需要浸泡,让药材变软、细胞膨胀,这样有效成份才容易被煎出;有些药材含蛋白质及淀粉较多,如直接煎煮药材,表面的蛋白质和淀粉容易凝固、糊化或堵塞药物毛细孔道,使有效成分不宜煎出。
1.浸泡时间
花、叶、草类等质地较松散的药材:浸泡时间20-40分钟即可;
根茎、果实、种子等质地较硬的药材:浸泡时间40-60分钟为宜;
矿物、壳类、动物等药材:浸泡时间60分钟左右为宜;
气温较高时请缩短浸泡时间或放入冰箱保鲜层,以免药物变质。
2.浸泡水量
浸泡药物时水量不宜过多,以淹没药材多3厘米左右为宜。
中药煎煮方法
1.用水
大部分患者煎药都用自来水,这样不太恰当,目前自来水常用的灭菌手段是“加氯灭菌”,自来水会含有少量的余氯,水质越差的地方氯含量相对越高,氯具有较强氧化性,容易与一些中药发生反应而破坏药效。因此建议:使用煮沸后的凉白开浸泡、煎煮中药。
2.煎煮
浸泡好的中药用手轻压紧(之前药材浸泡的水不要倒掉),保持水面没过药材2-4厘米左右(即水没过手背少许);上火煎煮,先用武火(大火)煎至沸腾后,改为文火(小火)煎煮。一般每付药共煎三次,最后一次药液滤出后应将药渣用纱布或棉布包好后挤出药液(药渣所吸附的药液含有较多的中药有效成分),将所有药液混合后分三次服用,另外不同药物煎煮时间也有稍许差异。
解表药:第一次,煎沸后文火再煎10-15分钟,第二次,煎沸后文火煎5-10分钟,第三次,煎沸后文火煎5分钟。
补益类药:第一次,煎沸后文火再煎30-60分钟,第二次,煎沸后文火煎20-40分钟,第三次,煎沸后文火煎10-30分钟。
其他类药物:第一次,煎沸后文火再煎20-30分钟,第二次,煎沸后文火煎15-25分钟,第三次,煎沸后文火煎10-15分钟。
另外,含有挥发油或其他挥发成分的中药材,如薄荷、西洋参、藿香等煎煮时应加盖子,防止药物成分过分挥发降低疗效。
3.特殊煎煮方法:
大部分中药可同时煎煮,有部分中药由于性质,及临床用途不同煎煮方法也有区别:
先煎:矿物、介壳、动物骨甲、毒性中药材等需先入锅煎煮,可使药材中难容及不宜煎煮出的成分能有效煎出;毒性中药材则能降低或去除毒性;建议这类药材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然后与浸泡过的其他中药材一起煎煮。注意:毒性中药材需先煎60-120分钟以上时间。
后下:气味芳香、含有挥发油、久煎会导致失效或改变药性、药效的中药材等,应待中药快煎好时再下锅煎煮,能有效减少长时间煎煮导致中药材有效成份的降低或改变。因此,建议这类药材待其它药物煮沸且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后,再入锅煎煮5-10分钟即可出锅。
包煎:细小的种子类、带有绒毛、易沉淀或粘锅的药材,需将药物用纱布或棉布包起来再入锅煎煮,能有效减少煎煮后不能滤除药渣、服后刺激咽喉、粘锅、糊锅等现象。
另煎:贵重中药材,易将药材单独煎煮后单独服用或兑入其他药液同服,能有效减少其他药材本身对贵重药材有效成分的吸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烊化:胶质类药材,易将药材隔水炖化或加入药液融化后一起服用,能有效减少因煎煮药液粘稠,而影响其他药材成分的煎出和糊锅的发生。
煎汤代水:容易浑浊药液的药材如灶芯土、体积大或吸水量大的药材,易先与水煎煮,将煎煮后滤出的药液煎煮其他药物。
兑服:根据病情需要鲜品入药的药材,不宜入锅煎煮的药材,如生姜汁、仙竹沥、梨汁等,易兑入煎煮好的汤剂同服。
冲服:贵重且用量较轻的药材、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易用温开水或煎煮好的药液冲服,能有效减少药物的浪费,增强药效。
注意:具体用法请遵医嘱。
舒肝理气,散郁调经。用于肝气不舒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月经不调,头痛目眩,心烦意乱,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气滞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黄褐斑)。
健客价: ¥51.8收敛止泻,解毒消食。用于湿热泄泻,伤食泄泻。
健客价: ¥26.5淡斑祛黄、美白肌肤之功,又能达到滋补润泽。用于黯淡、萎黄、长斑或干燥的肌肤。
健客价: ¥58本品可以让您改善面部肌肤干燥、缺水、褪皮等现象,让您的肌肤变得饱满水润。使用时,清新淡雅的草木香味让您身心舒畅,使用后,肌肤像绸缎一样滋润柔滑。长期使用可以出现婴儿般水嫩透亮的肌肤。
健客价: ¥49调节油脂平衡,补充水分,改善皮肤状况。用于抑制痤疮、消除炎症、淡化痕迹,又能保留皮肤的水分,防止皮肤干燥。
健客价: ¥98有效缓解牙龈上火出血红肿等牙痛相关问题,平衡口腔微生态。
健客价: ¥43温中补虚,调和肝脾,行气止痛。用于脾胃虚寒及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疼痛,腹胀喜温,反酸嗳气;慢性浅表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
健客价: ¥25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除湿痹、解疮毒等症。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疼、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等症。并可作清凉饮料。
健客价: ¥15傣医:别菲解逼,通喃补塔档细,兵沙把晕。 中医:清热解毒,祛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腹胀、纳差、恶心、便溏、黄疸,急、慢性乙型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47彝医:嗨补里让希习奴,乃让希习奴。中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腰腿痛,风湿关节痛,癌症疼痛。
健客价: ¥28利尿消肿。
健客价: ¥28补气益血。
健客价: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