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或冒腑失于温煦及滋养所致。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又称“胃
痛”,是临床常见病证。古代统称“心痛”,但与真心痛有显著区别。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和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痉挛等疾病。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酿成胃之功
能失调,胃脘疼痛的原因虽各不同,但其发病机制无外乎两方面:一是气滞血瘀,所谓“不通则痛”;二是胃失温煦或濡养。
1.肝胃气滞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生疏泄,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则气机阻滞、横逆犯胃。
2.寒邪犯
胃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外受寒邪,内客胃腑,或过食生冷,造成胃气失和、凝结不散、气机不
畅。
3.胃热炽盛
肝气郁结,郁久化热,或偏嗜辛辣肥甘,湿热内郁,气机阻滞。
4.食滞胃腑饮食不节,胃纳过盛,脾运失调,宿食停滞,胃失和降,气机郁阻。
5.瘀阻胃络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瘀阻于胃,络脉不通。
6.胃阴亏虚素体阴虚,胃阴不足,或胃火内炽,耗伤胃阴,胃炎濡养。
7.脾胃虚寒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胃受损,或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均可导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胃脘失于温
养。
[辩证治疗】
1.肝胄气滞
症状和体征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暖气频作,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故胃脘痞胀疼痛。胁乃肝之分野,
肝郁气滞,故疼痛攻窜胁背。气郁不舒,胃失和降,故暖气频作。气郁尚未化热,故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以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处方足三里中脘太冲期门
随证配穴暖气甚者,加内关、膻中。
刺灸法针用泻法。
方义足三里、中脘疏通胃气以升清降浊。太冲为肝经原穴,期门为肝之募穴,两穴相配以平抑肝气之冲逆,降逆和胃。
2.寒邪犯胃
症状和体征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
痰诞,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寒邪内客于胃,寒主收引,阳气被寒邪所遏,不得舒展,致气机阻滞,故胃脘冷痛暴作。寒邪中阻,致胃气上逆,故呕吐清水痰延。因寒邪得阳则散,遇阴则凝,故畏寒喜暖。胃无热邪,故口不渴。苔白属寒,脉弦紧主寒主痛。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以任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随证配穴痛甚者,加梁丘。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并可加灸。
方义胃之募穴中脘与下合穴足三里相配,以疏调胃气而止痛。内关、公孙是八脉交会穴相配,能宽胸理气,开郁止痛,善治胸胃疼痛。
3.胃热炽盛
症状和体征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日苦或粘,舌红,苔黄或腻,脉数。
证候分析素体阳盛,或郁久化热,或热邪犯胃,热邪内迫,故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胃中郁热,逆而上冲,故嘈杂吐酸、心烦。胃火上乘,湿热熏蒸,故
口苦或粘。舌红、首黄或腻、脉数,为胃有湿热之象。
治法清胃泻火,和胃止痛。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上脘梁丘行间内庭合谷
随证配穴口苦、舌红甚者,加少府。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上脘穴位于胃上口,是任脉和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能开胃腑受纳之门,降逆和胃。梁丘为足阳明的部穴,以治急性胃痛。行间以清泻肝胆湿热,和胃止痛。胃经荥穴内庭配合谷清泻胃热。
4.食滞胃肠
症状和体征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或实。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胃中气机阻滞,故胃院胀痛。宿食不化,浊腐之气上逆,故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则宿食外出,胃得缓解,故吐后病缓。苔厚腻、脉滑或实,均为宿食停滞之象。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天枢足三里内关里内庭下脘
随证配穴胃院胀痛、苔厚腻者,加阴陵泉。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足三里能健胃消积,推陈导滞。天枢穴既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又为大肠之募,可通调腑气,使食滞下行。内关宽胸利膈,降逆止呕。里内庭、下院动专消宿食。
5.瘀阻胃络
症状和体征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或大便色黑,舌紫黯,脉涩。
征候分析瘀血阻于胃络,故胃痛较剧。瘀血停留,络脉不通,故痛如针刺或刀割。由于瘀血有形,放痛有定处、拒按。瘀血停于胃络,随便而出,故大便色黑。血瘀则舌少滋荣,故舌紫黯。血瘀则血行不通,故脉来艰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任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隔俞期门公孙三阴交
随证配穴便血者,加血海。
刺灸方法外用泻法。
方义中脘、足三里疏调胃气以止痛。内关、公孙是八脉交会穴相配,能宽胸理气,开郁止痛。膈俞乃血之会穴,配足厥阴经期门,可舒肝活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会穴,可活血通络。
6.胃阴亏虚
症状和体征胃痛隐隐,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胃病日久,胃阴内伤,胃失德养,故见胃痛隐隐、灼热不适、嘈杂似饥。胃阴不足,纳运失常,故食少。胃阴不足,津不上承,放口干。阴伤肠燥,则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亦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滋养胃阴,和胃止痛。以俞、募穴为主。
处方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内关血海三阴交
随证配穴便黑者,加隐白、膈俞。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脾俞、胃俞、章门、中脘乃俞募配穴法,加足三里、内关,可健脾和胃以促气血化生。血海、三阴交补阴以养血,使阴液得复,胃得其德养。
7.脾胃虚寒
症状和体征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看淡,脉沉细。
证候分析脾胃虚寒,病属正虚,故胃痛绵绵,以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寒得温而散,气得按而行,故喜热喜按。脾虚中寒水不运化而上逆,故泛吐清水。中阳不振,故神倦乏力及手足不温。脾虚生湿下渗肠间,故大便多情。舌淡、脉沉细,皆为脾胃虚弱、中阳不足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健牌和胃。以俞、募穴为主。
处方脾俞胃俞章门中脘内关公孙关元
随证穴心悸气短者,加内关、神门。
刺灸方法外用补法,加灸。
方义脾俞、胃俞与章门、中脘相伍为俞募配穴法,针补加灸,可温中散寒,健脾补胃。内关、公孙乃八脉交会穴相配,可健脾和胃。取任脉之关元,以壮真火,助其温中补虚之效。
【其他疗法】
1.耳针脾、胃、肝、交感、神门、皮质下。每次选用2~3穴。疼痛剧烈时用强刺激,疼痛缓解时用轻刺激。隔日1次,或每日1次。
2.皮肤针脊柱两侧。重点叩打胸5~12,中度或较重刺激。
【医案举例】
施/,女,29岁。胃院痛2月余,时轻时重,胸闷,易怒,两胁作痛,纳少,二便正常,苔白,脉滑数。证属肝气犯胃,木克牌上。治法。流肝理气,健牌和胃。取穴:中院、内关、足三里、合谷、太冲。留针40min,用泻法,共针3次而愈。(针灸临证指南)
【按语】
(1)胃痛患者应注意饮食调养,保持精神乐观,如远劳怒、戒烟酒、饮食定时、少量多餐等,对减少复发和促进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2)针灸治疗胃痛,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如坚持治疗,亦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并可促进溃疡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