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医李时珍不仅医术精湛,而且颇有文才。
有一年,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在外面生活了5个月。在这期间,李时珍的夫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在这封情书中,槟榔、半夏、当归、使君子、寄生草、芍药、天南星、忍冬藤、白芷、黄连、豆蔻、丁香都是中药。李时珍的夫人采用了连缀写法,把中药的名字串联起来,表达了自己对夫君李时珍的思念之情。
李时珍看了夫人的情书,感慨万千,心中也油然生起对夫人的思念之情,他立刻回信写道:“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菀。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至时有金相赠也。”
李时珍的情书中写的红娘子、桂枝、菊花、紫菀、常山、滑石、从容、急性子、苍耳子、红花、马勃、杜仲也是中药。李时珍的回信写得文辞纤巧,语意缠绵,倾吐了夫妻间纯真深切的相思之情。有趣的是,李时珍在信中写的“红娘子”这种中药与“妻子”双关,非常别致。
李时珍和夫人的两封情书巧用了24味中药名串联成篇,毫不牵强,妙趣天成,读来情趣无限。
如何看待张娜拉祭拜李时珍?
前些年因为说了一句“没钱就去中国演出”,韩国女星张娜拉险些被口水淹没,好在这个娃娃脸姑娘足够幸运,没毁在自己的一语之失上,顺利地渡过了难关,后来还在北京完成了一档晚会的节目录制工作。据媒体报道,在录完节目后,张娜拉父女突然决定在2月6日奔赴李时珍故乡湖北省蕲春县祭拜这位中国圣医,为了这次祭拜,张娜拉还做了相当充足的准备工作。
张娜拉祭拜李时珍,这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难免会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最容易联想到的是,张娜拉是希望通过此举向中国文化致敬,继而向中国人示好,以挽回“圈钱门”给自己带来的形象损失,可以视为一次明星危机公关行为。不过,张娜拉拜祭李时珍,也并非完全牵强附会,报纸上说,张娜拉的外公是一名在韩国拥有相当高知名度的老韩医,现已年过九旬,老人终生都有一个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到李时珍的出生地进行一次祭拜。
祭拜李时珍,成为一位韩国老人的终生梦想,无论如何,这位老人的诚意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晚辈,张娜拉也许不知道李时珍何许人也,但能够借助自己的明星身份,帮助外公完成这一夙愿,也算是孝道的一种体现。中韩文化在很多层面,都有着同样的传统,剥离掉附加于祭拜李时珍这种行为上的娱乐色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已经在现代社会迷失的精神,比如追根溯源,比如怀念与感恩,比如某些单纯的理想和愿望等。
谈到中韩文化交流,能脱口而出的恐怕只有已经举办了十一届的“中韩歌会”了,即便是2007年举办的中韩文化交流年,也鲜有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动,倒是近些年韩国端午节申遗、风水申遗、中医源自韩国、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等事件,在刺激着中国网民情绪的同时,也引起一种反思:在强烈批评韩国人别把手伸得太长的时候,我们在传统文化继承与保护方面,究竟又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
张娜拉这次和外公一起去湖北祭拜李时珍,其实是有着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的,此举起码是对韩国某大学教授郑在书“李时珍是韩国人”最有力的反驳,也间接地承认中医源自中国、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就能抢走的。当然,中医和李时珍属于中国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和张娜拉来不来祭拜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但如果忽略张娜拉的韩国人身份不谈,简单一些看这个事情的话,何妨不是一名国际公民在向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