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有道是:“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藏血,血舍魂”“肝之合筋也”“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总结起来,不过是肝主谋虑、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肝气正常,肝血充盈,机体众多功能方能正常运行,若是肝出现病变,则会出现很多病症。临床常见的那些肝病病症该如何治疗呢?且看正文!
温馨提示
一、常见病症
肝与胆的病理变化(胆附于中)反映于临床,常见病症为:中风、眩晕、癫痫、昏厥、积聚、耳鸣、疝气、吐血、惊恐、不寐、麻木、震颤等。
二、证候分类
1
肝郁
肝郁又称肝气不舒。其病机为郁热伤肝,气失调达,肝气横逆,疏泄无权,气机阻滞不畅,为瘤为聚;血行瘀阻,经脉闭塞,为痞为积。临床表现:胁痛、呕逆、刺痛、便泄、便溏不爽、积聚等,苔薄黄,脉弦。积聚部位在胁下,或左或右,或聚散无常,胀痛或刺痛,情绪郁闷或易怒,妇女痛经,或经水不调等。肝郁早期,主要郁于本经,症以情绪抑郁、胁胀痛为主。当病情进展,肝气进一步横逆时即影响他脏,特别是侵犯脾胃。这时可表现为胃脘痛、嗳气、呕吐、反酸、食欲减退等脾胃机能障碍症状。这种肝木反及脾土的疾患,临床常见的有肝炎、神经官能症、胆囊疾患,以及某些类型的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慢性肠炎、痛经、
月经紊乱、更年期综合征、乳房慢性肿块等。
2
肝火
肝火的产生,机理有三:一是在大怒等情志直接激发;二是在肝气郁滞情况下,郁久化火;再则为营血衰少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引起的阴虚火旺。前二者为肝经实火(包括郁火),后一种为虚火。实火表现:情绪极易激动、胁痛、眩晕、头痛、咽干、目赤面红、便秘、小便热涩黄赤刺痛、耳鸣耳聋、吐血,甚则发狂,舌边尖红、苔黄或干、舌质红乏津,脉弦数。其胁痛为灼痛不饮,呕吐黄水或苦水,眩晕头痛,自觉筋脉跳动,额热,痛如刀割刀劈,或为胀痛。耳鸣耳聋均为暴作,按不缓除。目赤为眼结膜发红,暴病头肿,吐血亦骤作,血量多。郁火则有往来寒热、呕吐反酸、乳房结节、颈项瘰疬等特征。临床见肝火证候的疾患有高血压、肝胆系统病症、上消化道出血、结膜炎、角膜炎、咽炎、喉炎、淋巴、乳腺结核或脓肿。但肺结核之慢性纤维性空洞型,症见咳嗽咯血、消瘦失眠、面红咽干,则是阴虚火旺的虚证。
3
肝风
肝风的机理有二:一是由肝火旺盛发展而来。肝火又可由肝气郁滞,郁久化火而成,故肝气、肝火皆能演变成肝风;另一方面,在多数情况下,是由阴亏血虚形成。阴虚则阳盛,风经阳化,血虚则生热,热盛生风,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不过这里的风属内风范畴,不包括外感引起的外风。肝阳(火)化风的病机:肝气化火,阳气暴涨,火连气窜,横逆经络,血随气逆,上冲颠顶,“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目眩、口眼歪斜、肢体麻木或震颤、舌强、舌体偏斜抖动、言语不清等,甚则猝然昏倒、手足拘挛或抽搐、苔薄质红、脉弦。多见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某些类型的神经衰弱、美尼埃病、子痫等。关于热极生风,则见于温热病及急性热病的高热惊厥,如
脑炎、脑膜炎,以及败血症、破伤风、肝昏迷等皆与肝风内动(水不涵木)有关。临床上属实证范畴。
