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生活 > 中医养生 > 秋季腹泻似猛虎 细嗅妙招在此处!

秋季腹泻似猛虎 细嗅妙招在此处!

2015-10-25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最近,有这么一句话广为流传:忽然一夜秋风凉,腹泻小儿排成行。正值处暑时节,腹泻频繁地在人群中出没,频繁的跑进跑出厕所的难堪,令许多人感到苦恼。特别是小儿,当腹泻成为小儿的“玩伴”时,不仅小儿疼痛不堪,作为父母的也极为心疼。小儿腹泻到底应如何是好?且看看中医见招拆招!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在病因上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常年皆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婴幼儿发病率较高。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虚证或慢惊风。发病原因为感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常,清浊相干,并走大肠。泄泻病因虽多,病变多在脾胃。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脾宜升则健,胃以降则和,若脾胃有病,清浊升降失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气下陷,湿渍大肠而为泄泻。

  一、实证泄泻以祛邪为主

  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频量多,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外感六淫:冬春多为风寒入侵腹部,影响受纳运化,夏秋暑湿入侵,内应脾胃,热在阳明,湿渍大肠,而致湿热下利,水泻不止。若热重于湿,可致暴注下迫。其外感风寒,可致风寒泻;暑湿浸淫,成为湿热泻。大便滑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汤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

  乳食不节:由于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及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泄泻,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乳食停积成为伤食泻,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

  [病案举例]

  郑某,男,4岁6个月。主因腹泻3天,伴呕吐2天,于1992年6月9日初诊。患儿3天前不明原因出现腹泻,日行6~7次,为不消化黄色稀水样便,时有腹痛,呕吐二次,为胃内容物,曾服“庆大霉素”“婴儿素”,敷用“儿贴灵”等均无明显疗效,而来我院就诊。查体:面色不华,两目微凹,精神不振,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稍胀,皮肤弹力可,肠鸣音活跃,舌淡红苔白,脉滑数。便常规:白细胞2~5个/HP,有多数脂肪球。尿常规:酮体(+),余无异常。西医诊为“急性胃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病因为饮食不当,伤及中州,中州失运,谷反为滞,水反为湿,并走大肠而致泄泻,故治宜和胃消导,运脾利湿。方取保和丸加减:

  焦三仙12g,川朴8g,陈皮6g,鸡内金10g,猪苓、茯苓各9g,半夏6g,车前草10g,佩兰9g,扁豆10g,藿香8g,滑石(布包)10g,甘草3g。

  二诊:6月12日。上药3剂服完后,大便日行1~2次,稍有脂肪滴,继用上方去滑石、车前草、藿香,加砂仁、炒白术以健脾和胃,继服2剂而愈。

  [按语]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以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该患儿大便为不消化食物残渣,且伴腹痛、呕吐胃内容物。本为实证食滞所致,故治以和胃消导、运脾利湿为标本兼治法。二方中焦三仙、川朴、鸡内金、陈皮,主以和胃理气消导;二苓、白术、车前、滑石以运脾利湿、利尿,正如古人所云:“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半夏、佩兰、藿香芳香醒脾,化湿止泻;扁豆健脾养阴以防利湿伤阴,又能护阴补气;甘草调中又调和诸药,故使全方有运脾化湿,利尿止泻之功。

  二、虚证泄泻以扶正为主

  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脾胃虚弱是泄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又是产生危重变证的条件。脾胃虚弱有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脏气本亏,有因后天调护失宜。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会反复发作,甚则脾病及肾迁延不愈。脾胃虚弱则为脾虚泻,由脾及肾则为脾肾阳虚泻。大便稀薄或溏泄,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者为虚证。

  [病案举例]

