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年岁月的砥砺,见证万病回春的神奇,经久不衰的中医学一路传承,一路悬壶济世。现如今,人们对中医的渴求度越来越高,但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医学有没有削足适履?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21世纪,中医又该做些什么?不妨听听国医大师朱良春的见解。
中国的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藏丰富,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充实、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成为传统医学中的一枝奇葩。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说:“21世纪医学的主宰者,是中医中药。”当前全世界医药领域的有识之士,鉴于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都在呼吁“回归自然”,积极研究中医中药,出现了世界性的“中医热”。作为21世纪的中医工作者,一定要奋发努力,迎头赶上,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使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人类健康服务。我们的责任很大,任重而道远,一定要团结协作,万众一心,才能走出一条新路,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岐黄之术争气,为中华民族争光。兹就中医药21世纪的任务及展望谈谈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并请明哲指正。
国医大师:中医该干些什么?
一、任务
1.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钥匙
先哲们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秦汉时期的元气论、《周易》的象论及“非概念非逻辑性”的“整体性直觉领悟”等都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哲学思想,也是我们祖先最擅长的思维方式。这些哲学思想都已为当时的医者取来为我所用,成为说理工具,融化在中医学理论之中。所以有人曾说:“没有中国古代哲学,就没有中医药学。”是很有道理的。由此而创立的中医基本理论,是能指导实践,契合临床应用,并与现代自然科学某些学科相接近的:如“人与天地相应”之与生态学;子午流注学说、五运六气学说之与时间生物学;中医病理学之与体质人类学、遗传学等等;而且从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引申出来的“整体制约论”,比西医学所遵循的“局部定位论”更符合实际一些。这些思维方式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必须认真继承和运用。
2.灵活运用中医固有的理论及辨治经验是基础
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主要蕴藏在经典著作中,所以要熟读精研,由于《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著作,文简、意博、理奥、趣深,要先通读原文,理解全书主要精神,辨别精华与糟粕;然后熟读警句,掌握精髓,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后世历代名著,要进行泛览,择其善者而从之。要善于独立思考,触类旁通,引申扩展。中医理论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它贯穿于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之中,如果偏离了整体观这一核心,就会只注意局部,而忽视整体,就与因人(人体医学)、因时(时间医学)、因地(地理医学)等对待疾病的整体观相违背。《内经》是把最为先进的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历学和数学等与医学紧密相结合,融为一体而成的。由于它广泛吸收、渗透、移植和交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基本理论体系,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这种不断发展,提高自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土移方易”,是根据个体、时间、地理的不同,用药处方就不一样。国外没有地理医学,事实很重要。在国外处方用药,剂量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例如:我在日本讲学时,曾有日本朋友邀为诊病,当时用量已较国内为轻,但仍有人服后腹泻者(方中并无泻药),后一剂药改为2天服,即不腹泻,而且效果较好,说明剂量还是大了一些。究其原因,一是他们不常服中药,对药物很敏感;二是他们所用中药,多购自中国的野生药材,不是人工种植的,药力较强。又在新加坡讲学,同行医家邀为会诊,所用剂量较国内为小,即可奏效。因该国地处亚热带,四季如夏,一雨成秋,感冒殊少风寒型,只有风热、风燥,用药也就不同。
中医理论是指导实践的规矩准绳,处处闪烁着光芒。例如“肝开窍于目”,视神经萎缩、眼底病变,用养肝明目之药,常收佳效。视神经萎缩,致盲率高,疗效差,但根据“肝开窍于目”的理论,用养肝、明目、去翳之品如杞子、苍术、千里光、六月雪、凤尾草等,不仅能对眼底黄斑部病变疗效好,还有明显激活萎缩的视神经作用,可促进眼底微循环,加速代谢,使缺血、缺氧的视神经纤维修复再生而获效。“脾主肌肉”,重症肌无力症用大量白术、黄芪等补脾益气之品有效。“四季脾王不受邪”,现在知道脾有免疫作用。“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炎用大量大黄加于辨治方药中,大大提高疗效。“六腑以通为用”,胰腺炎等急腹症用清里通下与活血化瘀药煎汁内服或灌肠,每奏殊功。灌肠法是体内清洗的“人体排毒法”,能改善体内环境,排出、解除体内毒素,进行体内清洗,是当前祛病养生的新观念,将是21世纪的热门行业。美国加州地区有60多家的洗肠诊所。我用灌肠法治疗尿毒症、胰腺炎、盆腔炎、癌症等有著效。《素问·疟论》:“日下一节”,从大椎往下按压,可以测知疟疾已发作几次,在压痛点两旁按揉,可以控制疟疾的发作。《灵枢·五色》篇:“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说明人中部位色泽、形态的变化,可以诊察生殖系统的病变,同时在此针刺留针,对妇科下腹部手术,还有针麻之效。“阙上者,咽喉也。”在印堂上1寸向下斜刺留针,治疗白喉,止痛快,消肿速,白腐脱落平均不超过3天,退热平均2天,观察137例,痊愈133例,治愈率达97.1%。骨质疏松症,根据“肾主骨”的理论,用补肾药(仙灵脾、仙茅、苁蓉、熟地黄、补骨脂、菟丝子)能使血钙水平上升,调整体内激素平衡,抑制破骨细胞增殖分化,使骨密度升高而治愈。天南星前人谓其专走经络,善止骨痛,以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肿痛有著效。因其基本病变是滑膜炎,滑膜组织有大量病理性细胞集聚,其病变似与痰瘀凝结经隧骨骱相吻合,南星善于开泄,善去经络风痰故效。《本经》谓菴子主“五脏瘀血,腹中水气”。《别录》谓其“疗心下坚,膈中寒热”。具体地指出它擅治肝硬化腹水,我配合辨治之药,屡用得效。《本经》称泽泻:“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说明它有降脂减肥,延缓衰老之功。片言只字,都具深意,值得深入探索。
