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甚广的太极拳问世至今已有300余年,它作为一种经过了历史考验的锻炼方式,集修身养性、防身御敌为一体,它的内涵极其丰富,不论从肌肉活动、内气运行,还是技击格斗、培养情操等方面,都臻于至善之妙境,而且这诸方面又都统一于一体。本文只谈谈太极拳是怎样炼气的。
通过架子导引内气运动
太极拳有一系列的动作,俗称架子,架子是前人的锻炼经验在姿势上的表现。一个架子,总是要经过多方面的反复实践与总结论证才能创造出来,是锻炼者的入门阶梯。架了除了有技击作用外,与某些气功动作有相似之处,可通过外部动作来导引内部的气血运行。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腹松气敛入骨……牵动往来气贴骨而敛入脊骨。”故习拳姿势必须正确,要讲规矩,唯有这样才能达到练拳的功效。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式歌”曰:“气遍身躯不少滞……腹内松静气腾然……意气君来骨肉臣。”太极先辈告诉我们:要想使气浑身周转,姿势就必须上下顺遂、劲不逆扭。许多著名拳师不讲什么理论,只是认真练好架子就有了一身好功夫,原因就在于架子体现着法则,包含着体、用、气。只满足于能练套路,而不求其准确则收效不大,甚至练拳多年而无气感。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架子不仅要准,而且要熟。杨澄甫的弟子董英杰说过,练拳一次要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形意。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拳势正确又认真锻炼,就会由外引内,逐渐产生内气的周转,从最初的腹部充实,到手指麻胀、眼睛微光,到气遍周身。有志于练太极拳的同志,首先要懂架子,求身法的正确,否则徒耗精力白费工夫,得不偿失也。
通过阴阳虚实变化调动内气的运行
有人说,太极拳的奥妙精华尽在虚实二字的运用。阴阳虚实的变化是靠正确的架子体现的,尤其是在练拳的初级阶段。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宗明义提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对平衡的。阴进则阳退,阳进则阴退,偏盛偏衰,就会导致疾病。太极拳在锻炼身体方面就是力求达到阴阳平衡,其手段即通过不断的虚实变化使气血周转全身,意催气动,气催肢动,目随手动,手随目动,足步稳健,左旋右转,矫捷如龙。例如一拳势左腿实右腿虚,一变换姿势即成右腿实左腿虚,由于重心的不断转移变换,一会儿左实右虚,一会儿右实左虚,这样气血也就在身体内部转换、周转。练拳时只要注意心静体松,分清架子的虚实转换,就会感到体内气血流动,从而得到圆活之趣。虚实有前后、上下、左右之分,进一步则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细言之,一足应分虚实,一指亦应分虚实,甚至每个细胞都应分虚实,这就是“一处有一处虚实”。同时又以丹田为主,一变百变,故又谓“处处总比一虚实”。练到此境界,就会“行气如九曲珠,无处不到”,气在体内运行亦如太极图。宋代二程语录中有云:“人有寿考者,其气血脉息自深。”气息既长,自有推动脏腑、自我按摩的作用。脏腑强盛,百病何生?
通过呼吸促进内气运行
所谓呼吸即气之表现。太极拳的呼吸除鼻吸鼻呼外,还采取腹式逆呼吸法,即吸气时腹部往后(命门穴)吸,呼气时腹部从后向前释放。太极拳的呼吸,与气功的以后天练先天、以先天为后天是一致的。吸时后天之气下降,先天之气便上升;呼时后天之气上升,先天之气下降。通过这种腹式呼吸,可促使中气升降、开合,达到炼气之目的。太极拳每势都配合呼吸,阴吸阳呼,一纳一吐。练拳有一定造诣的人,一吸气就会感到身体内部气血流向心脏及命门穴,一呼气则感到气血走向四肢。
全球健康新闻资讯,关注开启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