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肌肉、强化骨骼。
太极拳锻炼,看似平稳缓慢,不急不躁,实则每一招每一式都力求身法、动作到位,从慢练中增强肌肉力量、增强耐力。对于骨骼的锻炼也是如此,通过每一个缓慢的动作,渐次的将身体的重量和劲力循环反复的在肢体左右间移动,循序渐进的进行骨骼强化,增加骨质密度和韧性。另外,太极拳里也偶有发力出拳、震脚等动作,都有助于肌肉力量和骨质密度的增加。
2007年中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中提到老年人伤害的首位原因是跌倒,65岁以上的老年居民中,男性超过20%,女性超过40%曾经跌倒过,并且跌倒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美国也有类似的调查。
老年人肌肉萎缩,活性下降,是导致跌倒的主要原因。太极拳对肌肉力量的增强,是预防跌倒的很好的办法。另外,强化骨骼,增加骨骼的韧性,也可以帮助降低跌倒后受伤的危险。
二、松活关节,拉伸韧带。
太极拳健身的第二个层次,在于增强人体的柔韧性。柔韧性的增强,主要通过太极拳的“松”和“掤”来达到。简要说来,主要是对人体的关节处的松活。“松”是太极拳的核心之一,可以给习练者带来很多益处,可以因松而“开”——松开人体的关节,因松而“落”——让关节咬合更加紧凑入位减少运动阻力,因松而“活”——使关节运动空间加大运动更加灵活,因松而“通”——使人体躯干和肢体间的劲力传输更加通畅,等等。太极拳要求身体的主要关节都要松,包括胯、腰、腹、背、胸、肋、肩、肘、腕、膝、踝等等。太极拳的“掤”,是要求肢体向外伸展舒张,是对松的补充,防止因松而“懈”,因松而“丢”等弊病。太极拳要求的立身中正、虚领顶劲等内容,也是为了达到“松”和“掤”。“松”和“掤”结合起来,就可以帮助人体韧带拉长并增强韧性,帮助关节松开而增强关节活动能力和活动幅度,进而增进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效果。而且中医上也有“筋长一寸,增寿十年”的传统说法,可见韧带拉伸对人体保健的益处。太极拳就是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渐渐的帮助我们拉筋、松活关节。
太极拳练习达到这个层次后,人体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运动幅度、柔韧性等方面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对身体运动的控制能力也会因此而增强。可以更好地预防各类突发事件,降低受伤的危险。
三、开合折叠,按摩脏腑。
太极拳锻炼达到这个层次,开始从根本上助益人体健康。这时也更加体现出太极拳运动的优越性。
太极拳运动,不单单要求外在的形体运动,也要求内外相合,也就是开始追求身体的内在运动。前面提到松腰、松胯、松肩、松胸等等,也提到关节处筋腱的拉伸,这些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促进我们身体骨骼的进一步打开,尤其身体躯干部位的骨骼间,逐渐开始松活,伴随着筋腱的韧性和力道的增强,骨骼间的活动范围进一步增大,双肩、双胯之间以及与脊柱间也都开始形成互动,在太极拳里我们笼统的把双肩双胯合起来称为“四大块”——四大块放松就是指的这个阶段。刚出生的小孩子,骨骼间都没能完全长合,是疏松的连接在一起,因此异常的松柔,可以做出很多成年人做不到的动作来,而不会受伤。《道德经》里也有“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样的句子。成年人往往因为骨骼钙化,以及缺乏系统的运动训练,而使骨盆与尾椎,肋骨与腰椎、胸椎等部位长合在一起,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太极拳训练到这个阶段,就开始促进这些关节的再次打开。骨骼间打开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因一部增强骨骼间肌肉、筋腱的力量,以及运动的幅度,并且因此形成对内脏器官的挤压和按摩,帮助内脏进行小范围、小幅度的运动,进而形成对脏腑的运动保健。
当然,这个过程同时伴随着痛苦和愉悦。痛苦的是原本长合在一起的骨骼开始打开,但骨骼间联接的筋腱和肌肉的力量还未完全形成,以及骨骨间需要新的磨合等等。愉悦的是自己可以体会到运动能力的提高和运动幅度的进一步增大,以及自身功力的增长。对于中老年人,这份痛苦会更加明显,当然愉悦也是如此。
太极拳练习达到这个层次后,力量、耐力都会相应增加,动作的幅度会更加到位,身体反应也会更加灵敏。并且可以对内脏器官产生很好的保健作用,系统的提升人体健康。
四、蓄积内气,疏通经络。
通过一段时间太极拳的正确训练,短则半年、一年,长则三年、五年,太极拳的习练者开始体会到体内的内气活动。初期内气还比较微弱,经过几年的练习,内气活动逐渐明显,形成以丹田为核心的蓄积区。太极拳通过顺缠丝和逆缠丝(顺缠丝是从丹田到肢体末端,逆缠丝刚好相反),达到对内气运行控制,形成丹田和肢体间的内气循环往复运动。同时,也通过顺逆缠丝等练习,达到内气的化零为整。当内气蓄积至丹田饱满,并进一步增加之后,内气便开始疏通身体的经络(因为笔者的水平有限,以及练习到这个程度的人少之又少,具体的练法及内涵这里不多说,以免误导初学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十三势行功心解》里所讲的“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等句内容各自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