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工作,紧张的生活,总是让人们时不时就忘记了爱惜自己的身体,青春、健康,毫不犹豫地奉献给事业、家庭。但很多疾病却在悄悄透支身体健康,失眠、痛经、胃脘痛……都是危害健康的“恶魔”,有一个方剂,可以搞定这些疾病,这个方剂到底是什么呢?且看正文!
四逆散原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载。《伤寒论》第31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方由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组成,其功用为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少阴病四逆之证。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现代医学家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胸胁、脘腹疼痛诸症。
吾师李成光精通中医经典,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擅长从脾胃、温病理论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尤以四逆散加减化裁治疗胸胁、脘腹疼痛及妇科痛经、
月经不调、失眠等多种疑难病证,良效甚佳。现将李老的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一
用药特点
李老临证用药注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三因制宜治法,其中以“因地制宜”为重。李老认为,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时间较长,其病寒,生长及常年居住于此之人多腠理致密,故治宜辛温,药量可以稍重;我国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气候温热潮湿,其病多湿热,生长及常年居住于此之人多腠理疏松,故治宜苦寒,药量宜轻。而我省(海南省)位处于中国南部,地处热带,常年属于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其病多易化燥、化热、夹湿,故用药宜偏苦寒,少温燥。
李老临证处方药味偏少,每个方一般由10~12味药组成,最多不超过16味。药量偏小,一般5~15g,部分30g,极少数达60g。不仅疗效甚佳,还经济实惠,深得广大患者的欢迎。
李老临证上喜用枳壳,少用枳实,归其原因主要有二:一者海南地处南方,其人腠理多疏松,饮食多清淡,故遣方用药药性偏轻、作用偏缓。二者中医理论认为枳实性沉而立下,枳壳性浮而立上;枳实主入脾肾,破气作用较强,能消积除痞,导滞通便;而枳壳主入脾肺,作用较枳实缓和,以行气宽中除胀为主。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枳壳中挥发油的含量是枳实的1.56倍,柠檬烯的含量是枳实的1.55倍,其含量枳壳均高于枳实。柠檬烯易在肺部分布和排泄的推断,与枳壳性浮而立上,主入脾肺相一致。枳实性沉而立下,主入脾、肾,这可能是枳实中极性强的有效成分含量高于枳壳。
二
异病同治
1.失眠
王某,女,52岁。因“睡眠欠佳2年余”于2012年5月10日初诊。患者于2年余前停经后开始出现失眠心悸,烦躁不安,头晕目眩,精神、食欲不振。曾多次在海口某三甲医院就诊,诊断为心脏神经症、围绝经期综合征。平素需服用“安定”“唑吡坦”等药物方能入睡。亦曾找过中医,先后服用“酸枣仁汤”“朱砂安神丸”“甘麦大枣汤”等方剂,效果欠佳。从2010年11月15日起,服用安眠药后仅能入睡1~2小时,严重时可通宵不眠。为此,患者终日抑郁寡欢,四处求医。来就诊时,精神疲倦,面色萎黄,口稍苦,无口干,大便欠爽,不硬,舌边尖红,薄白苔稍干,脉略弦。李老认为此乃肝郁血亏,心神失养所致,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方用四逆散加减: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甘草10g,首乌藤15g,合欢皮15g,白术10g,茯苓30g,丹皮10g,栀子10g,鸡血藤10g。共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5月18日复诊:患者诉服药后睡眠有所改善,现每晚2片安定及配合中药服用后已能入睡4~5小时,无口苦、口干,舌边尖红,薄白苔,脉略弦。于上方去丹皮、栀子,连服10剂。
6月1日复诊:目前已少用安定片,可睡眠7~8小时,面色较前红润,体重已增加4斤,已无眩晕、心悸等不适,舌脉同前。嘱患者继续服10剂巩固。
《血证论·卧寐》曰:“心病不寐者,心藏神,血虚火妄动,则神不安,烦而不寐。”本案之所以从肝论治,乃女子以肝血为本,年过五旬肝血亏耗益甚,心失所养,故有心悸烦躁;加之久病不愈,肝气不舒,气郁化火,故有口苦。火邪上扰则头晕目眩,少寐
多梦。方中取四逆散疏肝解郁,透邪外出;首乌藤、合欢皮养心安神;白术、茯苓、鸡血藤健脾养血;丹皮、栀子清解郁热。本方用之气畅热除,肝血充足,自然寐实而安。
2.痛经
