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又名薯蓣,性甘平,归肺、脾、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之功效。那么,山药在临床上主要适用于哪些病证呢?临床应用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临床中药学专家郑虎占教授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中药山药的临床应用!
山药干品、鲜品皆可入药,然《本草纲目·第二十七卷》谓“干之,入药更妙”,提示山药以干品入药为佳。临床应用山药,除了要掌握其功能特点外,还应明确其适宜的脉象,以便于合理用药。
山药性平,补气为主,兼以养阴,属气阴两补之品。入肺脾肾三经,故能补益上中下三焦之气阴。
在上焦,山药补肺气,益肺阴,治疗肺气虚证、肺阴虚证。肺合皮毛,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易感外邪。山药补益肺气,《金匮要略》以此为君药组成的薯蓣丸,扶正祛邪,主治肺气虚之“虚劳,风气百疾”。我临床将薯蓣丸原方改为汤剂,治疗肺脾俱虚、形羸色萎、易于感冒、寸脉浮细无力者有效。山药液浓,可滋补肺阴,主治肺阴虚之久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临床可用山药配生地、熟地、天冬、麦冬、沙参、阿胶、桑叶、菊花、百部、川贝母等,如《医学心悟》之月华丸。
在中焦,本品补脾气,养胃阴,治疗脾气虚证、胃阴虚证。山药为补脾胃要药,单用或复方使用,治脾气虚皆效。我临床遇有脾气虚者,参考张锡纯“薯蓣粥”而单用山药。用法是每日清晨,取生山药末30~50g,用凉水300mL左右,调成稀糊状,置火上加热,不停搅拌,沸腾2~3分钟即成粥,可加适量白糖服用。
曾治一位中年女性患者,素盛今瘦,大便溏薄,饮食减少,晚饭进食稍多,则夜间胃脘胀满,难以入寝,诊其脉,右关微弱难寻。遂嘱其食用山药粥,越半年复诊,食增体胖,右关脉呈滑象。
山药之健脾益气,复方使用时,可与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莲子、薏苡仁、白扁豆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主治脾虚泄泻。也可与党参、苍术、白术、陈皮、柴胡、荆芥穗炭、白芍、车前子等同用,如完带汤,主治脾虚白带过多。养胃阴,治中焦气阴两虚之消渴病,常配黄芪、玄参等。《医学信息》2005年第1期报道,单用山药50g,加水1000mL,文火煎至500mL,代茶饮用,配合维生素C100mg,肌肉注射,治疗15例糖尿病患者,见多饮、多食、多尿、疲乏等,一周左右症状基本消失,血糖复常。可供参考。
在下焦,山药补肾气,滋肾阴,治疗肾气虚证、肾阴虚证。山药与乌药、益智仁同用,名缩泉丸,补益肾气,主治肾虚膀胱虚寒之遗尿尿频等。山药与熟地、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配伍,名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主治肾阴虚证。《本草新编·卷之二》强调山药在六味地黄丸中的补肾阴之功,其谓:“六味丸实补肾水之药也,山药亦补肾水之药,同群药共济。”
山药与黄精,同能气阴两补,入肺脾肾三经,但山药重在补气,且以健脾为主;黄精重在养阴,且以补肾为要,是二药之别。山药与白术,均健脾益气,但白术性燥,兼燥湿利水;山药质润,兼能益阴,是其不同。
《医学衷中参西录》单用山药的案例,其脉象表现分别为“脉甚虚弱,数至七至”,“脉甚虚,两尺微按即无”,“脉浮细弱”,“脉散乱如水上浮麻,不分至数”等。由此看出,山药适应脉象以无力为主,或兼数象。我认为,脾胃脉细弱无力,用之尤当。若见脉滑数、坚实有力者,当慎用山药。
现代研究表明,山药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对四氧嘧啶、肾上腺素及葡萄糖引起的高血糖均有降低作用。如水煎剂30g/kg、60g/kg,给小鼠灌胃,连续10日,均可降低正常小鼠血糖,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糖尿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山药还有免疫促进作用。能增加脾重量,提高碳粒廓清率,抑制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促进玫瑰花环的形成及淋巴细胞的转换等,对于细胞免疫有较好的增强作用。
《中国药典》规定,山药常用量为15~30g。麸炒长于健脾止泻。腹胀、中焦满闷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