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温病学界,刘景源是目前国内研究与应用《温病条辨》的代表性专家,今天就分享一篇刘景源关于解读湿热并重证候的文章,一起来品读吧!
中焦湿热并重的证候既可见于湿温病中,又可见于暑温与伏暑中的暑湿病,其病变中心部位在脾胃,多表现为脾湿与胃热并重。其治疗要用辛温、苦温与苦寒药物相配,辛开苦降,燥湿清热。因为湿是有形之邪,热为无形之气,热易清而湿难去,所以治疗湿热并重的证候仍然要以祛湿为重点。
1
里虚邪陷
五十四、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湿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此与热邪直入包络谵语神昏有间。里虚,故用人参以护里阳,白芍以护真阴;湿陷于里,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湿中兼热,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降。此邪已内陷,其势不能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
人参泻心汤方(苦辛寒兼甘法)
人参二钱,干姜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黄芩一钱五分,枳实一钱,生白芍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讲评】本条是讲上焦湿热内陷中焦而导致中焦湿热并重的证治。上焦湿热内陷中焦的前提是中焦里虚,正气不足,出现里虚的原因,或是中焦脾阳素虚,或因误治,尤其是误用苦寒攻下,损伤脾阳。总之,中焦阳虚,抗邪无力,致使上焦湿热内陷中焦而发为中焦湿热证。因其里虚在先,所以其证候既有湿热,又有阳气虚,属虚实夹杂证。其临床表现可见身热,头身重痛,视物不清,神志不清,纳呆食少,身倦乏力,舌苔淡黄而滑,脉濡缓。
分析其病机,身热是中焦湿热郁蒸所致。湿热郁蒸于肌肉,阻滞气机,所以头身重痛。湿热上蒙,清窍不利,所以两目如蒙,视物模糊不清。湿热蒙蔽心包,可以见神志不清,但是它与痰热蒙蔽心包证的神昏谵语不同,因其湿热郁蒸于气分,如同雾霾蒙绕胸腔,使气机不利,心包被蒙,但营阴并未损伤,所以病情轻浅,湿去则窍开。脾虚湿困,运化失权,则纳呆食少。阳气不足,功能低下,所以身倦乏力。舌苔滑,脉濡缓主湿邪内蕴,舌苔淡黄主热邪内蒸。
因为本证是既有湿热中阻,又有脾阳不足的虚实夹杂证,所以治疗要燥湿清热与补气温阳并施,方用人参泻心汤加白芍。方中用人参补气,干姜温振脾阳,使中焦的阳气恢复,则湿邪容易祛除。干姜与黄连、黄芩、枳实相配伍,辛开苦降,燥湿清热,宣通气机,使湿热邪气下行。方中用芩、连还有制约人参、干姜之温性,以防其补气温阳而助热的作用。白芍制约干姜、芩、连之燥以保阴液。从整体来分析,这个方剂是寒温并用,温不助热,寒不伤阳,燥不伤阴,可以说其性持平,祛湿与清热并重。在临床使用本方时可以加入厚朴、白蔻仁、生薏苡仁以增强辛开苦降,渗利湿浊的作用。
2
湿阻机窍
五十五、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
此邪从上焦来,还使上焦去法也。
三香汤方(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
瓜蒌皮二钱,桔梗三钱,黑山栀二钱,枳壳二钱,郁金二钱,香豉二钱,降香末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方论】按:此证由上焦而来,其机尚浅,故用蒌皮、桔梗、枳壳微苦微辛开上,山栀轻浮微苦清热,香豉、郁金、降香化中、上之秽浊而开郁。上条以下焦为邪之出路,故用重;此条以上焦为邪之出路,故用轻;以下三焦均受者,则用分消(分析极清——朱评)。彼此互参,可以知叶氏之因证制方心灵手巧处矣!惜散见于案中而人多不察,兹特为拈出,以概其余。
【讲评】本条是讲由口、鼻而入的湿热邪气传入中焦,湿热并重,困阻脾胃的证治。其临床表现可见身热,头重如裹,昏瞀眩晕,鼻塞,重听,胸闷脘痞,纳呆不饥,舌苔淡黄而腻,脉濡。
分析其病机,中焦湿热郁蒸,所以见身热。热蒸湿动,上蒙清窍,浊邪害清,就出现头重如裹,昏瞀眩晕,鼻塞,听力下降的表现,也就是吴鞠通在条文中所说的“机窍不灵”。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利,所以见胸闷脘痞。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受纳与运化功能呆钝,所以纳呆不饥。舌苔淡黄主热,舌苔腻,脉濡主湿。
