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文化 > 古今名医 > 我的一个舅舅,是位好中医

我的一个舅舅,是位好中医

2017-03-01 来源:羊爸爸中医育儿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他自小家中穷困,脑筋也不是特别聪明,于学习上,唯刻苦尔。至于他为何如何热爱中医,我不得而知。只知道他考上了本地的中医大学,专业学习五年后,又师从一位清末太医的徒弟苦学三年。《本草纲目》《千金方》等书籍,据说舅舅虽不至于倒背如流,但都熟记于心。

   五六年前,曾于中医院见一女大夫。把脉未到一分钟,便开下单子,让我去做检查。我颇为吃惊,惊乎于原来现在中医也和西医一般无二的流程。遂替病家担忧,又替医者心痛。如此行医,岂不愧对病者,愧对所学。

  近日来,终于打听到一位中医大夫,据说医术不错,遂带着殷殷希望来看诊。
 
  初见,颇年轻。但,医道,不在年龄。据说,他是中医世家,自小跟随父亲学医,也算是家学渊源吧。
 
  但见他搭脉,默然不语。后,右手转左手。
 
  因情景过于熟悉,我倏忽陷入茫茫回忆之中,不能自拔。
 
  自小跟随父亲学医,也算是家学渊源吧。
 
  但见他搭脉,默然不语。后,右手转左手。
 
  因情景过于熟悉,我倏忽陷入茫茫回忆之中,不能自拔。
 
  
 
  自小我认识一位好中医,我喊他一声舅舅
 
  自小,我们家便认识一位好中医,是我舅舅的发小兼同学,我也跟着喊他一声舅舅。
 
  这位没有血缘的舅舅,是位回民。他身量不高,但因为有回民浓眉大眼的特色,所以长相颇为英俊。
 
  他自小家中穷困,脑筋也不是特别聪明,于学习上,唯刻苦尔。至于他为何如何热爱中医,我不得而知。只知道他考上了本地的中医大学,专业学习五年后,又师从一位清末太医的徒弟苦学三年。《本草纲目》《千金方》等书籍,据说舅舅虽不至于倒背如流,但都熟记于心。
 
  因为专心在学业,于爱情上,他不甚精心;又因为颇有本领,他为人清高桀骜。
 
  但这种性格,却造成了他日后的种种不顺。
 
  爱情上的不开窍,他错过了和自己同专业的女同学;清高桀骜的性格,使他在分配工作时,遭人顶替。本该是市属中医院,被挤到区属;本该在内科,又被挤到推拿科。
 
  一位内科大夫,在推拿科能有什么作为呢?这种心情,种种郁闷,外人不足道也。
 
  因为没有后台,而被他人顶替,这种事情在现在也屡见不鲜。从彼时就一直警醒世人,如果一个国家不能给大众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与平台,那么等待这个国家的只能是有本领的人纷纷出走,没本领的人在岗位上混吃等死。而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80年代,医生走穴还是很罕见的年代,这种分配的结果无异于提前将一个有本领有志向的大夫打入了冷宫。其中的委屈,怨恨,不甘,一言难尽。
 
  
 
  很多人去推拿科找他
 
  不是推拿
 
  是为了看病
 
  所幸,大夫的工作就是这样。除了依托于体制,还可以靠口耳相传,尤其是中医大夫。因为医术甚为精湛,舅舅的名声逐渐传开了。
 
  因此很多人排队去推拿科,不是为了推拿,而是为了找他看病。本应守得云开见月明,可是他又遭到了同科室大夫的排挤。心情一直不得舒快。
 
  或许过于挫折的从业经历,让他早早看开了。便着手辞职,准备正式开一家诊所。这在二十年前,还是非常罕见的。
 
  那时候,我们一家人的病都是舅舅一人包揽。他话很少,因为用脑过甚,头发早早谢顶。又因为自小家中困顿,他的身材也很瘦小。
 
  远远望去,
 
  只看到那硕大的脑门
 
  和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望、闻、问、切这四步,他是不是会“望”我不得而知,反正他是从来不“问”的。坐下后便开始切脉。周围很静,他默默沉思。有时沉吟,有时眉头轻皱,仿佛在思考。你给他说病症,他就轻轻的“嗯”一声,似不大经心。切罢右手,他会转向左手。有时候还会交替把脉好几遍。
 
  这最关键的一环后,他就会低头细细写下药方。这一张药方,要细细斟酌好久。一个病人看完,竟要花费半个钟。按照现在的白班八小时计算,他每天只能看二十个人。
 
  
 
  他说:“一副药就好了”
 
  左右手切脉,实属中医中的正常现象。但在舅舅去世后,我竟再不曾看过。
 
  “恩,问题不大。吃点药就好了。”
 
  大夫的说话声,把我从沉思当中拉回。
 
  “请问吃了药,大约多久能好呢?”
 
  “也就吃上几次,二十来天吧。”
 
  “哦。谢谢啦”
 
  曾多次问病于医生,多久才能好。‘要根据具体情况,要根据身体状况,要根据检查结果,要根据心理状况’,总之,没个人说的准。大家都说现在的医生是越来越谨慎了,谁也不敢打包票了。
 
  “舅舅,我什么时候才能好啊?我还得上学呢。快考试啦。”
 
  “呵呵,不用担心,一副药就差不多了。”那年,舅舅摸着我的头,和蔼但是自信的回答了我这个本该“谨慎以对”的问题。
 
  仿佛是天妒英才;又或是前半生的坎坷经历;更是因为婚后感情不顺;身心相互影响,舅舅竟身染恶疾。纵然医好过无数人,却依然英年早逝,撒手人寰。惊闻噩耗,不论是亲朋还是病家,无一不垂泪叹息。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曾言:"能息心,自瞑目。”可见,舅舅医术虽高,但在息心上,还差的很远。医不自治,可见一斑。
 
  
 
  一位与舅舅同期的女大夫
 
  虽比不过舅舅
 
  但由于机缘和灵活声名鹊起
 
  与舅舅同期的,倒是有一个女大夫,经历和舅舅大不同。这位女大夫也是位中医,但擅长小儿科。其实中医是讲究融会贯通,按说是不分科的。中医但凡分了科,便如练武功分门派一般,先是落了下乘。
 
  所以这位女大夫于小儿科方面,倒是有几贴特效药。她脑筋灵活,不拘泥于形式,早早出来走穴,各个诊所坐诊,名声鹊起,比舅舅的病家还要多。何况孩子的父母,也多半是舍得花钱的。所以纵然药贵一些,倒也没人介意,只要看的好便烧高香了,遑论其他。
 
  这位女大夫几年间便积累了些身家。
 
  近日再去这位女大夫处看病,她已经开始将处方保密了。
 
  “大丈夫立于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医者,治病救人,父母心也。”
 
  祝愿:医疗环境越来越好。
 
  祝愿:每个病人都怀着真心诚意去对待医生。
 
  祝愿:每个医生都带着父母心来疗愈病家。
 
  祝愿:越来越多的精英人群愿意从事医生这个行业。
 
  ——以此记,感谢舅舅从小的治病之情;以此记,愿舅舅安息。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