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文化 > 古今名医 > 勤学善行“天医星”,一代大医叶天士!

勤学善行“天医星”,一代大医叶天士!

2017-06-28 来源:悦读中医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数千年的中医发展史,由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家在书写刻画,形成了越来越丰满的脉络。身为新中医人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术经验,还有他们行医治学的精神。

  清代温病学派兴起,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有较大创见,大大推动了中医学术发展,而被世人奉为温病四大家之首的便是号称清朝第一医家的叶天士。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约生于清代康熙六年(1667),卒于乾隆十一年(1746),晚年又号上津老人,祖籍安徽新安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其祖父自歙县蓝田村迁于苏州,居上津桥畔,叶天士即出生于此。

  叶天士少承家学,12岁时随父亲学医。祖父叶紫帆(一作子蕃),名时,医德高尚,处方以轻、清、灵、巧见长,乃源于新安医学的时方轻灵派。父亲叶阳生,名朝采,医术更精,读书也多,且喜欢饮酒赋诗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50岁就去世了,当时叶天士才14岁。父亲去世后,叶天士的生活非常艰难,便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学习医术,以医为业。叶天士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博览群书,聪颖过人,一点就通,加上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往往见解超过教他的朱先生。而且他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听说某人善治某病,即上门拜访,求教医学,学成之后始归,10年之中先后拜了17位老师。当时名家王子接、马义元、周扬俊、张路玉、陶华等,都曾经指点他的医术。因此他多闻博学,“师门深广”。

  叶天士曾经偷师于一位刘姓针法名家。那时他名声已经很大,但仍好学不倦,很想深入探究针刺之法,听说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但是苦于没人介绍。后来机缘巧合,他治好了这位名家外甥赵某的疾病,之后通过赵某的关系,改名换姓拜在刘医生门下学习针术。但刘医生始终没有传给他真的医术。叶天士一直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一次,有一位昏迷孕妇被送到刘医生处所,刘医生诊断后放弃了治疗,而叶天士仔细观察后发现孕妇是难产,于是取针刺孕妇脐下,结果孕妇和胎儿都保住了性命。刘医生十分震惊,详加询问之后,才知道这个弟子原来是隐姓埋名的名医叶天士,他被叶天士的好学和谦谨打动,于是将针术倾囊相授。

  叶天士求知若渴,广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因此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30岁就医名远播。他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病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清代江南地区经常发生大疫,苏州也疫病流行,叶天士救活了不少人。而通过治疗这些疫病,叶天士总结经验,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

  在清代以前,中医论治外感热病大都采用张仲景《伤寒论》的方法。金元四大家对仲景法提出了一些异议,开始尝试使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外感温热疾病,后来元末明初的王履开始区分伤寒与温病,到明末吴有性著《温疫论》,将温疫从伤寒中区分开来。但吴有性并没有分清“温疫”和“温病”的界线。

  而叶天士著《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临床基础,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他既坚持明清以前的温病医家的伏邪致病说,又接受了“新感温病”之说,创立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等方法,拟定了治疗大法,使用犀角、金汁、竹叶之类比较轻灵的药物,成为温病学的主要奠基人。而在内伤杂病方面,他提出了胃阴学说和久病入络说,主张养胃阴,强调脾肾同治,擅长奇经辨治。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功劳甚大。叶氏不但精于内科,对儿科、妇科、外科等也多有建树。叶天士极受时人及后人的推崇,其学说也广为流传,“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可见其知名度之高。史籍称他“切脉、望色、听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脏”。《叶氏医案存真·序》说:“至今谈方术者,必举其姓字,以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民间则普遍传说叶天士为“天医星下凡”。《清史稿》称:“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叶天士的儿子叶奕章、叶龙章都是著名医家,而私淑叶氏的人更多,最闻名的有吴瑭、章楠、王士雄等,也都成为一代大医。

  叶天士在研究中具有严谨精细的治学精神,觉得“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他手不释卷,学无止境,“固无日不读书也”。他常说:“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同时,他认为行医之人,道德为先。朋友评价叶天士乃“内行修备,交友以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拯之,无所顾藉”,深具治病救人之医者仁心。

  乾隆年间,吴地瘟疫大流行,郡里设置医局救济穷人,给他们免费看病,当地的名医每天要去那里看一次病人。据说。其中有个打更的人,全身浮肿,病势险恶,名医薛雪先到医局,给他诊脉后就挥手让他走,并说:“水肿已经太厉害了,不能治了。”更夫走出医局,刚好碰到叶天士到医局来,叶天士发现他并非重症,只是中了驱蚊药剂的毒而已,两剂药就治好了。据说,薛雪因此羞愧成怒,把自己的居处改名“扫叶庄”。又传说叶天士以牙还牙,把自己的居处改名“踏雪斋”。后来,据他们共同的朋友沈德潜解释,薛雪确有“扫叶庄”,但其名另有含意,并非为侮辱叶天士。而叶天士“踏雪斋”则无真实记录。

  还有一个叶天士治穷的故事流传甚广。一天,叶天士正在给病人诊治,一个衣衫褴褛的人冒失地闯了进来,他说自己有致命的病证。叶天士问他是什么病,他说是“贫病”!这时,旁边的人都笑了,说他无理取闹,天下医生哪有能治贫穷的?!不料叶天士却略一思索,取了一枚橄榄给他,郑重其事地告诉他,这枚橄榄可以治他的穷病,还特别交代他:吃肉留核,种下之后,明年自然就不穷了。结果到了第二年,当地发生大疫,必须要橄榄叶入药。这时,叶天士推荐大家去找他买橄榄叶。虽然每人只买几片叶子,价格也便宜,但一树浓叶还是给他带来了一笔小财,并以此为本钱开始做小生意,真的“治好”了穷病。这则故事的流传,也说明了老百姓对叶天士的信任和爱戴。

  叶天士活了80岁,临终时谆谆告诫他的孩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沈德潜《香岩传》)可见,越是站得高、看得远的人,越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也越是谦虚、谨慎。

  叶天士生前患者盈门,日日忙于诊治病人,无暇亲笔著述。他留给后学者的宝贵学术著作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人搜集整理的,其中顾景文和华岫云两位门人的功劳尤其大。他的著作中,《临证指南医案》是在他去世后,由门人取其方药治验,分门别类而集成,刊于1764年,内容包括外感病、内科杂病、妇科与儿科,流传甚广,“无一字虚伪,乃能征信于后人”,价值最高。

  纵观叶天士的一生,无论是他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还是他的治学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他始终具有敏而好学、虚怀若谷的精神,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