吴氏在本条方论中说“此证由上焦而来,其机尚浅”,可见本证是由上焦传入中焦的初起,也可以说是上、中焦同病,所以临床表现既有湿热上蒙清窍的“机窍不灵”见症,又有湿热阻滞中焦“不饥不食”的表现。因其病势尚浅,所以治疗用轻宣之法以宣畅气机,使邪从上焦而出,从中焦而化,方用三香汤,“三香”,是指郁金、香豉、降香三味药。方中栝蒌皮、桔梗、枳壳上行,宽胸理气,宣上焦之气机。香豆豉透表化湿,使邪有出路。郁金、降香、黑山栀相配,入中焦以辛开苦降,开郁化湿。诸药配伍,宣表、开上、畅中,使邪有出路,湿化热清而病解。
吴鞠通在方论中指出:“上条以下焦为邪之出路,故用重;此条以上焦为邪之出路,故用轻;以下三焦均受者,则用分消。”这段话的含义是,第五十四条是讲上焦湿热内陷中焦的证候,所以用干姜与黄连、黄芩、枳实相配,辛开苦降,使邪气下行,其所用药物是大辛大热配大苦大寒,所以称为“用重”;本条是讲上焦湿热初传中焦的证候,病势轻浅,治疗以轻宣透化为主,用药轻灵,使邪气从上而解,所以称为“用轻”;下面的第五十六条是讲湿热弥漫三焦的证候,因其涉及的部位是上、中、下三焦,所以治疗要用分消走泄法。吴氏的这段话对上、中、下三焦湿热病的治法作了高度的概括,对临床有很大指导意义。他在方论中还指出:“彼此互参,可以知叶氏之因证制方心灵手巧处矣!惜散见于案中而人多不察,兹特为拈出,以概其余。”这就是说,“中焦篇”湿温门的条文,大多来自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因为原书中是以病案的形式散在出现,所以读者很难从中总结出治疗规律。吴鞠通对叶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把其中的案例录入《温病条辨》的湿温门中,给叶案中所用的方剂确定了方名,使之留传后世,而且从这一系列案例中总结出了湿热病的治疗规律,给后世提供了临床指导。由此看来,吴鞠通不仅继承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而且又有所总结与发扬,可以说他有功于叶氏。但是也应当看到,叶氏的医案只是平时的临证记录,是在他去世后经华岫云收集整理刊刻而成书。这些医案并未经过叶氏系统整理,也未必都是有效案例,吴鞠通一概收录于湿温门中,就使得湿温门的内容给人驳杂凌乱的感觉。
总起来看,吴鞠通能够很好地继承叶天士的学术思想并加以整理发扬,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学识水平和临床经验所限,书中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当予以指出,但也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只要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结合临床实际深入思考,是可以做出判断的。
3
湿热夹痰阻滞胃脘
三十九、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不饥不便而有浊痰,心下痞满,湿热互结而阻中焦气分,故以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去干姜。非伤寒误下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苦辛寒法)
半夏一两,黄连二钱,黄芩三钱,枳实二钱,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讲评】本条是讲湿热夹痰浊凝聚中焦,阻滞胃脘的证治。其临床表现多见:发热,口干不欲饮,心下痞满,按之濡软不痛,纳呆不饥,时作呕恶,大便不通,舌苔黄腻而滑,脉滑数。
分析其病机,本病多发于夏季,因热盛多雨,湿热弥漫,内犯人体,伤及脾胃,脾失运化之力,胃失和降之功,以致湿热内停,郁蒸于中焦。湿热相煎,则痰浊内生,湿热痰浊内郁,正邪相争,则见发热。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干,但有湿痰内停,所以口虽干而不欲饮。心下,是指胃脘部,湿热痰浊互结,阻于胃脘,气机不通,所以见痞满,因为是痰湿阻滞,而非燥屎内结,所以按之濡软不硬、不痛。痰湿阻滞,胃纳呆钝,所以纳呆不饥。胃气上逆,则时而呕恶。湿阻气机,传化失司,腑气不降,所以大便不通。舌苔黄,脉数主热盛,舌苔腻而滑,脉滑主痰湿内蕴。
