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剂是最常用的中药剂型,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病证和药物。《神农本草经》言:“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散剂作为中医药传统剂型之一,具有许多其他剂型不具备的优势,如服用方便、制作简单、节省药材用量、降低药物费用等。
何为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可内服或外用。内服散中又分调散和煮散,其中调散是以细末为剂配合不同溶媒直接服用;煮散则有细末进行煎煮服用。散还可以外用即外用散,指原药材或饮片打为细粉外敷于肌肤之上,亦有作点眼、吹喉、刷牙等外用者。
散剂的历史源流
散剂的历史由来已久,是一种古老的中药剂型。在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发现其中有“煮散”记载。
《神农本草经》中对剂型的总结时亦提到了散,言:“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
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所有方剂中,散剂约占15%。
至宋代由政府推广颁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88方中,散剂共有329方,约占总方的1/3,而在宋代及其之后的方书中,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济生方》等书中均可见大量散剂记载,散剂的应用达到了鼎盛时期。
纵观散剂的发展历史,源于先秦,见于东汉,定名于唐,鼎盛于宋,衰落于明清,延续至近代。
散剂的优势
散剂具有用药剂量相对较小、价格相对便宜、患者服用与携带方便的优点。研究显示,在煎煮过程中,煮散能以汤剂饮片1/2~2/3的剂量而达到同等的疗效,从而有效地节省了中药药材。且针对部分病证,散剂疗效较其他剂型更佳。
适用于散剂的中药材
动物类药如水蛭、蜈蚣、穿山甲等,由于其主要成分多为动物蛋白,高温煎煮容易破坏生物活性,降低疗效,且动物类药野生资源少、人工饲养周期长、费用大,若采用服散形式便可节省药材,避免资源浪费。
贵重药材如麝香、熊胆、牛黄、鹿茸等,采用散剂便于提高药物利用率,降低费用。
有毒药物,如麝香、马钱子、甘遂、大戟等,散剂便于控制药量,且作用更为峻猛。
不耐煎煮药物如生大黄、仙鹤草、芦荟及树脂类药材琥珀、安息香、儿茶等,散剂服用可更好地保存有效成分。
适用于散剂的病证
某些肝经病证使用散剂疗效更好。如四逆散、当归芍药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使用散剂调肝的过程中不损伤气血,作用更佳。一项研究比较了逍遥散与同方汤剂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散剂优于汤剂。
部分应用攻逐法治疗的病证,根据病情,有时用水煎剂则药力下降,使用散剂药力更为峻猛,如利尿之五苓散,涌吐之瓜蒂散等。
病灶在局部的病证,内服药难以直达病所,须局部用药,可选用散剂,如蛇床子散。
一些治疗时需兼顾体质、减少副作用的病证使用散剂更有效,而且能最大程度地兼顾体质等因素,副作用也最小。如《金匮要略》中天雄散主治男子失精滑精日久,此时应用散剂,药物量小、温而能摄、温而不燥,反而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目的。再如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慢性阑尾炎,病灶局部有炎性包块,迁延不愈。因汤剂药力相对迅猛,不利于渗透到组织深处,散剂更适宜,效果也更好。
单味药服散举例:
除上述散剂的优点,单味中药服散还具有治疗疾病靶点明确的特点,如单味药蜈蚣服散治疗高血压病。蜈蚣辛温,归肝经,擅于熄风镇痉、通络止痛,可用于肝阳上亢化风所致的头晕头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蜈蚣有直接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且蜈蚣所含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局部组织因长期血液循环不畅缺氧所致的高凝血状态,有利于病变组织细胞的复原,临床可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