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疝气
摘要:狐疝少腹与阴囊部牵连坠胀疼痛,控引睾丸,阴囊时大时小,立时睾丸下坠、阴囊肿大,卧则睾丸人腹、阴囊肿胀自消,重症以手托方能回复。伴纳差、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疝气是以小腹、睾丸、阴囊等部位肿大、疼痛为特点的病症,中医学中又有“小肠气”之称。
【临床表现】
以少腹肿胀疼痛、痛引睾丸或睾丸、阴囊肿胀疼痛为主症。常因久立、劳累、
咳嗽、忿怒等诱发或加重。
1.寒疝少腹、睾丸及阴囊牵掣绞痛或肿胀冷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弦紧或沉伏。
2.湿热疝睾丸或阴囊肿大、疼痛、灼热、拒按。伴恶寒发热、肢体困重、便秘、溲赤。
舌苔黄腻,脉濡数。
3.狐疝少腹与阴囊部牵连坠胀疼痛,控引睾丸,阴囊时大时小,立时睾丸下坠、阴囊肿大,卧则睾丸人腹、阴囊肿胀自消,重症以手托方能回复。伴纳差、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寒疝温经通络、散寒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湿热疝热化湿、消肿散结,只针不灸,泻法;狐疝补气升陷、活络止痛,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足厥阴经腧穴为主。
太冲大敦关元归来三阴交
方义:疝气为病与肝经、任脉密切相关。任脉过阴器,足厥阴经脉人毛中,绕阴器,抵少腹,足阳明经筋结于阴器,故取任脉关元、足厥阴经井穴大敦、原穴太冲、足阳明经归来以及脾、肝、肾三经交会穴三阴交疏肝理气、消肿散结、疏调任脉、行气止痛。
加减:寒疝加灸神阙、气海温经散寒;湿热疝去关元,加中极、阴陵泉清热化湿;孤疝加下巨虚、三角灸升陷止痛;恶寒发热加合谷、外关清热散寒;食少纳差、疲乏无力加足三里、大包健胃益气。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大敦可点刺出血。
2.其他疗法
⑴耳针:取外生殖器、神门、交感、小肠、肾、肝。每次选2~3穴,毫针中强度刺激。
⑵穴位注射:取太冲、归来等穴,用复方冬眠灵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0.5ml。
【验案举例】
张某,男,32岁。双侧睾丸肿胀3天。患者平素喜饮酒,3天前不明原因出现双侧睾丸发红、肿胀、疼痛,走路时症状加重。查:两侧阴囊红肿,两侧睾丸肿如鸡蛋大,明显触痛,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血白细胞9800/cm3,中性75%,体温37.3℃,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诊断:疝气(湿热下注),治以清利湿热、通调经脉。取关元、太冲、归来、三阴交、中极。腹部穴直刺2寸,平补平泻,使酸胀感向前阴部放散;太冲捻转泻法,使酸胀感向足趾放散;三阴交捻转补法,使局部酸胀为度。l次治疗疼痛即减轻,3次红肿明显消退,6次临床痊愈(石学敏.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第1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57~458)。
【文献摘录】
1.《世医得效方》:诸疝上冲气欲结,灸独阴神效……诸疝取关元,灸
三七壮,大敦七壮。
2.《神应经》:寒疝腹痛,取阴市、太溪、肝俞。
3.《医学纲目》:诸疝大法,取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关元、水道。
4.《针灸聚英》:疝,有因寒、因气、因湿热
痰积流下,灸大敦、三阴交、小腹下横纹斜尖,灸一壮,针太冲、大敦、绝骨。
5.《针灸大成》:若卒患小肠疝气、一切冷气、连脐腹结痛、小便遗溺,灸大敦三壮。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但狐疝如小肠坠入阴囊发生嵌顿以及睾丸积水而久不能回纳的病例,应采用手术治疗。
2.治疗期间应避免劳累,调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