本证的心下痞满与大便数日不下,都是因湿热痰浊阻滞气机所致,并非燥热内结的阳明腑实证。其痞满部位在心下而不在腹部,而且按之濡软不痛,大便虽然数日不下,但并不燥结,与阳明腑实证的燥屎内结,腹满痛拒按判然有别,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本证是湿热夹痰阻滞于胃脘,所以治疗要用辛开苦降,燥湿清热,化痰行气法以开痞散结,方用《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是治疗外感寒邪,太阳表证未解,误下损伤脾胃,以致表邪内陷,脾胃升降失常,中焦气滞所致的心下痞证。本证是外感湿热之邪,湿热痰浊互阻心下所致的心下痞,因其并非伤寒误下的虚痞,而且有湿热痰浊内蕴,所以去掉原方中甘温壅补的人参、大枣、甘草及辛热的干姜。方中重用辛苦温的半夏,以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去中焦的痰浊而止呕恶。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与半夏同用则辛开苦降,祛除湿热痰浊,开痞散结。枳实苦辛寒,降气破结,使气行则湿动,以增强攻逐痰浊之力。用杏仁以宣降肺气,清肃上源。诸药相配,共奏燥湿清热,化痰行气,开痞散结之功。吴鞠通在分注中分析本方说:“以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去干姜。非伤寒之误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他的分析是非常简练而精辟的。
4
湿热并重弥漫三焦
四十二、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上两条湿轻热重,此条湿热两停——朱评)。
舌白,胸痞,自利,呕恶,湿为之也。潮热,烦渴,汗出,溺短,热为之也。热处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非偏寒偏热可治,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厚朴苦温而泻湿满,芩、连清里而止湿热之利,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橘、半强胃而宣湿化痰以止呕恶,俾三焦混处之邪各得分解矣。
杏仁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滑石三钱,黄芩二钱,橘红一钱五分,黄连一钱,郁金二钱,通草一钱,厚朴二钱,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讲评】本条是讲湿热并重以中焦脾胃为中心弥漫三焦的证治。本证多见于暑温、伏暑中的暑湿病,湿温病从阳化热也可以发生。其临床表现是:潮热,汗出,心烦,口渴,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小便黄少,舌苔灰垢,脉濡数。
分析其病机,本证是因湿热并重,以脾胃为中心弥漫上、中、下三焦所致。湿热交蒸,所以见身热,午后阳明经气主令,正气奋起驱邪,因而每于午后热势增高,发为有规律的潮热。热蒸湿动,渗出肌表,则见汗出。热扰心神则心烦,热伤津液则口渴而小便黄少。胸脘痞闷,是湿阻气机所致。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脾湿下注大肠,则见大便溏泄。舌苔灰垢,脉濡数,都主湿热内盛。潮热、汗出、心烦、口渴、小便黄少主热盛,胸脘痞闷、呕恶、便溏主湿盛,所以说本证属湿热并重。胸闷、心烦病在上焦,脘痞、呕恶病在中焦,大便溏泄、小便黄少病在下焦,所以说本证是湿热弥漫三焦。
本证从病变性质来看,属湿热并重,从病变部位来看,是湿热弥漫三焦,所以其治疗既要燥湿,又要清热,而且要分消走泄,以祛除三焦弥漫之邪,从而达到吴鞠通在本条分注中所说的“俾三焦混处之邪各得分解矣”的目的。杏仁滑石汤是燥湿清热,分消走泄的代表方剂。方中杏仁入上焦,降肺气以通调水道。郁金配杏仁以宣通气机。黄芩、黄连入上、中焦,清热燥湿,与橘红、半夏、厚朴相配,是苦寒与辛温、苦温并用,辛开苦降,燥湿行气,以祛中焦之湿。滑石、通草清利湿热,利下窍而通畅三焦。诸药配伍,开上、畅中、渗下,宣通气机,分利湿浊,使弥漫于三焦的湿热邪气分消而解。吴鞠通在分注中所说的“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达膀胱以利湿”这句话是很有深度的,杏仁开上焦,滑石利下窍,通草通三焦,使湿邪下行而驱,是确有实效的治疗方法,这也是吴鞠通治疗湿热病的用药特长之一。