  张某,男,6个月。主因腹泻2个月,于1992年8月25日初诊。患儿2个月前不明原因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日行3~5次,为不消化稀便,内夹黏液,便常规:白细胞3~5个/HP。曾服用小儿至宝锭、庆大霉素、黄连素、氟哌酸皆告无效,而来我院就诊。现主症仍腹泻如往,日行5~7次,味臭酸腐,有时矢气频作,乳食正常,舌尖红,苔白,少津,指纹紫。查体:患儿面色不华,发稀无光泽,色黄呈穗状,眼眶无明显凹陷;血常规:白细胞12.1×109/L,中性0.64,淋巴0.36;便常规:脂肪球(++),白细胞1~3个/HP;尿常规:酮体(++)。诊断:西医:慢性肠炎,消化不良;中医:泄泻(食滞伤脾型)。治以健脾化湿止泻。处方:白术6g,茯苓5g,扁豆6g,鸡内金8g,黄连0.5g,泽泻6g,葛根5g,车前草6g,甘草2g。水煎留液150ml,分3次温服,日1剂。3剂。

  二诊:服上方3剂,患儿腹泻减轻,日行3~4次,仍夹有不消化奶瓣。舌淡红苔白,指纹稍紫,便常规:白细胞0~1个/HP,脂肪球(+),此患儿仍脾虚,水湿不分,故上方去黄连、葛根,加猪苓6g,以健脾化湿,分利小便。

  三诊:1993年8月31日。患儿大便基本正常,日行1~2次,成形,饮食好,舌淡红苔白薄,便常规正常。改参苓白术散口服,一日3次,以巩固疗效。2个月后家长带其看感冒告知上次泻止后未再复发。

  [按语]

  小儿本“脾常不足”,又因泄泻2月,更加重脾虚,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分并走大肠,而致泄泻,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但久病不愈,可伤及肾阳,中州失去温煦,不能腐熟水谷,以致完谷不化,便下稀薄,故治以健脾为主,又佐以利水之药,正为“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理论。方中以白术、茯苓、扁豆为主药,健脾益气,利湿止泻;鸡内金以消导和胃,畅通气机;黄连、葛根利湿止泻;配车前草、泽泻利小便,厚肠胃,实大便;甘草健脾化湿,畅中以止泻。

  三、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

  若素体虚弱,利下过度,热甚津液大伤,出现气阴两伤,阴伤及阳可导致阴竭阳脱。若久泻不止,脾虚木旺,引动内风,成为慢惊重证,脾运失健,生化乏源,气血皆虚,久延可致疳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

  [病案举例]

  黄某,男,2岁。腹泻2个月,曾服四君子汤和怀山药、扁豆、六君子之类中药及西药抗生素、酵母片、钙片、乳酶生等皆不奏效。现症形瘦,面色萎黄,神疲,便溏,日行数次,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指纹淡红。此证属脾虚腹泻,治用参苓白术散,每日5次,每次1g,连服5天。

  复诊虽较前有所好转,但每天仍排便2~3次,口微渴,舌质淡,舌中少许厚苔。嘱用山楂、炒稻芽各10g,送服参苓白术散(成药),连服3天告愈。

  [按语]

  健脾益气法为临床脾虚腹泻而设,功在益气健脾,增强脾的运化升清作用,其常用方剂多为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等。由于病情复杂,虽属脾虚,但致病因素不一,有食积伤脾者,有久泻不愈损脾者,治疗上亦有消积健脾,补脾和胃的不同。盖小儿腹泻日久,脾气亏虚,运化失职,迁延不愈,积滞也随之而生。在病机上已经形成虚实夹杂之证,此时应以舌中的厚腻苔为辨证要点。在治法上,不能只重补虚,未能顾及积滞,必须在益气健脾方中加山楂、炒稻芽以消导化滞。其依据是腹泻日久,脾阳虚,脾阴亦见匮乏,山楂味酸与甘药伍用,有酸甘化阴之功,能补敛脾阴;同时泄泻日久,肠道亦见滑剂,山楂又能涩肠止泻,而炒稻芽甘平,功能宽中下气,消食积,治食滞泄泻。如此,则可谓消中寓补,化中有敛,相辅相成,一药多能,切中病机,确有出奇制胜之功。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