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内经和伤寒论没有联系,这个问题,要看观察问题的高度。在营卫的层次上说,灵枢是营卫针法,伤寒论是营卫药法,两者的目的一样,都是在调营卫,一个用针,一个用药而已;在运气学层次上看,内经讲三阴三阳,伤寒论体系也是三阴三阳,内核一样;如果从技术层次上看,方证对应和针灸没什么联系,但如果在脉的层次上,平脉施治又和针灵有了共同点。所以说,没有对错,只有认识水平的高低。经常有医生说,别讲大道理,告诉我怎么做!问题是,理论不清,技术不精。
目前针灸界有几个误区,针小了不放心,针少了不放心,针不痛不放心。灵枢针法,用针少,不追求酸麻胀痛的针感,只重脉是否平和,脉平即为气至,气至则症状消失,如风吹云。那“酸麻胀痛,气至病所”是怎么回事呢?据说是日本人提出来的,啥年代成了针灸界共识,就不得而知了。
目前针灸针法种类很多,不要说公众,就连针灸师都说不清互相的区别了。我来理一下:
1.传统针灸:是以气为核心的传统针灸,特点是在阴阳五行思想指导下,针刺经络,其代表是“脉针”;
2.易医针灸:是以易经卦象为核心的针灸,特点是扎卦,其代表为“六合”针法等,可以把卦放在腹,脐,眼,手等处,大同小异;
3.解剖针灸:以形为核心的现代针灸,用神经、血管、肌肉等结构理念指导针刺,比如“干针”,他们自己正在努力把自己从传统针灸分离出来。可见,什么样的思想,就产生什么样的技术。
中医重“气”,现代医学重“体”。针刺技术,本无中医西医之分,在“气”的思想指导下,就是中医针灸;在“体”的思想指导下,就是解剖针灸。中医针灸是爱因斯坦式的针灸,解剖针灸是牛顿式的针灸。如果中医针灸向“体”上发展,那这个学科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经典中医不排斥形,但以“气”为核心。要改变形,可以通过改变它的场来实现,这就是李约瑟说的:“中国在尚未产生一个牛顿型的宇宙观之前,先来了一个爱因斯坦型的宇宙观”。
调脉就是调气,脉平就是气和,可以随意改造脉的中医就是身怀绝技的中医。治疗当中,脉平而症状没改善的,回家以后可能会好转;症状当时好转而脉没平,回去复发的几率就大。养生、治未病,调脉是最接地气的技术手段,因而调脉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获得较稳定的调脉效果,最好在上午留针25-30分钟。
针灸的既时效果很有冲击力,但这不是真正的目的。针灵的目的在于调整整体气机。眼下没见到效果,不等于无效。有针灵医师说,“好的!这是我最近郁闷的问题,看着大家的奇迹针灵,我的即时奇迹却不多,有点怀疑自己的针技了,但是连续调理过的顾客整体改善是很好的,这应该是整体气体改善的体现吧。”
什么样的理念,就产生什么样的技术。灵枢的出发点是“气”或能量层次上的人体,所产生的技术就是“针灵”。有人说引用经典是“断章取义”,仔细想想,好像也对。如果把经典引成证据链,要有“章”可“断”。
传统针灸流传已久,亚洲国家都是和中国学的,还要继续分类么?中国人当然不想再分了,但有人要分。凭什么?比如韩国,灵枢这本书,是在北宋的时候,是我国用一整套治国书从高丽换回来的,尽管回来了,国内研究这本书的人,还不一定比韩国人深入。正因为我们抛弃了经典,而他们更像经典,所以韩国人就有了当传统针灸领导者的想法,还搞出了传统针灸标准方案。传统针灸,你扔了,我捡了,这东西算谁的?
穴位解剖,经络解剖,都试图在形的层次证明经络的存在,半个世纪过去,都没了下文。从前有神经、体液说,现在又有了筋膜说。我先泼点冷水,经络气化现象和筋膜没有必然联系。当初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时候,英国一位哲学家Heumus向牛顿提出挑战,经典物理学的试验和结果,没有必然联系,一时间天下大乱,牛顿经过仔细思考,不得不承认那位老弟是对的。量子物理学的结论,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其结果原本就是他们自己脑子里想的,表面上看上去是原因和结果的,并没有必然联系......悲剧了。
讲以“气”为核心,不等于排斥形和神,气是形和神的桥梁,调形和调神,都可以通过调气的手段而达到。同样,强调脉诊,不等于排斥其它三诊,而是说脉诊为四诊之首,因为脉诊是查气最方便的方法,古代圣贤,言不离色脉,而色脉是四诊当中最客观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