5
湿热胶结
六十三、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脉缓,身痛,有似中风,但不浮,舌滑,不渴饮,则非中风矣。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故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脾胃困于湿也;外复受时令之湿,经络亦困于湿矣。倘以伤寒发表、攻里之法施之,发表则诛伐无过之表,阳伤而成痉,攻里则脾胃之阳伤,而成洞泄寒中,故必转坏证也。湿热两伤,不可偏治,故以黄芩、滑石、茯苓皮清湿中之热,蔻仁、猪苓宣湿邪之正,再加腹皮、通草,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腑通而热自清矣(作者于湿病反复详尽,多前人所未及,较之温热,尤为枕中鸿宝也——朱评)。
黄芩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黄芩三钱,滑石三钱,茯苓皮三钱,大腹皮二钱,白蔻仁一钱,通草一钱,猪苓三钱。
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讲评】本条是讲脾湿与胃热并重胶结于中焦的证治。其临床表现是发热,身痛,汗出热减,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竟不渴,胸闷脘痞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滞不爽,舌苔淡黄滑腻,脉濡缓。
分析其病机,本证是中焦湿热裹结,胶结难解的病变。所谓湿热胶结,又称为湿热胶着,是形容湿热裹结,热邪煎熬湿邪,像熬胶一样,热越煎则湿越黏,湿越黏则热越炽,形成恶性循环,胶着凝结,难解难分。发热是湿热内蕴、正邪相争之象。周身疼痛是湿热弥漫于肌腠、气血运行不畅之征。热蒸湿动,湿邪从表而出,则见出黏汗,其味秽浊而量少。湿邪从表出而为汗,则热也随之而外散,所以汗出之后热势减低,然而大量的湿热胶结于里,虽然有少量汗出,但内蕴之湿仍盛,湿不祛则热无出路,所以汗止之后继而复热。需要说明的是,吴鞠通所说的“汗出热解,继而复热”不符合临床实际。因为热蒸湿动,湿邪外渗而为汗,随汗出而邪有出路,热势可以略减,体温可以略有下降,但大量湿热邪气仍然蕴积于体内,所以体温不可能降至正常,汗止之后仍然回升,这种情况应当称为汗出热减,而不是“热解”,一字之差,却大有区别。热盛湿阻,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里湿蕴积,所以虽渴而不多饮,或竟不渴。湿阻气机,则胸闷脘痞腹胀。气机阻滞,膀胱气化障碍,所以小便不利。湿热下注大肠,则大便溏泄,因为湿热胶结,黏滞难下,所以大便虽溏却涩滞不爽。舌苔滑腻主湿滞,色淡黄主热。其热虽盛,但胶着于湿中不得宣扬,且气机阻滞,所以脉不数而反濡缓。
关于本证的治法,吴鞠通在条文中说:“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这段话明确地指出,本证是素有水谷之湿内蕴,又外感湿热邪气,内外合邪而发病。因为脾湿与胃热并重,湿热胶结于中焦,病不在表,所以不能用发汗解表法治疗。虽然是湿热胶结的里证,但并未形成热结腑实,所以也不能用攻下法治疗。如果因见脉缓、身痛而误诊为伤寒太阳中风证,误用辛温解表法治疗,或因为见大便不爽而误诊为腑实证,用攻下法治疗,则必然转为坏证。湿热胶结,热邪与湿邪俱盛,单纯清热则湿邪不能去,单纯祛湿则助长热邪,所以必须以“黄芩滑石汤主之”。关于黄芩滑石汤的功用,吴氏在分注中说:“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腑通而热自清矣。”所谓“宣气利小便”,实际上是指通过药物的开上、畅中、渗下作用而宣通气机,气行则湿行而水道通,小便利则邪有出路。这种治法,实际上是清利湿热,宣展气机的方法,仍然属于分消走泄法的范畴。方中以黄芩、滑石为君药,茯苓皮、大腹皮、白蔻仁为臣药,其他药为佐、使。黄芩清热燥湿,以泄胶结之热。滑石配茯苓皮、猪苓、通草以淡渗利湿,并从湿中泄热,导湿热从小便而驱。大腹皮配白蔻仁、黄芩辛开苦降,燥湿开郁,醒脾胃而宣展气机,使气行则湿化。其组方宗旨在于燥湿邪以展气机,通三焦而利小便,使胶结的湿热邪气从小便而解。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杏仁滑石汤、黄芩滑石汤三方都是治疗中焦湿热并重的方剂,方中也有相同的药物,但其证候与组方原则又有所差异,临床中应当鉴别使用。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是治疗湿热夹痰阻滞胃脘的方剂,其病位在胃脘,证候特点是湿热夹痰,所以治疗以辛开苦降,燥湿清热,化痰行气为法。方中用辛温的半夏配苦寒的黄连、黄芩辛开苦降,又用枳实、杏仁宣通气机,方剂的作用主要在中焦。