肝的病变在早期与肾水不足有很大关系。肝赖肾阴(水)滋养,肝阴不足往往子盗母气,必赖肾阴上济,久则肾阴亦匮乏。血为阴液,肾阴偏虚不足以化血,血不养肝,使肝肾两脏受病。肝肾母子,子病则犯母,母不足亦损及子,即所谓“乙癸同源”。肝肾阳亏多在病的后期出现,它有两类表现:一是以肝肾阴亏证候为主的;一是阴虚阳亢为主的,阳即肝阳。但这类阳亢与肝火不同,此为虚证,前为实证。也有头痛、眩晕、耳鸣、耳聋,但头痛不剧而是绵绵不止,眩晕而不欲睁目(无呕吐),耳鸣多渐渐发生,不似肝火突然耳鸣,且鸣声低。最重要的体征:虚证为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数。除上症外,可有全身乏力、易于疲劳、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潮热、咽干、喉痛,妇女月经偏少、紊乱、色红或暗,或有手足震颤麻木(血不养肝,不能营养经脉),均为阴血亏耗过多所致。继续发展可“阴损及阳”,出现脉细弱、尿频、肢冷等。高血压及肝肾疾病多有此类证型。高血压属肝阴不足的以六味地黄汤加龟甲,中心视网膜炎以杞菊地黄汤加鳖甲,慢性迁延型肝炎肝阴不足的则可以一贯煎养肝阴。
4
心肝火旺
急躁易怒,惊悸少寐,精神失常,狂躁不安,语无伦次,苔黄舌尖红,脉弦数,见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5
肝胆郁热
胆附于肝,湿热内蕴,疏泄失常,故发生黄疸、胁痛等症。胆为中清之腑、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症状:胁痛较重、胸脘满闷、呕吐酸苦水、口干苦、肩背疼痛、皮肤角膜发黄、尿黄赤(阻塞性黄疸),急性期可有舌苔腻。
三、肝病的治法与方药
《内经》提出了总的治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缓之。”此后,历代诸家著作中对此有所发展和充实,其论治及治法,分别列在中风、眩晕、郁证、肝火等病症中叙述。特别是陆老根据古
代文献记述及自己的临床心得,把肝病系统分为肝气、肝火、肝风几个方面,由此而提出一整套治疗肝病的方法,这些方法现在仍为临床广泛使用。
肝病的治疗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直接从肝本脏着手;一是根据脏腑的制约关系经过对他脏的治疗,来到达治肝的目的,即间接治疗,这个疗法就是古代的“隔一”“隔二”治法。这里重点谈谈肝病的直接治疗。
1
疏肝和泻肝
二者含义相同,肝主疏泄,当肝气郁滞出现各种肝郁症状时,经过疏和泄的治疗,使肝恢复条达,以达到解郁的目的,此即《内经》所谓“木郁达之”之法。
>>>>
(1)疏理肝气药物的应用
早期:早期肝气郁于本经尚未到达化火、生风、蕴酿成疾的情况下可使用柴胡、郁金、香附、青皮、延胡索、川楝子、苏梗、木瓜等,病程稍久可用刺蒺藜、香橼、佛手、玫瑰花、绿萼梅等。“新病在经,久病在络”,疏通肝气药无用不效。可通过另一疏通肝络治疗,药物:旋覆花、红花、桃仁、九香虫、丝瓜络、地鳖虫、赤芍、川芎、三七等。当脾气虚弱,肝郁过旺,横逆脾胃,使脾失正常生发之机,胃失通降之势,湿浊瘀滞中焦,出现木克土证候时,应当扶中疏肝双管齐下,方能收效。疏肝药物的特点,除少数略带甘或酸味外,一般多辛、苦(如香附、延胡索、青皮、柴胡、佛手)。盖辛能散能走,苦能降能泄,故疏肝药一般辛散而苦,以药物作用来分,大都属理气类,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治则,故疏肝药都具有辛的特点。疏肝药物虽属温凉之剂,但一般很少有大寒大热者,而只是偏温偏凉之异。偏凉如柴胡、川楝子、赤芍等;偏热如刺蒺藜、延胡索、青皮、九香虫等。由于疏肝药一般均较辛散,故应用时要注意病人体质。如阴亏较重,则须少用或不用,如用之可适当配合滋养肝阴药,以免耗气伤阴,使病情加剧。
