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中医频道 > 中医疾病 > 中医内科 > 中医对发热的认知

中医对发热的认知

2015-09-02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中医学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中医学认为,发热的病机是正邪相争于表,或热邪蒸腾于外,或阳浮于外。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中医所说的发热,含义有二个,一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体温(37摄氏度),二是指体温正常,但自觉身体局部或全身发热。

  中医学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中医学认为,发热的病机是正邪相争于表,或热邪蒸腾于外,或阳浮于外。外感发热的病因是六淫邪气或疫毒疠气,是人体正气抗拒外邪,正邪相争的表现。内伤发热的病因是七情、饮食、劳倦、瘀血等,是机体阴阳气血耗损,或气血逆乱,造成功能失调。邪气入体,正气相护,正邪相争,阳胜则发热,否则就无热。假如阳气太虚,无力抗邪,格阳于外导致的发热,则是一种虚热,通常而言发热不会太高。但老年人正气虚弱,因外邪引起的发热常常也不会太高,甚至不热,当以自觉症状为依据。而对于儿童因成长过快,引起的生长热,要与其外感发热区分开来。西医对发热的认知,认为是病毒或细菌感染,如流感、流脑、肺炎、支气管炎、阑尾炎等,治疗中通常采用抗病毒、抗菌方法。而对于机体因功能紊乱和下降引起的发热,通常不予处理。这和中医的理念不同,中医以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为正常人及治疗的要则,而疾病的产生乃是阴阳失调的结果,发热也是如此。所以临床上,强调八纲辨证,一定要区分发热的内因或外因、实证或虚证、表证或里证,然后对症下药,或攻或补。

  中医认为,外感发热多属实证,治以祛邪。内伤发热多属虚证,治以滋补。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也有不用药的时候。若老年人发热,却常常要攻补兼施。基于对发热的认知,中医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一、解表法

  外感发热,邪气袭表,表束而不散,所以解表药散之。1.辛温发汗: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治以麻黄汤。2.辛凉解表:温病初起,风热袭肺,热邪与肺卫之气相搏,阳从热化,阳盛而热。治以桑菊饮或银翘散。3.扶正解表:憎寒壮热,头痛身重,咳声重,但脉浮弱。治以人参败毒散。

  二、调和营卫法

  正气不足,或邪留日久,耗散正气,引起发热,恶风畏寒,头痛,汗出,脉浮缓,凡有上述症状者,无论外感与内伤,均可用桂枝汤。

  三、清解少阳法

  邪在少阳,半表半里,所以和解之。1.和解少阳:忽冷忽热,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苔薄白,脉弦,治以小柴胡汤。2.清泄少阳:邪在少阳胆经,湿热痰浊,方用蒿芩清胆汤。

  四、清气法

  邪气入里,先气分后血分,在气分者正气尚强,故大热,大汗,大烦,大渴,舌苔黄,热在气分者治以白虎汤。若实热甚,可加银花、连翘、白茅根、水芦根等;若呕吐,可加竹茹、石菖蒲等;若热甚生风抽搐,可加羚羊角、钩藤、地龙等。

  五、通下法

  热伤津液,或食积阻滞,易致腹满硬痛,便秘,舌苔黄,甚或苔黑有刺,脉沉实,属阳明实热证,方用承气汤。对于肠梗阻、胆囊炎、阑尾炎的急性症状,以及高热、神昏谵语、惊厥、发狂而有腑气不通者皆可化裁使用。

  六、清热化湿法

  寒伤脾胃,凝滞经脉,寒湿闭阻,郁久化热,引起头痛,恶寒,胸闷,身重,午后热甚,不欲饮水,舌苔白,脉濡滑,方用三仁汤。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凡属湿热者,均可使用。

  七、清营凉血法

  主治热邪在营血,久久不去,灼伤阴液。1.清营泄热:身热而舌质绛,方用清营汤。2.凉血散血:高热而有出血,方用犀角地黄汤。现代临床可用于尿毒症、肝昏迷、肝萎缩、急性白血病、疔疮肿毒以及烧伤。3.泻火解毒,凉血救阴:气血两燔,热伤阴津,方用清温败毒散,主治一切火热之证。

  八、清心开窍法

  主治热伤营卫,痰蒙心窍。高热昏谵、烦扰惊厥,治以安宫牛黄丸,清心解毒。痰热内阻、昏厥惊痫,治以至宝丹,开窍化浊。狂燥身热痉厥,治以紫雪丹,止痉除烦。

  许多疾病都会有发热的症状,许多生理活动也会有发热的表现。中医学对发病的认知和治疗,是基于人们生活实践以及长期观察的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有许多益处。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