黄某,女,24岁。于2012年5月5日就诊,诉有痛经病史8年,每次月经来时乳房、下腹部胀痛明显,伴有口舌生疮,月经色紫黑量少有血块。口干,食欲、睡眠欠佳,舌边尖红,有杨梅点,白苔微黄,脉弦略数。李老辨证为肝经郁热,予: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甘草10g,丹皮10g,栀子10g,鸡血藤10g,茯苓30g,白术10g,生地黄15g,
白花蛇舌草30g,丹参15g,淡豆豉10g,合欢皮15g,首乌藤15g。嘱患者于经前1周服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6月25日复诊:患者诉本月月经来时乳房、下腹部胀痛已不明显,口舌生疮减少,睡眠、食欲改善,舌边尖红,白苔微黄,脉弦略数。上方去淡豆豉、合欢皮、首乌藤,于经前1周服10剂。
7月24日复诊:诉本次月经来时乳房、下腹部无疼痛感觉,无口舌生疮,睡眠、食欲可,舌脉同前。嘱患者再服用2个疗程巩固。
妇女以血为本,血赖气行,气血调和则经水通畅,冲任冲盈。若肝气不舒,气血失调,气滞血瘀,月经不通则痛。乳房、下腹部属肝经,本例患者月经来时乳房、下腹部胀痛明显,伴有口舌生疮,月经色紫黑量少有血块。此乃肝经气滞血瘀,郁而化热为患。《张氏医通·妇人门上·经候》曰:“大抵妇人受气则气乱,经期亦乱,故调经以理气为先。”故以四逆散疏肝理气,丹皮、栀子清泻郁热,白术、茯苓、鸡血藤健脾养血,淡豆豉宣郁除烦,生地黄、丹参清热凉血,白花蛇舌草解毒散结,首乌藤、合欢皮养心安神。郁热、瘀血去除,使气机通畅,通则不痛。
3.胃脘痛
黄某,女,40岁。于2012年5月2日就诊,诉剑突下胀痛近1周,伴有嗳气,饥时无空虚感,食欲一般;曾行胃镜检查提示有慢性胃炎,Hp(+),服西药“奥美拉唑”“
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舌略红,白苔,脉弦。辨证为肝胃不和,予: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甘草10g,黄连5g,蒲公英15g,佛手10g,木香5g,白术10g,薏苡仁15g,半夏5g。共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5月7日复诊:诉剑突下已无明显胀痛,稍有嗳气、泛酸,舌脉同前。于上方加海螵蛸15g,共5剂。
5月12日复诊:剑突下无胀痛不适,无嗳气、泛酸,舌脉同前。嘱患者继续服5剂以巩固疗效,并嘱忌辛辣、生冷、油腻之品。
《景岳全书·心腹痛论治》曰:“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致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皆当以理气为先。”本例患者肝气不舒,邪热内陷,肝胆郁热,故有口苦;横逆犯胃,故有疼痛、嗳气、泛酸。方中以四逆散疏理肝气,黄连、蒲公英清解肝经之郁热,佛手、木香助四逆散以行疏肝之气,白术、薏苡仁以健脾护胃,半夏、海螵蛸降逆制酸。肝气舒则胃气顺。
李老认为胃脘痛的病位在胃,但胃与脾相表里,而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而此病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故以四逆散为基础方。口苦加黄连5g,蒲公英15g;伴恶心、嗳气者加半夏5g;伴泛酸、易饥等胃酸过多征者,加海螵蛸15g;伴纳差者,可加神曲10g,麦芽15g;伴腹胀重者,可加砂仁5g(后下),白蔻仁5g。
4.腹痛
李某,女,49岁。于2012年5月3日就诊,诉服用妇科消炎药后出现左上腹胀痛不适,嗳气频繁,饥时明显,食欲、睡眠一般,大便稍溏,舌淡红,白苔,脉弦细。既往有“胃溃疡”病史。辨证为肝郁脾虚,予: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甘草1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海螵蛸15g,半夏10g,木香5g,蒲公英15g。共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5月8日复诊:左上腹疼痛减轻,嗳气减少,大便成形,舌脉同前。守上方继续服5剂。
5月13日复诊:腹痛、嗳气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成形,食量较前增加,舌脉同前。嘱患者忌辛辣、生冷、油腻之品以防复发。
古人云“痛责之于肝,泄责之于脾”。肝气郁滞,气机升降失调,故而出现脘腹胀痛;肝木克脾土,脾气亏虚则有大便溏泄,饥时腹痛明显。故予四逆散疏理肝气,四君子汤健脾除湿扶土抑木,半夏、海螵蛸降逆制酸,蒲公英清解肝经之郁热,木香助四逆散以加强行气之功。肝气舒、脾土健则诸病皆除。
李老治疗腹痛善以四逆散为基础方,脾虚加四君子汤;伴疼痛较重者,可加延胡索10g,川楝子10g;夹湿邪者,可加茯苓15g,薏苡仁15g,砂仁5g(后下),白蔻仁5g;伴矢气、肠鸣者,加防风;伴大便带黏液者,加
苦参;伴肛门热者,加地榆10g,蒲公英15g。
回顾李老四逆散的使用,才更能体会“异病同治”的精髓,更加懂得真正的医家在“异病同治”之时,深谙疾病本身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医家要做好“病证结合”发挥中医特色,临证才能取到良效,才能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由于本人中医文化根底尚不扎实,临证经验缺乏,加之跟随李老师学习的时间不长,还未能完全参透李老师临证治病的内涵,希望日后加倍努力,不断汲取李老师的医术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