>>>>
(2)疏肝方剂
①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柴胡、黄芩是主药,柴胡解表、黄芩清里热,合用解表清里;
半夏、生姜助主药以健胃止呕;党参扶正祛邪;甘草、大枣调和营卫。如热多寒少,舌苔微黄则去生姜加黄连、竹茹。本方为和解表里的首方,用于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及经期感冒而出现的半表半里证。
②逍遥散:疏肝养肝、健脾和胃。柴胡疏肝解郁为主药,加少许薄荷、生姜,利其发散性能,以增强柴胡疏肝解郁作用。肝郁不舒,横逆脾胃,故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不致肝气横逆,用茯苓、白术、甘草以健脾和胃。本方是肝郁脾虚的主方(主症:胁痛胀、头晕、疲倦、食欲不振、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若口苦、咽干、脉弦数,为肝郁化火(热),加丹皮、栀子。本方常用于肝有热象,转氨酶升高,以及月经不调等。
③四逆散:疏肝理气、止痛、散郁热。用于肝郁胁痛、肝胃不和胃痛、泄泻,以及热郁于里,四肢发凉等郁热证。柴胡疏肝为主药,白芍柔肝平肝,缓急止痛;枳实理气,助消除胁肋胀满疼痛。胃痛、口干苦、舌质较红、苔黄,加川楝子、延胡索。
④痛泻要方:平肝、调和脾胃。白术健脾;白芍和肝止痛;陈皮、防风燥湿健脾。用于肝失调达,脾胃运化失常,腹痛、泄泻、肠鸣等,久则加升麻或罂粟壳。
2
柔肝、养肝和滋肝
肝气郁滞日久,病情日虚,营血亏耗情况下,肝必失去营养,肝因缺乏阴液滋润则愈变刚烈,对此应用柔肝之药。若任意使用大量疏肝药,不但不效反而助邪为患,这就是所谓柴胡升肝阳之说。柔肝即滋养营血、补养肝体,即“养其肝体,其用自柔”的治法。当肝风内动,并有血虚阴亏证时,单用息风法效果往往不理想,应以滋肝阴而潜阳。若肝风走窜经络,四肢抽搐或发麻,应养血息风、舒经活络,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肝藏血,养血就是养肝。柔肝、养肝、滋肝都是通过养血调荣的方法达到治肝的目的。过刚则柔、液枯则滋、血虚则养,名称虽异,含义大致相同。
>>>>
(1)柔肝药
①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含挥发油、水溶性生物碱、蔗糖等。炒当归活血行瘀力大,并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等有抗菌作用。
②白芍:苦酸微寒,养血补阴、柔肝止痛。含挥发油、苯甲酸、芍药总苷、芍药醇、芍药碱、树脂、脂肪油、淀粉、鞣质等。
③赤芍:凉血活血、消痛散肿。含赤芍甲素、赤芍乙素、苯甲酸、棕榈酸、蔗糖等。
④玄参:苦咸寒,清热滋阴降火。
⑤女贞子:甘苦平,养阴补肝肾。
>>>>
(2)养肝滋肝药
生地、熟地、首乌、阿胶、鸡血藤、龙眼肉、龟甲、枸杞、鳖甲、牡蛎、萸肉、桑椹等。本类药物的特点都是滋阴补血,其作用为滋养阴液,充实水源。若有血虚、阴虚阳旺,不论肝气、肝火、肝风等都可酌量配合应用。
这类药除三甲——龟甲、鳖甲、牡蛎外,都属甘平、甘温、甘寒之品,大多入肝肾经,故作用也在于补肝肾之阴。这些药物一般性较滋腻,如在肝气郁滞阶段未出现舌质红或绛、苔少、脉弦细等阴亏之证时,当谨慎使用,否则对肝气的疏泄不利。此外,脾虚胃纳不振者亦慎用,选用时可加健脾行气助消化药。常用方剂:一贯煎(北沙参、麦冬、生地滋阴增液,当归、枸杞补血养肝,川楝子疏肝泻火,反佐),左归饮(熟地、枣皮、枸杞滋养肝肾,山药、茯苓、炙草健脾和中),大补阴丸(龟甲、熟地滋阴潜阳补肾,知母、黄柏降火泄热)等。