其次从临床实践中体察,灵活掌握辨证论治的精粹,为我所用。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内容是四诊八纲,而要辨证,首先认症,四诊是认证识病的重要手段;望闻问切四者不可缺一,古人云:“四诊合参,庶可万全。”四诊是中医的基本功,是医者认症识病水平的体现。中医的生命和前途在于疗效,而疗效决定于辨证,只有正确全面的辨证,通过八纲的分析,才能提出完善的论治,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而要真正领悟掌握四诊的真实技巧,除书本基础理论外,只有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细心揣摩,深刻领悟其中的奥妙,掌握辨证识病的诀窍,从而进一步抓住辨证论治规律,在这种感性认识层次上领悟,才是最深刻、最全面的继承,才能成为一名高明的好医生。匡调元教授指出:“所谓‘后继乏术’,不乏抄书之术,是乏凭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而能治病救人之术。”可谓击中时弊,一语中的。当前对望诊、脉诊具有真实功夫者已属寥寥,应引起重视。
3.实现中医现代化是21世纪中医的任务
中医药学是一门科学,是应当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创新的,因此,中医药必须实现现代化,这是摆在21世纪中医面前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之一。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固然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的充实,但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建立在扎实的临床基础上,并辅以相关学科的研究,多学科的横向联系与协作,从而确立自我主体,而不是削弱、消融自己的理论体系,更不是单纯用现代医学来论证、解释或取代自己。近代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关于学术研究曾有中肯的评述:“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对我们当前中医药学术研究,是颇有启发的。因此,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模式,我很赞同颜德馨教授指出的是“继承、发扬、渗透、创新的结合”,也就是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保持原有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特色,充分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包括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成果,以达到创新的目的。目前中医药的科技成果,都是这样诞生的。不管怎样,作为中医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要学习,历代医家之经验精华要吸收,更重要的、最现实的是深入临床实际,所以有学者说:“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中医药学,因为中医药学不是从解剖室和试管里分析出来的。”我完全同意这个认识,“实践出真知”,这是真理。
最近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杨焕明教授提出基因组学作为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突破口,是很有卓见的,因为基因病说与中医的“内邪说”有相似之处,中医药的特点是“辨证”,而人类基因组已提供了上万种“遗传标记”,此基因组的多样性,是从个体的特异性加以分析的。既然中医学精华之一是视个体而辨证,基因组多样性研究将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现代基因组学依据,因此,基因组学可能是重新认识中医学,并使成为现代化的突破口。基因学不仅可以诊断、治疗疾病,还可通过基因筛选中药药材,找寻特效药,真是前途无量,大有可为。
中药现代化也比较复杂,不能一提现代化,就丢弃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与归经;倘若中药的研究,单纯从它的化学结构和有效单体成分提取入手,那就将走向“废医存药”的错误道路上去,自毁前程。例如麻黄素不等于麻黄,麻黄不仅平喘,还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麻黄素只是生物碱的一部分,并不能代替整个麻黄。麻黄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干姜则温肺化饮;配杏仁能止咳平喘;配白术则渗湿利水;配附子则温经散寒;配石膏则能泄肺中之热。因此,中医强调复方配伍的组合作用,根据药物的性味、遵循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结合患者的病情而立法用药。复方具有协同加强、相互制约等复杂关系,它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动态地呈现综合药物的特点,其作用常具有调整性和双向性。例如1999年西安医科大学药学系“抗肝癌山豆根五味汤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已得出重要参数,表明同量的苦参碱在复方中的药效达到高峰时间、有效吸收等,都优于单味和单体药物,证实苦参碱在复方中因协同作用而发挥了更大的抗癌效果。如单服山豆根、苦参时,血浓度2小时才达到高峰,但服五味复方(山豆根、苦参、紫草、丹参、茯苓)时,45分钟即可达到高峰,而且人体对苦参碱有效吸收率,比单味药增加19.7倍,这就充分说明复方配伍独特的优越作用。所以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主要是弄清中药复方的功能主治、疗效机理、配伍规律,这样必将促进中医药理论内涵的发展,从而在理论和方法上产生一个飞跃。当然卓效的单味药也应研究,中药剂型改革也要进行,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研制的中药大型输液,日本的复方微型颗粒,都可参考。
1999年德国《药用植物杂志》发表长篇系统的研究论文,指出中药的有效成分大多是低分子抗氧化剂,它们多数是由高分子多聚物经胃液热处理后释放出来的分子片断,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特别是在胃酸很强的胃液作用后,才能释放出强有力的抗氧化活性,显示其良好的疗效。临床观察表明:凡是取得较佳疗效的病例,病人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都是较高的,而疗效不佳,甚至无效的病例,病人的胃液情况,正好相反。这和中医的“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北京雷秀颖博士将世界上最先进的“超临界优选萃取技术”引入中药提取之中,使困扰人类几千年从药用植物中提取单体成分的难题得到突破,从而解决了提取过程中有效物质的损失,有害物质的残留侵入问题,实现了中药定性、定量生产,为中医药现代化,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中国是中草药的大国,但是我国出口的中药材、中成药,仅占国际市场的2%份额(6亿美元)。由于无法定性、定量,不能出口,目前仅能出口丹参滴丸等少数几种。
中药“归经”也很有价值,所谓归经,是指药物主要作用于某脏某腑之病的疗效最佳,所以如治肝病多选入肝经之药,就可以提高疗效。以上三项任务,艰巨而光荣,愿共勉之,使中医药在21世纪为人类健康作更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