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颈淋巴结核
颈淋巴结核是儿科中一种常见的慢性疾患。祖国医学称“颈瘰疠”、“鼠疮”、“疠子颈”。古称“马刀疮”,俗称“疡子”。
颈淋巴结核发生是由于小儿素体虚弱,肺肾阴虚,结核杆菌乘虚侵入淋巴结中,使肝胆二经风热血躁,躁则筋病,结若贯珠,虚火内灼成痰,痰火结于颈项,内有相火,抑郁不伸故成结核。
颈淋巴结核的典型症状是:初起时可见1个或数个大小如豆粒的结块,渐如梅李,皮色不变,按之坚硬,推之能动,不痛或微有压痛。时有低热或午后微热,午夜口干,不思饮食,四肢倦怠,结块粘连成片,坚而不溃或溃而不合。将溃时皮色渐红,质地较软,破后脓稀,久不收口,经久不愈者颈项强痛,破烂不收,脓血交并,变成疳痨。
拓展:小儿硬皮病(皮痹)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局限性皮肤结缔组织病,又称系统性硬皮病、肢端硬化症。祖国医学称“皮痹”、“血痹”。
硬皮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查明,可能与外伤、感染、毒性刺激、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甲状腺疾病等因素有关。祖国医学认为,因卫气营血不足,感受风邪,使血凝不行,郁于肌肤;肾阴肾阳不调,失于卫外,风寒湿邪侵入血分使经络失疏,气血凝塞故形成皮肤与深部组织固着而成病,多见于女孩。
硬皮病的典型症状是起病缓慢,早期皮肤硬性浮肿,肿胀消退后皮肤变硬,有腊样光泽和色素沉着,皮肤紧绷,很难提起,麻木不仁,皮色紫绀,逐渐萎缩变薄,头晕,耳鸣,腰酸,畏寒,肢冷或午后潮热,食欲不佳,吞咽困难,神疲乏力,小便短赤。严重者心、肺、肾、神经系统均可受累。常伴有雷诺氏现象和关节病变,消化道受累者可伴食道硬化,吞咽困难或吸收不良症。
现代医学主要应用血管扩张剂,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传统的中医疗法主要采用内外兼治,使免疫力增强,气顺血行,来达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