杏仁滑石汤是治疗湿热并重以脾胃为中心弥漫三焦的方剂,其病变虽然以脾胃为中心,但邪气已成弥漫上、中、下三焦之势,所以治疗要以燥湿清热,分消走泄为法。方中用“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方剂的作用在于开上、畅中、渗下,“俾三焦混处之邪各得分解矣”。
黄芩滑石汤是治疗湿热胶结难解的方剂,其病位在中焦,脾湿与胃热并重,难解难分,所以治疗要以清利湿热,宣展气机为法。方中以淡渗利湿药为主,配伍燥湿行气之品,以通利三焦水道,“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使湿热从小便而驱。
6
湿热郁蒸外发白
六十六、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合邪,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竹叶散主之。
上条但痹在经脉,此则脏腑亦有邪矣,故又立一法。汗多则表阳开,身痛则表邪郁,表阳开而不解表邪,其为风湿无疑。盖汗之解者,寒邪也。风为阳邪,尚不能以汗解,况湿为重浊之阴邪?故虽有汗不解也。学者于有汗不解之证,当识其非风则湿,或为风湿相搏也。自利者,小便必短。白疹者,风湿郁于孙络毛窍。此湿停热郁之证,故主以辛凉解肌表之热,辛淡渗在里之湿,俾表邪从气化而散,里邪从小便而驱,双解表里之妙法也,与下条互勘自明。
薏苡竹叶散方(辛凉淡法,亦轻以去实法)
薏苡五钱,竹叶三钱,飞滑石五钱,白蔻仁一钱五分,连翘三钱,茯苓块五钱,白通草一钱五分。
共为细末,每服五钱,日三服。
【讲评】本条是讲湿热郁蒸外发白的证治。其临床表现是发热,身痛,汗出不解,表情淡漠,胸闷脘痞,呕恶,便溏,胸腹部发出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
分析其病机,本证是中焦湿热郁蒸,外达肌表的病变。湿热阻滞中焦,正邪相争则发热。湿热弥漫肌表,气血运行受阻则身痛。湿热郁久则热蒸湿动而外达肌表,所以见汗出。其汗是由湿浊所化,并非津液外渗,所以量少而黏,气味秽浊。汗虽出但湿热不解,所以发热,身痛不解。湿热郁蒸,阴霾弥漫,蒙绕心包,心神被抑,所以表情淡漠。湿阻气机则胸闷脘痞,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湿浊下注大肠则大便溏。白,吴鞠通称之为“白疹”,是湿热病的特有体征,多在湿热病发病一周左右出现,形如粟米,高出皮肤,内有淡黄色浆液,状如水疱,多见于胸、腹,有时延及背部,四肢很少出现,一般数量不多,几个或几十个,偶尔也有大片出现者。若白破溃,有浆液渗出。正常情况下可自行消退,退后皮肤如常,不留斑痕及色素沉着。白的发出,是湿热郁蒸,热蒸湿动,湿热外达于肌表所致,其从毛孔渗出者就是黏汗,而无毛孔处则湿邪郁于皮肤而发,所以白一般随汗出而发,出1次汗即发1次。白与汗并出,是湿热外达的征兆,所以在汗出与发之后,发热、胸闷等症状虽然不解,但是有所减轻。如果白空瘪,内无浆液,称为“枯”,是气阴两竭的征兆。舌苔白腻,脉濡是热蕴湿中之象,如果湿热郁蒸,热已显露则舌苔黄腻。
吴鞠通在本条分注中说:“白疹者,风湿郁于孙络毛窍。此湿停热郁之证,故主以辛凉解肌表之热,辛淡渗在里之湿,俾表邪从气化而散,里邪从小便而驱,双解表里之妙法也。”可见,白发出的机理是中焦湿热郁蒸,外达于表,以至湿热弥漫表里,治疗就要透表与清利并施,以双解表里之邪。因为治疗白要用宣透法使邪从表解,所以习惯上称这种治法为“透”,方用薏苡竹叶散。方中以薏苡仁与竹叶为君药,白蔻仁、连翘为臣药,其他药为佐、使。薏苡仁配茯苓、滑石、通草淡渗利湿,清利湿热,薏苡仁、茯苓又有健脾之功。竹叶配连翘轻清宣透,因势利导,使湿热有外达之机,从而透外出,使邪有出路。白蔻仁辛温芳香,燥湿醒胃,宣畅气机。诸药配伍,宣透与清利并施,宣通表里,分消湿热,是因势利导的治法。如果出现枯,说明是气阴两竭,正气无力托邪外出,治疗要用生脉散补益气阴以托达邪外出。
薏苡竹叶散是由三仁汤去杏仁、半夏、厚朴,加茯苓、连翘组成。两方相比较,本方偏于清利,而且具有宣表透邪之长,三仁汤则以辛开苦降为胜。湿热发的证候,如果见热蕴湿中而舌苔白腻者,三仁汤也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