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
麻黄附子甘草汤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麻黄6克(去节),甘草6克(炙),附子3克(炮)。
文章导航
甘草
【方歌】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方解】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均治阳虚外感风寒证。但前方证病重势急,外寒与里寒均较重,故以麻、附配细辛,助阳发汗,使表里之邪速解,后方证病轻势缓,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阳益气而微发汗,使表里之邪缓解。此正是“病有轻重,治有缓急”之义。
【功效】
解表散寒,固本通阳。
【主治】
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用法】
上三味,用水7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配伍特点】
麻黄、附子一散一补,固本通阳,则病去而不伤阳气。
【加减化裁】
若表证微热,受寒较轻者,去细辛加甘草。
【禁忌】
斟酌。
【文献摘要】
1、《准绳·伤寒》:“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
2、《金鉴》:“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
3、《古方选注》:“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液为汗,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
以上就是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方剂,请继续关注养生之道网中医养生频道。
【制作方法】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而即自注云.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按少阴与太阳为表里.三阴经中.惟少阴尚有汗解之理.以二三日之少阴病.而无吐利烦躁呕渴之里证.则邪未深入.微发汗者.即和解之义.故可撤细辛之向导.而但以甘草梢杀麻黄之力.更得熟附固阳.自无强责汗之弊.此又少阴温经散邪之缓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