3
平肝和镇肝
当肝阳过亢,肝风内动时可以采用平肝或镇肝法以息风潜阳。肝风机理如前述,有由肝火演变而来的,属实;若是因阴虚血亏形成的,则此阴虚是因,肝风是果,水亏是本,木旺是标,治疗除平肝外,还要育阴潜阳,或养血息风。
>>>>
(1)平肝镇肝药
天麻、钩藤、羚羊角、桑叶、菊花、刺蒺藜、珍珠母、龙齿、玳瑁、蜈蚣、僵蚕、铁落、牡蛎、地龙。这类药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但都入肝经,都有息风潜阳、镇逆平肝的作用。药性偏于寒凉,仅有部分平性。这与肝风的病机有关,前述肝风是由肝火演化而来,或由阴虚液枯产生,辨证多属实热和虚热,以“热者寒之”的治则,故药不能温。平肝镇肝类药物一般都属清肝、凉肝或养血滋阴药物。临床证明,凡属肝风上冲颠顶的,阳亢居多,治法以平肝为主;走窜四肢的,血虚较多,须养血通络。甘酸微寒,入手足厥阴血分,能去血中伏火,如崩中、血瘀、血闭、破血之证。
>>>>
(2)临床常用方剂
①平肝潜阳者:建瓴汤(代赭石为主药,龙骨、牡蛎、牛膝加强主药作用;生地、白芍、柏子仁、山药育阴宁神、柔肝缓急),羚羊息风汤(羚羊角、酸枣仁平肝息风潜阳为主药,钩藤、白芍等息风和血,地龙、天竺黄除痰通络利窍为辅,茯苓利水安神,牛膝破血行瘀;杜仲滋补肝肾),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夜交藤平肝息风,黄芩、栀子清热降火,石决明镇潜)。
②镇惊息风者:羚羊钩藤汤(羚羊角三分冲服、竹茹、升麻、桑叶清热镇痉,钩藤、白术、生地平肝息风,茯神、川贝宁心除痰),镇肝息风汤(代赭石、龙骨、牡蛎、龟甲、牛膝、白芍镇肝潜阳,玄参、天冬壮水养肝,川楝子、麦芽、青皮清肝热、解肝郁),玉真散(白附子、胆南星祛风镇痉,天麻平肝息风,
白芷、防风、羌活散风),撮风散(蜈蚣、全蝎、僵蚕、钩藤祛风镇痉,牛膝、麝香镇惊通窍,用于破伤风及小儿高热惊厥,竹叶汤调服一分),大定风珠(龟甲、牡蛎、鳖甲潜阳息风,生地、麦冬、白芍、五味子、麻仁、阿胶、鸡子黄、炙甘草滋养阴液)等。
4
清肝、泄肝和凉肝
对于肝经实火为患,所用药物大致相同,即遵“热者寒之,实则泻之,温则清之”以解除肝经湿热。清肝法多用于肝经实火的早期,清之不效,再用泄肝法。凉肝这一用语,习惯上不同用于清火和息风。
>>>>
(1)清肝药
丹皮、栀子、黄芩、竹叶、菊花、桑叶、连翘、夏枯草等。
>>>>
(2)镇肝药
羚羊角、龙胆草、芦荟、黄连、黄柏、大黄、赤芍等。本类药性皆寒凉,尤以苦寒泻火之味居多,为三黄、栀子、夏枯草、龙胆草,且其中大多入肝胆二经,于上述药物中同时加用车前、木通、茯苓之类以利小便兼泄心火,或用泻下以通大便兼清阳经之热,开导热之出路,“泄”的意义即在于此。同时,为使二便通利而伤津劫液,故用此类药后再加生地、当归之类以生血补阴。
>>>>
(3)代表方剂
①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木通、车前、泽泻、柴胡、当归、生地、甘草),清泻肝胆实火和湿热。本方以龙胆草泻肝胆实火、去湿热,为主药;黄芩、栀子清热燥湿为辅;木通、车前、泽泻利水渗湿;生地、当归、柴胡舒肝养血为佐;甘草调和诸药。适用于胆囊炎、中耳炎、结膜炎、睾丸炎、外耳道肿、急性青光眼,以及消化道出血由肝火盛引起者、高血压属肝火盛者。
②当归芦荟丸(当归、胆叶、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大黄、芦荟、木香、麝香、青黛,蜜制),适用于肝胆实火引起神志不宁、惊悸抽搐、头晕目眩、两胁痛引少腹、大便秘结、小便黄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